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智库·财经观察丨花江天堑“桥旅”融合,带给海南什么启示?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丁文文

桥上吸引游客、桥下带动产业。

当贵州花江峡谷大桥的钢索在阳光下拉出银色弧线,这座“世界第一高桥”不仅将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2分钟,还让天堑蜕变为“空中景区”,在国庆中秋假期吸引超22万名游客前来感受“基建狂魔”带来的震撼,带动花江村红色文化遗址热度暴涨超1000%。

在南海之滨,25座散落于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海岸线上的灯塔,正迎来新的命题:如何从“孤独的航标”蜕变为激活环岛旅游经济的“流量入口”?

或许,从打造世界级桥旅融合示范区的花江峡谷大桥里,可以寻找答案。

木栏头灯塔文化驿站。受访者供图

贵州:“桥旅”融合,融什么?

桥上做吸引力,桥下做生产力。

9月28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通车。一场关于“桥旅”的深度融合实践,正在悄然改写贵州西部的旅游格局。

这座大桥巍然屹立于“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之上,全长2890米,主跨径1420米,是目前世界山区峡谷第一大跨度钢桁梁悬索桥;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超越北盘江第一桥成为新的世界第一高桥,被誉为“横竖都是第一”。

“从第一张图纸开始,旅游功能就已写入‘基因’。”作为贵州“桥旅”融合3.0样板,花江峡谷大桥以“桥IP”为核心,联动度假、体育、研学、乡村四大产业,预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沿线农产品销售、民宿餐饮、文创产品等产业发展。

2025年4月28日拍摄的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新华社记者 向定杰 摄

游客可乘207米高的电梯60秒冲顶,在近800米高的桥塔上品云端咖啡、看360度全景的山河壮阔,在云中挑战1411米的极限跑道;还可在大桥周边踏寻民族古村、茶马古道的历史印记,找寻化石遗产的地质密码。

正如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所说,花江峡谷大桥的“桥旅”融合,是贵州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跨越的关键支点。大桥作为核心吸引物,将串联黄果树、龙宫、万峰林等旅游资源,形成聚合效应,重塑区域旅游经济格局,让游客从“单次打卡”变为“深度慢游”,让贵州的旅游体验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海南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健生指出,贵州花江峡谷大桥以“横竖都是世界第一高桥”的IP热度,凭借“高空蹦极+云端咖啡+地质研学”的复合业态实现“桥旅融合3.0”突破,书写贵州“桥旅”融合新答卷。

其“顶层规划先行、IP具象化、业态复合化、场景沉浸化”的核心逻辑,与海南旅游发展研究院编制的《海南环岛旅游公路2.0版规划》(下称《2.0规划》)中“串珠成链”的规划思路高度契合,为“灯塔+旅游”提供了发展指引。

《2.0规划》提到,海南部分滨海资源存在“观光即走”问题,灯塔开发可借鉴此思路,打造“一塔一IP+休闲服务+夜间经济+研学科普”的全链条业态,从“单一观海”转向“多元体验”,构建消费闭环。

海南:“灯塔+”业态,加什么?

塔上瞰山海,塔下藏文脉。

从海口秀英灯塔的百年历史底蕴,到三亚锦母角灯塔的山海相拥;从文昌木栏头“亚洲第一灯塔”的巍峨挺拔,到东方鱼鳞角灯塔的礁石浪漫……海南25座灯塔如珍珠般散落环岛海岸,将沿线滨海旅游圈、景区、度假区与乡村旅游点串联成线,点亮环岛沿海文旅经济带。

游客打卡木栏头灯塔文化驿站。受访者供图

其中,今年5月焕新营业的海旅环岛木栏头灯塔文化驿站,更是凭借“亚洲第一灯塔IP”“海南最北角地理IP”“灯塔博物馆IP”三大核心吸引力,成了海南文旅“新晋顶流”——

游客可登塔观赏海南最北角风光,在观光层270度俯瞰木兰湾海景,在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展陈追溯航海史,还能在咖啡吧与网红打卡点感受独特文旅氛围,体验“稀缺资源+自然风光+登高观景+灯塔文化”的多元场景。

游客打卡木栏头灯塔文化驿站。受访者供图

作为全国首个以灯塔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该驿站由海南旅投旗下海南环岛公路旅游运营有限公司(下称“环岛旅游公司”)开发建设,依托灯塔历史和木兰湾自然景观资源,打造集文化展示、旅游服务、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型文旅空间。

“驿站运营以来,直接冲上抖音文昌市景点收藏榜榜首!”环岛旅游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周末自驾车从停车场排到路口,亲子家庭来学航海知识,摄影爱好者蹲守日出日落,年轻人专程拍“灯塔风”写真,“大家要的不只是‘看一眼灯塔’,而是能沉浸式感受灯塔背后的故事。”

木栏头灯塔文化驿站。受访者供图

“咖啡吧的灯塔造型拿铁刚端上桌,就成了朋友圈的标配,杯壁的木栏头灯塔剪影,是此行最鲜活的纪念。”广东游客尹湛淇举着相机,把灯塔、蓝天、咖啡与笑容框进同一张照片里。

在王健生看来,随着木栏头灯塔文化驿站投入运营,海南正通过“业态场景化、IP集群化、资源联动化”,构建从“观光”到“消费”的转化闭环,为环岛旅游经济注入新活力。

鱼鳞角灯塔。受访者供图

更令人期待的是,距离海南环岛旅游公路仅100米的海旅环岛鱼鳞角灯塔文化驿站,即将开放。

“这座灯塔见证了海域变迁与东方市发展。”环岛旅游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驿站计划落地咖啡文创等业态,让大家在清新浪漫的登高景观里,找到属于海岛的松弛感。”

“我们将持续推进灯塔的文旅坐标建设,让老灯塔‘活’起来,打造‘一塔一品’的环岛灯塔品牌。”该负责人描绘着未来的场景:游客来灯塔驿站,清晨在房车旁看阳光染亮灯塔,午后坐在咖啡吧品手冲,傍晚跟着摊主用贝壳做迷你灯塔摆件,“这些裹着海风的小细节,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是能真正住进游客心里的体验,最后会变成海南环岛旅游里,极具创新力的服务业态。”

启示:“灯塔+”破局,怎么做?

从单一交通枢纽,到综合旅游集群,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带给海南“灯塔+”哪些启示?

“25座灯塔,点亮环岛旅游公路”不仅是口号,更是海南推动“交通设施向旅游产品转化”的实践。王健生建议,海南灯塔应聚焦“海洋+”体验,在条件适宜的灯塔布局低空飞行观光、帆船研学、赶海拾趣,打造立体化“滨海优势”。

《2.0规划》也强调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灯塔开发可融入琼崖古驿道文化、南海渔文化、红色文化,让灯塔成为海洋文化传播载体。

“灯塔开发要走轻资产路线。”王健生特别指出,不同于贵州花江的大型基建,海南可推广“装配式驿站”“可移动露营设备”,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同时要突破“季节性限制”:台风季推出“灯塔文化线上云展”(如VR全景游览);夜间开发“灯塔光影秀+沙滩夜市”,将游客停留时间从白天延伸至夜晚。

灯塔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谈及海南如何通过“灯塔+”业态实现“观光到消费”的转化,王健生提出“三层消费场景”,满足不同客群需求:

基础服务层:满足即时消费,每个灯塔标配“咖啡轻食+文创零售+观海休憩”模块,打造“最小消费单元”;特色体验层:创造高附加值消费,依托“一塔一品”定位,设计差异化体验项目;夜间经济层:延长消费时间线,结合灯塔推出“光影秀+夜间市集”。

博鳌灯塔。受访者供图

此外,《2.0规划》中“多域拓展,联动共进”的思路也值得落地——灯塔作为节点,串联周边旅游资源,形成“1+N”消费网络。

“灯塔+景区”:整合成熟资源。将灯塔纳入现有景区线路,如木栏头灯塔与铺前骑楼老街、抱虎角串联成“文昌北部一日游”,游客在灯塔观光后,可前往骑楼品尝糟粕醋、购买南洋风情文创,实现“观光→餐饮→购物”跨场景转化。

“灯塔+乡村”:激活本土生产力。如东方鱼鳞角灯塔可对接周边渔村,推出“灯塔观光+渔家民宿+海鲜采摘”套餐,游客既能看塔,又能住渔家屋、跟着渔民出海捕鱼,感受原生态渔村生活;

“灯塔+交通”:强化全域可达性。依托环岛旅游公路,可开通“灯塔专线巴士”,串联12个市县核心灯塔,并与高铁、港口接驳。巴士内设置“移动文创店”,游客可在途中预订灯塔体验项目、购买特色产品,实现“出行途中即消费”的前置转化。

王健生表示,从花江峡谷大桥的“单点突破”到海南灯塔的“集群发展”,两地共同印证了“交通设施文旅化”的核心逻辑:不是简单赋予景观功能,而是通过业态创新与资源整合,让基础设施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流量入口”与“消费载体”。

对于海南而言,25座灯塔不仅是环岛旅游公路的“点亮者”,更是推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新引擎”——它们正以“海洋文化为魂、滨海体验为核、生态保护为基”,重塑海南滨海旅游格局,让“慢旅深游”成为常态,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与“消费量”,为海南旅游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答卷。

作者:
责任编辑: 章慧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