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故宫里的天涯瑰宝

海南日报2025-10-20 09:49:27

■ 钟华青

近日,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作为国家级文化殿堂,故宫博物院收藏了超过168万件珍贵文物。其中,与海南相关的文物,地域特色鲜明。那么,与海南相关的文物是如何进入故宫的呢?

实际上,与海南相关文物进入故宫的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跨越数百年的、多维度的物质精神文化交流网络。简而言之,海南文物进入故宫的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是明清时期的“皇家贡道”;二是贯穿古代的“土贡之路”;三是明清以来的“鉴藏之桥”。

皇家贡道

海南黄花梨北上

这是最为曲折漫长,也最具海南特色的一条路线,长数千公里,跨越山河大海,是明清皇权统治下一项伟大的物流工程。

这场长途运输始于海南岛中南部的深山密林。在今五指山、东方、乐东、白沙等地,热带气候孕育珍贵木材,其中尤以黄花梨最为著名。在古代,朝廷经常下令,要求地方官府组织人力或委托商人深入民族地区采伐。这项任务十分艰辛,清代《崖州志》记载:“入山伐木,十不出一。”采伐后的木材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运往琼州府(今海口),紧接着就是航程中最危险的一环——北渡琼州海峡。海峡风急浪高,人们将木材装上帆船,前往雷州半岛的徐闻。

到达广东后,船只开始进入国家主导的漕运体系。从雷州沿内河或沿海北上至广州,再经北江(属珠江水系)北上;进入江西后,利用赣江水系继续北进;从九江入长江,向东下至扬州;转入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直达北京通州。整个漕运过程动辄需要数月。

资料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黄花梨桌椅。

海南黄花梨木材最终抵达紫禁城造办处,在那里由顶尖工匠打造成宫廷家具和文玩器物,海南的珍稀木材与精湛工艺完美结合。这些作品都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重要文物,见证了一段既艰辛又壮丽的历史。

如今我们走进故宫博物院,可以看到用黄花梨制作的宝座、官帽椅、圈椅、方桌、条案、香几、罗汉床、架子床等。它们做工讲究、简约清雅,处处透着热带海岛的风华气韵。关于这些珍贵家具的原料产地,曾有争论。对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资深家具研究专家胡德生先生明确表示:故宫现藏的150余件黄花梨家具,全部是由海南黄花梨制成。当前市场上一些将故宫藏品与越南黄花梨挂钩的说法,实为抬高“越黄”身价的商业炒作,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

土贡之路

南溟奇珍入宫

海南自古物产丰饶,明代海南籍名臣丘濬在《南溟奇甸赋》中盛赞海南“凡夫天下之所常有者,兹无不有,而又有其所素无者,于兹生焉”。从深海渔猎到山林采集,从海边椰林到黎山织锦,海南的特产沿着一条条精心设计的路线,跨越千山万水,最终抵达北京紫禁城。

对于一些易腐或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物品,如槟榔和鲜果,朝廷采取了“专线快运”的方式。从海口出发,沿官方驿道“八百里加急”快速北传,途经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最后抵达北京。对于沉香、椰壳、玳瑁、黎锦等物品,则采用了与花梨木类似的混合运输方式。这些物产通常通过海路运至琼州海峡对岸的雷州半岛,在广东境内进入国家主导的漕运体系,与其他贡品一同北上。

这些来自海南的特产最终进入了宫廷的各个角落。椰壳经过精细加工,被雕琢成精美的器物;玳瑁则被用于制作珍贵的首饰、扇子和眼镜框等物品;黎锦凭借独特的图案和编织技艺,在宫廷织造中可能还为皇家服饰的制作提供了灵感。

资料图:伽南香十八子手串。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砗磲扳指、伽南香十八子手串、椰壳雕云龙纹碗、椰子雕云蝠纹镶金碗、玳瑁雕花蝶纹圆盒,小而精美。制作这些器物的原材料——砗磲、沉香、玳瑁等,都是通过土贡之路从海南进入宫廷的。

资料图: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椰子雕云蝠纹镶金碗。

鉴藏之桥

海南人捐赠藏品

随着文人墨客的宦海沉浮、行旅商贾的漂泊辗转,或因战火侵袭等,海南的部分奇珍异宝散落各地,其中一些最终进入了故宫博物院。比如,著名的苏轼《渡海帖》,是苏轼谪居海南期间创作的重要作品。然而,其真迹并未随着苏轼的离岛而留在海南,而是在中原各地流转。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许多与海南相关的文物都在创作者离开海南后流入内地。经朝廷搜罗及官员进献,这些文物最终汇聚到紫禁城内的乾清宫、养心殿、御书房等地,后来成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清代海南籍著名书画家张岳崧的《行书录文轴》可能也是经此入藏故宫。

苏轼《渡海帖》。

新中国成立以后,爱国藏家的捐赠成为故宫博物院文物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不少海南文物因此进入故宫。其中,被誉为“研究中国古外销陶瓷第一人”的韩槐准先生,贡献很大。他出生于海南文昌昌洒凤鸣村,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种植专家。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7次将自己珍藏的325件文物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其中不乏徐悲鸿画作《竹鸡图》《骋马图》等珍贵文物。

这三条路线共同构成了“海南文物进故宫”的宏大图景,这不仅是物品在空间上的转运,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文物价值

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海南文物数量相当可观,不可能一一列举。这些文物的价值远超器物本身。

故宫大量的海南黄花梨家具,代表了这一珍稀木材应用的工艺巅峰。它们不仅是明清美学的典范,更映射出古代中原王朝对海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实况。而以海南玳瑁、椰壳、珊瑚等为原材料制作的宫廷工艺品,体现了大国工匠的水准,将地方物产提升到了国家级艺术珍品的高度。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美孚黎族项链、美孚黎族男用发簪、美孚黎族女用扇、黎族女筒裙等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记录了历史上海南黎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提供了一手资料。

总而言之,故宫中的海南文物,立体展示了历史上海南岛与中央王朝悠久而紧密的联系。它们是文化多样性与工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作者系海南省博物馆馆员)

作者: 钟华青
责任编辑: 马玉琴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