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客谈 | 这项增速全国“三连冠”,释放海南“向新力”
海客谈微信公众号2025-10-17 19:59:20
10月17日,2024年海南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9.61亿元,比上年增加19.81亿元,增长22.1%,高于全国13.2个百分点。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这项增速位列全国第一。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海南R&D经费投入增速连续第三年全国第一——2022年、2023年海南均居榜首。“三连冠”可以充分说明,这绝非偶然的数字波动,更不是短期政策红利催生的临时效应,而是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的体现,为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更坚实、更持续的动能。

10月9日,位于文昌的星际荣耀运载火箭总装总测复用工厂(一期)项目竣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R&D经费不止是简单“花钱”,
而是未来竞争力的“储蓄”
要读懂这份“三连冠”成绩单的分量,首先要厘清一个关键概念:什么是R&D经费?
R&D经费,是指为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创新或工艺改进,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大领域投入的资金总和。基础研究是探索“从0到1”的原始突破,应用研究是衔接“从1到10”的技术转化,试验发展则是实现“从10到100”的产业落地,三者共同构成了创新链条的完整闭环。
R&D经费的投入强度(R&D经费占GDP比重)与增速,反映出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更预示着其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与竞争力。
近几年,海南R&D经费投入增长的轨迹尤为清晰:2018至2022年,经费规模从32.67亿元稳步攀升至68.37亿元,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速,为后续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迎来关键跨越——投入强度首次突破1%的重要关口,达到1.02%,增速同步登顶全国第一;2023年、2024年,海南持续加码投入,以真金白银的实际行动,不断刷新科技创新的“加速度”。
这组数据不仅勾勒出海南的科技创新之路,是一条后来居上、赶超发展的光明之路,也折射出海南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走向。

高达161.6米的文昌16-2平台导管架,精准就位碧海之中。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凯 袁琛 通讯员 吴盛龙 汪洋 刘聪 摄
在国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海南对科技创新给予了更大力度的重视和支持,将其摆在引领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位置。
从政府层面的战略布局、政策支持,到经营主体的主动投入、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深度融入自贸港建设肌理,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愈发凸显。
增速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海南底气何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长期以来,受经济体量、产业基础等因素影响,海南处在“科技小省、科技弱省”行列。如今,R&D经费投入增速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不断攀升的数据,不仅打破了外界对海南科技创新的固有印象,更极大振奋了全省推动创新发展的信心与士气。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既有自贸港建设带来的政策红利,也有特色产业发展催生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海南以自贸港建设为契机,加快打造“科技开放合作、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三个高地,加快建设人才荟萃之岛、技术创新之岛,加快完善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一系列改革举措破除创新壁垒,让科技创新活力充分释放,推动科技创新质效实现新突破。
另一方面,海南立足气候温度、海洋深度、地理纬度和绿色生态“三度一色”自然禀赋优势,以及自贸港政策制度优势,奋力推进“五向图强”,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以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在海口国家高新区美安生态科技新城,多家企业的厂房和办公楼屋顶上整齐排列着光伏太阳能板。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得益于此,近年来,海南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在南繁种业、深海科技、航天科技领域,建立起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实验室、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成体系、高能级创新平台。同时,创新主体不断增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1500家,企业牵头的科技创新项目日益增多;“南海新星”、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等政策深入实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内驱力。
可见,海南自贸港蓬勃发展态势、海南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海南产业体系的提质增效等,构成了R&D经费投入增速连续三年全国第一的重要依托;反过来,R&D经费投入也带动了海南自贸港形成了澎湃创新活力,为海南装上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百亿元经费用在哪?
透视海南创新布局
R&D经费用在哪儿,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布局与产业导向。
从投入主体看,2024年海南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其他主体R&D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6.7%、53.2%、19.7%和0.4%。
这一占比结构清晰呈现出“政府引领、多元协同”的创新格局:政府通过财政科技支出,发挥了导向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活力持续迸发,不断加大研发,推动科研成果快速对接市场需求;高等学校则开展特色研究,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技术支撑。
从投入环节看,2024年海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0.6%、22.1%和57.3%。
试验发展经费占比超五成,成为投入重点,这一特点凸显出海南研发活动与产业应用、成果转化的紧密结合——研发投入直接服务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充分体现了海南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让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9月9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遥感四十五号卫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凯 摄
从投入区域看,海口、三亚的R&D经费投入分别是50.73亿元、42.03亿元,总额达到了92.76亿元,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84.6%。两地科技资源集聚效应明显,成为海南自贸港科技创新的高地和引擎。
当下,海口正加快打造产城融合创新之城,集聚了全省多数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研发集群;三亚则凭借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加速建设,聚焦南繁种业、深海科技,吸引了多家顶尖科研机构和高校落户,正在打造全球种业和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
可见,海南多层级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迈向深度融合,支持全面创新的良好生态逐渐形成……在R&D经费带动下,海南创新型省份建设跑出“加速度”。
不断加大的科技经费投入,释放出一个清晰且强烈的信号:海南已成为一片致力创新、滋养创新、成就创新的热土。
这一信号将产生强大的“磁石效应”:持续吸引全球顶尖的人才、资本和技术向海南集聚,推动创新生态不断优化,进而形成“投入越多、创新越强、产业越高端、发展越好”的正向循环。
当然,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三连冠”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朝着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海南在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