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海南:明月出天涯 家国共团圆
海南日报2025-10-07 08:06:04
编者按:
灯影摇曳,又是一年中秋。今年中秋与国庆长假相遇,双节同庆,家国情怀在我们心中激荡澎湃。
中秋节前一天,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裹挟狂风暴雨侵袭海南,打乱了无数人的假期计划。台风过后,全省各地全力以赴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许多人坚守在岗位,奋战在灾后重建一线,守护万家团圆。
守得云开见月明。你看——城市有序运转,高速公路车流奔腾,景区人头攒动,街头巷尾吆喝声、欢笑声交织,是熟悉的人间烟火气回来了。
以月光为桥、以节日为媒,今天,海南日报推出2025年中秋节特别报道,记录那些坚守的背影和团圆的故事,共赴“天涯共此时”温情邀约。此刻,无论你我身处何地,只要心在一起,便是中秋。
海南大学百余名来华留学生参与中秋文化体验活动
跨越国界的“他乡团圆”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近日,当优美的旋律在海南大学中和书院唱响,一场别开生面的中秋文化体验活动在此启幕。百余名来自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们齐聚一堂,在月饼的甜香与花灯的暖光中,感受中华传统佳节。
海南大学来华留学生在制作月饼。海南大学中和书院供图
随着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弥漫,各个体验区顿时热闹起来。
月饼手工区内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来华留学生们在中国老师、学生的指导下认真揉捏面团,小心翼翼地将豆沙、莲蓉等馅料包入面皮,再放入刻有“中秋”“如意”字样的模具中压实成型。当一个个饱含心意的月饼从烤箱取出,空气中弥漫的香甜成了“团圆”最直接的味道。“太神奇了!”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艾尔维纳第一次尝试制作月饼。“以前只在商店买过,从不知道制作过程这么有趣,就像魔法一样,把面粉、馅料和我们的心意融合在一起。”她说。
花灯制作区则是一片静谧专注的光影世界。一盏盏玉兔灯、宫灯在留学生们手中渐次点亮,柔和光芒映照着一张张认真投入的面庞。来自印尼的留学生陈志华已是第二次在中国过中秋,他对制作花灯格外用心。“在中国文化中,新年和中秋都会悬挂花灯。点燃的花灯不仅是装饰,更能营造出温馨祥和的节日氛围。”对他而言,这盏亲手制作的花灯已成为留学时光中珍贵的记忆。
团扇制作区,素白的扇面在同学们手中渐渐生动起来——几笔彩墨点染,一轮明月跃然扇上;稍加勾勒,灵动的玉兔便依偎在月旁。接着,沿古朴边框或精致扇面细致串缀。当晶莹的珠饰跃然其上,团扇顿生华彩。留学生们在经纬交织、珠绘相映中,感受中国团扇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绘画长卷区,一幅10米长卷铺展而开。留学生们手持画笔,以“家国团圆”为主题共同创作。灵动的玉兔、皎洁的明月与“但愿人长久”等千古名句相继跃然纸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用共同的艺术语言,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活动尾声的“寄语中秋”心愿卡环节,留学生们用真挚的祝福,表达对未来的憧憬。艾尔维纳在卡片上工整地写下:“月满人圆,心灯长明。”她动情地表示:“我爱中国,喜欢海南,这里既深植着中华传统文化,又洋溢着自贸港的现代活力。”海南的发展前景深深吸引着艾尔维纳,让她坚定了未来的规划——“希望我在海南大学能顺利博士毕业,之后继续在海大攻读博士后,以后能留在海南工作。”
当月饼的甜香留在唇齿之间,当花灯的暖光存于心间,“团圆”这个中秋核心意象已超越地域国界,成为大家心中共同的情感共鸣。
(海南日报海口10月6日讯)
海南长影奇幻乐园员工李慧敏忙碌的中秋夜——
旋转木马旁的“错峰”晚餐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实习生 劳兰婷
10月6日晚,中秋夜的海南长影奇幻乐园,旋转木马项目的暖黄色灯光裹着孩子们的笑声,在暮色里晕开一片欢腾。
游客在海南长影奇幻乐园体验旋转木马项目。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 摄
19时许,乐园员工李慧敏刚送走一波游客,转身快步走进旁边的操作间,同事刚送来的晚餐还冒着余温,这是她今晚“错峰”的中秋晚餐。
操作间不大,操作台占了半壁空间,李慧敏拿着饭盒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打开餐盒,油亮的炒鸭,爽口的土豆丝,裹着酱汁的杏鲍菇炒肉,家常味的饭菜香扑面而来。
“平时吃饭的时间得看游客情况,有时早点,有时晚点,大家抽空轮着吃。”李慧敏一边解开餐盒盖,一边笑着说。
这个在乐园工作的“95后”海南姑娘,岗位不固定,“碰碰车、过山车、‘奇幻翱翔’等项目都去过,每天排岗不一样,今天刚好轮到‘旋转木马’。”说话间,操作间的监控屏幕里闪过游客排队的身影,她下意识抬眼扫了一圈,“得盯着运行区,要是有游客做危险动作,要么用麦克风提醒,要么就得暂停设备。”
正吃着,同事来到了操作间:“下一场游客快满了,准备接岗。”李慧敏加快了吃饭速度,嘴里还念叨着:“我们有主操和副操,得有操作证才能碰设备,吃饭时就互相替班,保证岗位不缺人。”
李慧敏扒拉了两口饭,指了指桌上的一本操作本,“每一场多少人都得记这儿,旋转木马一共72个座位,这几天游客多,每天接待上千名游客,数不清旋转木马转了多少圈。”
今年中秋,是李慧敏在岗位上度过的第6个中秋节。“孩子4岁了,刚开始上班时,他还会哭闹着找我,现在懂事多了,我下班晚回去,他要么睡了,要么就坐在沙发上等我。”说起孩子,她的声音软了下来,“公司有福利票,一年会带他来乐园一两回,他知道妈妈在这里工作,看到旋转木马还会跟我说‘妈妈加油’。”
虽然不能陪家人吃一顿团圆饭,但看着监控里游客的笑脸,李慧敏觉得值。“节假日游客多,有时候一天要接1000多人,景区里热热闹闹的,我心里也觉得踏实。”
李慧敏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她想起6年前刚入行时,游客问个项目位置她都比较懵,现在啥问题都能解决。她说:“看到大家玩得开心,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没白费。其实,这也是另一种旅游人的团圆,陪着天南海北的游客一起过节。”
晚上7时20分,李慧敏收拾好餐盒,快步走出操作间。此时,新一轮旋转木马缓缓启动。灯光下,她的身影和旋转的木马、欢笑的游客,构成了中秋夜一幅温暖的画面。
海南长影奇幻乐园负责人告诉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双节期间,乐园近160名员工全员上岗,像李慧敏这样“错峰”吃饭的基层工作者还有很多——餐厅师傅忙着备餐,扫地工人穿梭在人群中,设备检修员盯着每一台机器。他们没能和家人围坐桌前,但用自己的坚守,让每一位游客的团圆之旅多了一份安心与快乐。(海南日报海口10月6日讯)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月映千载・情寄中秋”文化雅集活动现场。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供图
海口港口工作人员舍弃假期保障旅客过海顺畅
团圆路上的海上护航人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萃
“阿婆,您的身份证麻烦出示一下”“您的是新能源车辆,需要在旁边闸口检票”……
10月6日上午11时30分,海口新海港客运枢纽7号登船口,旅客已经排起长队,海口新海轮渡码头有限公司服务管理中心副经理李晶正在耐心地为人工通道的旅客检票。当天,这里迎来复航后的客流高峰,旅客和车流都排起了长队。
“台风停航那两天,不少人滞留在港口,现在通航了,都想赶在假期结束前回家。”话音未落,一位抱着婴儿的母亲匆匆跑来,李晶伸手接过对方肩头的行李袋,侧身让出通道:“别急,还有15分钟关闸,我帮您看着孩子,您先核对登船信息。”
在旅客检票的间隙,她又迅速前往廊桥与船舶连接处,仔细检查着廊桥的连接情况。“再往左侧调5厘米,注意慢一点,提醒旅客先不要通行。”她盯着船身与廊桥的缝隙,左手比出间距手势。“廊桥是旅客登船的‘安全桥’,一点都不能马虎。”她说。
“从国庆假期第一天,到现在基本都没闲着,即便是受台风影响港口停航,我们也要坚守岗位做好保障工作,给每座廊桥的基座加固,安放沙袋等等。”李晶说,台风过后,港口第一时间恢复生产秩序,确保能够尽快投入运输工作。
中午1时,李晶在休息室匆匆扒了两口冷掉的盒饭,手机突然振动。是上高一的女儿发来的微信:“妈,今天中秋,晚上回来吃饭吗?有你爱吃的椰子鸡。”
她看着屏幕笑了笑,指尖在输入框敲了又删,最后只回了一句:“今天旅客多,妈妈会比较忙,你们先吃。”
李晶告诉记者,去年中秋,她也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在这一岗位上,大家放假的时候恰恰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春节、国庆、中秋,这些举家团圆的日子里,我们必须去守护更多人的安全出行。”
“起初,孩子也不理解,尤其是寒暑假,看着别的同学爸爸妈妈陪着自己,她也生过我的气。”李晶的言语里有些许愧疚,“但是后来她看到了我的工作内容,也看到新闻里不停报道港口工作人员保障旅客回家,她就开始懂了,也为我自豪。”
“很想陪家人,可港口是更多人的团圆路,我们多守一会儿,大家就能早一点团圆。”李晶抬手揉了揉太阳穴,“马上又有船舶要开始检票了,我得再去现场看看有没有需要协助的地方。”李晶转身往客运枢纽走,她的身影融入来往的旅客中,用自己的“舍小家”,撑起了更多家庭的团圆。(海南日报海口10月6日讯)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开展“月满凤凰,情暖旅途”主题活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供图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高级实验师赵显峰假期扎根试验田专注科研工作
南繁田垄上的别样中秋
■ 海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陈苡琪
中秋国庆假期,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繁服务站(坡田洋)的试验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齐膝的防水靴深陷在松软的泥土中,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高级实验师赵显峰正带领工人俯身忙碌着。铁耙划过新垒的田垄,溅起细碎的泥点。“刚发芽的水稻种子如果长时间泡水容易泡烂,必须播在垒高的垄面上,才能保证幼苗健康成长。”他一边检查着田垄的形态,一边解释道。一番劳作下来,汗水很快浸湿了他的衣襟。
在赵显峰的时间表里,农作物播种的时间远比日历上的节假日来得重要。“每年9月到次年5月,是南繁科研工作的黄金时段。”他指着刚播种的田块说,“这次播种的水稻,预计次年1月就能收获,之后再播一次,这样就能成功加代两次。”
中秋国庆假期,赵显峰的日程十分紧凑:播种后的水稻需每日查看长势,浇水、施肥需跟进,其他试验材料也要陆续播种,还要提前清理排水沟。“在南繁试验阶段,我们基地的工作人员是没有节假日的。”他笑着说,“因为庄稼不等人,我们都是跟着农作物生长时间走。”
今年52岁的赵显峰是四川人,自1995年接受单位科研任务来到海南后,便与南繁结下了不解之缘。“大陆四季分明,而海南光热条件独特,适合加代繁殖。”他介绍。
回首往昔,赵显峰回忆道:“刚来南繁时,条件还比较艰苦。那个时候只能住在周边的村民家里,冬天也只能洗冷水澡。”
赵显峰说,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持续加大,科研基地建立,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不仅有了食堂和宿舍,还有了便捷的农资超市,“现在需要什么肥料,在超市里下单很快就能送过来。”
这个中秋,对赵显峰而言,与往常忙碌的日子无异,却又因远方亲人的牵挂而显得有些不同。6日一早,儿子从北京打来电话,捎来几句叮嘱。由于工作原因,赵显峰常年驻扎三亚,一家人过来团聚的次数屈指可数。
但令他欣慰的是,得益于海南人才引进政策的切实福利和优惠,他在三亚买了房,安下了“第二个家”。“前两年我爱人退休后,就搬来三亚和我一起生活了。”
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基地的科研人员和工人们相约聚餐,共度这个属于南繁人的中秋。赵显峰带来了精心挑选的月饼,大家围坐分享,甜香的滋味在唇齿间化开,冲淡了白日劳作的疲惫。饭桌上洋溢着欢声笑语,在这片远离家乡的土地上,这群南繁人因共同的坚守而相聚,因相伴而温暖。
(海南日报三亚10月6日电)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