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 | 加强多维创新融合,赋能崖州美食文化保护传承
南海网2025-10-10 09:18:29
作者:黄媛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崖州区是三亚首个被授予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灿烂悠久的古城发展史中,崖州美食文化成为独特遗存。各式特色小吃不断刷新着崖州的街头记忆,成为独特的区域文化软实力,也刷新着当地产业的形态,成为崖州高质量发展独具魅力的"味觉引擎"。
一、崖州美食文化保护传承现状:山海之间的“味觉富矿”
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味道,崖州味道“家底”殷实。地处北纬18度的崖州,依山傍海,坐拥深度、纬度、温度优势,14万亩芒果、4000吨金鲳鱼、11万吨冬季瓜菜,构成"果盘子、菜篮子、鱼篓子"立体农业图景,为崖州味道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从地理上看,崖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补给站,中原、闽粤等与海上各国食风在此交汇。物产天成,崖州藉此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拥有丰富的饮食类非遗资源。这些饮食类非遗是对当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折射,“山海并蓄、酸香为骨”的崖州味道背后也蕴含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在三亚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 “崖州酸粉制作技艺”“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 “港门粉制作技艺”入选,其中 “崖城扁豆酱制作技艺”更是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纳百川的崖州美食,特征明显。一是“以酸代盐”,热带滨海潮润,古有“扁豆酸酱”“酸豆汁”入馔,既解暑又开胃;二是“以椰代柴”,椰木、椰壳、椰浆、椰油层层利用,椰香遂成底色;三是“以晒代藏”,海风强劲,先民将鱼、肉、杂粮风干或糖渍,遂有虾干、马鲛鱼腩、椰丝年糕等“可携之味”;四是“以粉代饭”,稻米富余,制成米粉、河粉、酸粉、炒粉,成为一日四餐的主角,四者交织,构成崖州小吃的基因图谱。崖州美食香飘万里,美食文化节目《味道》等美食纪录片展示了崖城扁豆酱等特色美食的食材选取、制作工艺。
“舌尖上的崖州”不仅登陆银屏,也成为当地特色文旅的一张名片。“南山素斋”汇集了寺院素斋的精华,结合当地饮食特色,还将野菜、芋类、野生菌、特色蔬菜瓜果等当地食材引入,运用现代烹饪技艺,兼纳南北地方风味于一体,目前已形100多种菜品,成为我国素斋的知名品牌,被评为“中国名宴”并获“金厨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山水蕴一地情。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因时因势不断创新,植根于崖州大地的特色美食成为连接游子、链接游客的重要载体。如历史文化名村——保平村特色“乡厨宴”,八仙桌沿街排开,白切海水鸭、香煎鱼干、椰丝黑豆糯米饭、青蟹糯米饭、崖州年糕等本土菜式依次上桌,白切鸭选海边散养,皮下一层海盐霜,蘸“酸橘酱油”,青蟹糯米饭将当季膏蟹与糯米同蒸,椰浆代替清水,开盖蟹黄流油、米粒金,压轴的“椰丝年糕”则象征“年高”,外皮用蕉叶包裹,糯米与红糖熬成琥珀色,表面撒炒椰丝,软糯拉丝,寓意“甜到连年”,一席吃完,主人会端出“三亚米花糖”,以爆米花、花生、芝麻挂麦芽糖,敲碎分食,象征“金银满仓”。市民游客不仅可以品尝最地道的崖州味道,这条美食线路穿越琼南的古城小巷、青山碧水,让味觉的旅行与海南文化的探索深度交织,崖州的“鲜”活滋味,成为大家记忆中最生动的琼岛旅行注脚。
特色美食往往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俗风情深度关联,当地百姓巧用传统的美食制作技艺,推动崖州美食逐步商品化,崖州粽子、崖州月饼、崖州酥饼、糯米蟹、崖州酸粉、崖州清补凉、港门粉等从崖州走向更广阔的线上线下市场,他们自发创立的“港门粉”“港门月饼”“酥三姐”等品牌依托自媒体宣介开始广为人知,成为特色崖州伴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崖州美食文化保护传承不足:小、散、弱、浅"四道坎"
非遗和旅游的结合,是时下热门的大众旅游形式,也是美食文化活化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当特色美食与旅游场景深度交融,便催生出兼具文化体验与消费动能的“美食之旅”。这种以味觉为纽带的新型旅游形态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味,不仅满足了游客对味觉体验的追求,也成为展现地方文化、促进百姓消费、彰显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崖州美食文化保护传承不足面临着小、散、弱、浅“四道坎”急需跨坎破题。
一是产业规模小,产品形态较单一。被称为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活化石”的福建沙县小吃不仅成为独立的餐饮产业,其同步延展的小吃旅游文化城、小吃科技馆、小吃民俗馆等景点,每年吸引超500万人次来沙县观光旅游。与其规模化、系统化相比,崖州美食仍以传统小作坊、家庭档口为主,散布在全区不同区域,消费场景和产品形态较为单一,尚未出现营收过亿的龙头餐企,供应链企业多为初创,产业"小舢板"难抵市场风浪。
二是标准化程度低,地域限制突破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当前崖州美食缺乏标准化的包装和规模化的生产,更多依赖手口相传的经验,粉汤浓度、扁豆酱发酵时长等无统一标准,全流程规范不足,导致口味波动大,容易引发人们对“踩雷”式消费的担忧,难以满足游客“高品质、个性化、有温度”的消费需求;冷链覆盖率不足,供应链体系脆弱,酸豆、芒果等生鲜原料损耗率大、成本较高,中央厨房、预制菜等中央环节缺位,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对接连锁餐饮或大型商超等市场。
三是品牌影响力弱,附加价值不太高。美食旅游是以“食”为核心吸引、以“游”为体验延伸,旅游者到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经历,享受和体验美食的活动。与广为人知的广东味道、顺德美食、沙县小吃等美食品牌相比,“崖州味道”尚处培育期,宣传推广渠道、方式、内容有限,消费认知的地域局限明显,游客即使在一些街边小店偶然品尝到了部分非遗美食,也只是品尝到了独特的口味,却很难了解这些美食背后的非遗文化、崖州故事, 品牌故事、视觉体系等缺位,导致文化肌理难以渗透消费场景,美食旅游无法从“味蕾体验”进阶为“文化沉浸”,“好产品出不了崖州”“好产品讲不出好故事”。
四是融合层次浅,消费链条过于短。美食消费具有高频次、易传播的特点,游客对“食”的需求已超越简单的味觉满足,美食与旅游、文化、研学等深度融合加快,美食驱动消费的乘数效应日渐显著。崖州美食目前尚停留在游客偶然"打卡"层面,游客平均在当地停留不足1.5天,餐饮消费占比不足旅游总花费的20%(三亚全市平均约为28%),探索食材源头、学习烹饪技艺、体验饮食礼仪等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旁观制作”到“亲手尝试”的二次消费场景匮乏,“味觉+听觉+视觉”的立体体验场景的缺乏使得美食体验与在地文化、生活方式的关联缺失,既无法为游客社交平台分享传播提供鲜活素材,也无法让"味觉流量"转化为"产业留量",未能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三、崖州美食文化保护传承对策:强化多维创新融合
崖州美食是千年古城的文化基因,也是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味觉密码。当前,各方对于传统美食文化的保护挖掘推广高度重视,国家多部委近日推动开展2025“吃货季”食品提质扩需工作,旨在推动食品工业+数智+餐饮+休闲融合发展,打造食品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助力地域美食文化保护传承。保护传承崖州美食文化,让美食旅游成为展现地域魅力的招牌,需要久久为功、多维发力。
一是标准化立基,让老味道值得信赖。健康与文明正在成为美食行业的新趋势,也是新时代美食文化的内涵要义。从食材溯源、制作标准、出品标准等方面着手,崖州可尝试构建健康生态链,在当地探索建设崖州美食示范街,整合区域内知名的小吃摊点,推广当地豇豆二维码溯源的经验,建立从田间地头、食品制作、安全监管等全流程的"信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用餐全流程扫码溯源,让游客吃得放心,让安全成为崖州美食的"第一卖点"。同步的,可探索选取有代表性的、已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港门粉、扁豆酱等品类,加快制定地方标准,从原料选择、发酵工艺、食材制作到安全检测,形成全流程规范,不断提升崖州美食的产品力,让“崖州味道”成为可信赖的品质标签。
二是全链条开发,让“土技艺”成为“新国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饮食类非遗是一种“活”的文化,其传承需要借助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要加强对崖州非遗美食传承人的支持力度,缓解技艺“后继无人”的传承问题。同步的,加强消费场景创新与沉浸式体验构建,探索“产、学、游、购”一体化发展模式,全产业链开发模式让游客走进美食的生产链条,在动手实践中理解食材从土地到餐桌的旅程,了解南繁硅谷建设的意义,既提升了美食产品的附加值和辐射效应,又为游客提供了多角度了解产业文化的机会,更是为饮食类非遗产业化发展找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受众,从而既有效缓解技艺传承链条断裂的问题,也能让美食旅游成为游客可回味、可传播、可延续的体验,承载起更多的情感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是融合化创新,让“崖州味道”成为特色品牌。无论是菜品的历史典故、食材的时令要求、烹饪的技法技巧,抑或是依附在菜品上的温暖故事,都让地方特色美食充满着故事性,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要强化文化赋能,深挖文化内涵,重构饮食空间,打造崖州美食保护传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物理空间的文化改造、数字技术赋能、崖州民歌等传统文化现场展示等手段,以微纪录片、手绘地图、新媒体短视频等宣传方式注重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挖掘,构建美食叙事体系,推动美食旅游场景突破时空限制,让餐厅、街区、市集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场所,而成为崖州特色文化的立体展示空间,让游客单一的味觉体验变成综合文化消费,使每一次就餐经历成为“可品尝的地方史”,实现游客与崖州的深度绑定,游客在主动的内容共创过程中,有效提升崖州美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构建“崖州味道”品牌形象,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双赢,也有助于特色产业的培育。
四是政策化保障,让多部门同向发力。美食连接土地和餐桌,崖州是全国人民的“果篮子”“菜篮子”,以美食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多部门联动的政策体系构建,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解决土地、监管、人才、宣传等实际问题,探索建设“崖州夜味”示范带,升级崖城老街、梅联海岸夜市等载体,植入Livehouse、文创市集等新潮元素,打造“夜游、夜食、夜宿”全链条,激活崖州美食夜经济;政策先行鼓励市场主体通过资源共享、渠道互通、产品共创等方式,培育健康发展的崖州美食产业;区城融合让更多科技资源注入传统美食的新型食材选育、加工技艺提升、成品包装完善、物流运送高效等,让美食旅游扎根在地文化、融入科技文化,推动产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创新化发展。
(作者系海南日报社三亚新闻中心副主任、2025年秋季学期海南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员)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