时评 | “宝宝巴士”变“成人巴士”?下线后反思要跟上

南海网2025-10-29 12:30:53


有网友近日反映打开宝宝巴士旗下一款“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时跳转到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第三方广告,引发社会关注。

明明是一款承载着“快乐启蒙”理念的儿童软件,却明晃晃的出现低俗擦边直播内容,变成“成人巴士”?甚至可能因为孩子难以识别广告跳转选项,误触进入不良页面甚至自动下载无关软件,从而受到不良引导。孩子是家庭和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需要精心呵护。试想,当孩子指着屏幕问“这是什么”时,家长又该如何解释?这样荒诞的场景,让人脊背发凉。

面对舆论的声讨,宝宝巴士也作出了回应,称:问题广告系第三方平台接入,对此深表歉意,并下线广告,将完善审核和屏蔽机制,自主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

然而,道歉和整改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为何第三方平台能如此轻易地突破审核防线?广告主的审核机制是否存在漏洞?宝宝巴士作为内容提供方,是否尽到了应有的监管责任?这些问题不解决,致歉、下线整改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根治顽疾。

溯源之前相关新闻可以发现,关于儿童类APP出现问题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如,此前的“小天才”涉黄暴内容;“我的心动小狗”“精灵公主美衣秀”等儿童游戏APP中出现推送成人广告等。这些都暴露出了儿童网络内容监管的普遍困境。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些平台或因为利益,或因技术短板、监管缺位,让低俗广告趁虚而入,从而造成了不良影响。

可以说,“宝宝巴士”变“成人巴士”,是一记警钟,更是一面镜子。守护儿童网络环境,需要政府、平台、家长三方合力,缺一不可。因此,下线整改只是开始,追责、反思才是关键。

此次事件,对于相关监管部门而言,除了监督整改之外,追责也是有必要的。虽然,强有力的事后惩戒不是最优选择,却也不可或缺,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性和警示性作用。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大对儿童App的事前、事中监管力度,完善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将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对违规平台重拳出击。同时,平台自身也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在上线初期就该完善审核流程,加强技术拦截,而非出事后将责任推给“第三方”。毕竟,孩子的健康成长,容不得半点侥幸。(南海时评评论员 陈昌贤)

作者: 陈昌贤
责任编辑: 李灏杨彦婷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