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谈丨一“转”一“接”,看海南产业协同新趋势
海南日报2025-10-18 08:01:42
■ 李梦瑶
封关在即,一场含金量满满的产业“迁徙”在海南启幕。
10月17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海南)在海口开幕。活动期间,110个项目集中签约,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跨越山海,迎着产业转移的大潮,与海南奏响“双向奔赴”的产业发展协奏曲。
这是一次跨区域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更是一次区域合作能级的提升。
为何转?接什么?如何接?以此次活动为观察窗口,可以看到,海南接稳“产业转移棒”,有底气、有章法、有目标。

10月17日,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海南)数字经济产业专场在海口举办。记者 吴兴财 摄
承接“转移”的海南优势
云南、广西、重庆、甘肃……作为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对接为主题的“国字号”盛会,过去几年,由工信部牵头主办的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已在国内多个省区市轮番开展。
密集举办的背后,是产业转移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我国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可以看到,产业转移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国家战略所需。
产业一“转”一“接”,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重组。当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竞赛”开启,海南凭何成为“优选项”?
先看产业发展环境。海南拥有高度开放、便利的自贸港政策,地处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的地缘区位,以及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绿色生态“三度一色”资源禀赋。
基于这一系列比较优势,海南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竞争优势。
正如迪拜皇家凯蒂集团投资总经理李定洲所言,该公司选择在海南投资打造中阿国际科创园,看中的正是海南在数字经济等领域先行先试的开放政策,以及企业“出海”的区位优势。
再看产业体系建设。如今,海南以“4532”为抓手,正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海南坚持“五向图强”,四大主导产业持续补链延链、优化升级,为企业快速释放产能创造了有利条件。以高端食品加工产业为例,“十四五”以来,我省该领域工业增加值以年均20.5%的高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已形成椰子、水产饲料等百亿元级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海南写好离岛免税、医疗、教育“三篇消费文章”,建设人才荟萃之岛、技术创新之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若干要素日趋完善。
开放力度越来越大、产业体系越来越优、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这意味着,支撑产业“腾挪转移”,海南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转”什么?“接”什么?
产业转移并不是一个新话题。
从“世界工厂”的角色变迁,到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迁移,过去几十年间,每一次产业转移浪潮的掀起,都伴随着区域经济版图的重构。
如今,新一轮产业转移出现了不少新变化。透过此次活动可以看到,海南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有一本“明白账”。
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按图索骥——
承接产业转移,不是被动接受,更不是“有什么接什么”。此次活动举办前,海南已系统梳理出适配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的80多条细分领域产业发展路径,并以此为基础精准谋划储备招商项目。
大会期间,四场专题对接活动同步举办,重点推介产业项目化、清单化。从现代生物医药及高端食品加工、高端装备制造,到数字经济、商业航天,均与“着力构建具有海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发展目标相契合。
目标明确、重点清晰,是因为海南摸清了自身发展需求,找准了差异化、个性化坐标,知道自己有什么,缺什么,想要发展什么。
既是产业转移,也是产业升级——
梳理此次活动亮点,两个关键词很明显,那就是“新”和“链”。
一方面,签约企业新质生产力满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成色很足。
比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是国内数字产业决策支持与标准制定权威机构,华芯邦科技是半导体先进封装重点企业,土豆数据科技是国内领先的时空智能服务商,均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和产业链带动潜力。
另一方面,四场专题对接活动均突出“圈链思维”,以产业链为纽带,一链一清单、一链一图谱,推动产业转移从单一、零散向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转变。
比如,数字经济产业专场上,签约落地海南的30多家重点企业,业务范围覆盖了从底层技术研发到前沿场景应用的多个关键环节。
以承接产业转移促产业转型,也将助力海南进一步优化产业梯度布局,推动产业发展从流量增长向价值创造转变,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如何接得稳、留得住?
承接产业转移,不是一“接”了之。接得稳、留得住、发展好,是产业承接最直接的试金石。
以湖南与海南为例,尽管两地相隔千里,但过去两年,由两地共建的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吸引越来越多湖南企业来海南建厂。
截至目前,该园区累计引进合作企业30家,计划总投资139.22亿元,已形成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全球工程机械50强为链主、申亿精密等上下游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
这一过程中,“湖南制造”借“海南政策”扬帆出海,海南先进制造业也得以补短延链。
实践表明,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产能搬家”,更不是让企业换个地方走老路。一“转”一“接”之间,实现的是区域间产业、人才、资金、政策的深层互动与双向协同,带来的是“1+1>2”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
2024年10月,该园区入选工信部“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典型模式案例”。
一个问题值得追问:大批湘企“南飞”,为何没有出现“水土不服”?
此次活动期间,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分享了经验:通过完善合资公司组建、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利益分享、地方标准互认等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合作共赢”。
比如,该园区创新实施“投建运+利益共享”园区运营新模式,探索园区所得的税收分享制度,设立专业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入市场化运营主体,以运营收益反哺园区建设,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可持续循环,从根本上破解了跨区域合作动力不足的难题。
从打造湘琼产业园、粤琼产业园、浙琼合作产业园、深儋合作区等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到坚持“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构建“三极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打造全岛协作的产业承接优势;再到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可以预见的是,当海南在“精准”和“有序”上下功夫,变“被动承接”为“主动服务”,变“单向承接产业”为“区域协同互补”,定能更有效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为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