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的中秋节!文昌铺前30余户渔排养殖户复工复产忙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10月6日消息(记者 吴岳文)10月6日中秋节,文昌市铺前镇水产养殖户潘家勇在海上忙碌了一天。强台风“麦德姆”离去15个小时后,在文昌市铺前中心渔港一带海域,渔排养殖户们驾着小船穿梭在网箱之间,紧固锚链、修补网箱、喂料,现场一派繁忙的复工复产景象。

养殖户忙着恢复生产。记者 吴多圣 摄

台风刚走 渔民一大早就到海上恢复生产

6日早上5点多,天蒙蒙亮,潘家勇从被窝爬起来,简单吃点早餐后来到自家的渔排,仔细检查了一番后,心里的石头才落地。

“虽然几个网箱被冲坏,有些鱼也有损伤,但好在提前加固了主要设施,大部分渔排保住了,没有大碍。”上午10点,潘家勇一边修补破损的网箱,一边指着身后的渔排向记者介绍。

在渔排上,记者被海水摇得东晃西荡,但潘家勇却如履平地。他是一名老渔民了,从事海水养殖30多年,经历了数不清的台风。

水产养殖户潘家勇开船巡查渔排。记者 吴多圣 摄

5日下午,文昌强台风“麦德姆”进入了12级风圈,铺前镇狂风暴雨,海水倒灌入街道。

“这次台风对铺前影响很大,有的渔排养殖户的搅料机被海水冲上了岸边。昨夜,我担心渔排的安全,一夜未眠。还好这次损失比去年台风‘摩羯’小了很多。”潘家勇说,4日台风预警发布后,他和乡亲们在海上连夜加固锚链、转移易损设备。“渔港的水流动性差,易缺氧,对鱼的生长不利,明天我就用船把这几个渔排拖到港口外的海面上。”潘家勇说,这些鱼养大养肥了,年底肯定能赶上销售旺季。

历经了台风的鱼。记者 吴多圣 摄

政策+技术推动灾后加速恢复

在文昌市铺前中心渔港,映入眼帘是一片片望不到边的渔排,网箱里各种鱼游来游去。这次台风,渔排大多无恙。“台风过后,很多养殖户把渔排转移到港口外了。大家都忙着恢复生产,希望有个好的收成。”晒得一脸黝黑的养殖户韩大姐说,“我们现在对抗台风越来越有经验了,这次大家的损失都不算大。”

铺前中心渔港作为省级示范渔港,刚建成的防波堤在此次台风中发挥了关键防护作用。台风期间,养殖户都把渔排转移到港内避风。尽管部分网箱出现破损、少数渔排棚舍坍塌,但整体养殖设施损毁远轻于往年。

记者了解到,在铺前中心渔港一带海域从事渔排养殖的渔民有30余户,共有1000多个养殖网箱,年产200余万斤鱼。截至6日下午,已有超八成受损网箱完成初步修复,养殖户都已经恢复作业。

水产养殖户潘家勇修复破损渔网。记者 吴多圣 摄

灾后恢复的加速,离不开政策与技术的双重支撑。台风刚过,文昌渔业部门就组织养殖户们开展生产自救,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减少损失的作用。文昌市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服务队也赶到渔港,现场指导养殖户做好灾后的防疫工作。

政府鼓励“往深海走” 养鱼更有保障

“我们在海上养殖多年,但目前还是传统养殖,科技含量不高,主要还是看天吃饭,如果没遇上大台风或连降暴雨,一家人一年辛苦下来,也有百余元收入。”潘家勇说。

对于养殖户而言,信心更来自长远的发展保障。作为文昌渔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铺前中心渔港正推进现代化改造,未来将配套种苗繁育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区。“文昌台风多,我们意识到传统木排确实扛不住。”潘家勇说,以后计划升级为抗风浪网箱,“政府鼓励‘往深海走’,还有技术指导,以后养鱼更有保障了。”

养殖户检查网箱里的鱼。记者 吴多圣 摄

夕阳西下,不远处的海文大桥在晚霞辉映下更显宏伟。潘家勇顾不上休息,擦掉汗水继续忙碌。他撒下一把把饲料,成群的鱼苗争相抢食,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随着中秋圆月渐升,忙碌了一天的潘家勇也准备回家跟妻儿团聚。“台风能冲坏网箱,但冲不垮我们养鱼的信心。”潘家勇道出了养殖户们的心声。

责任编辑: 陈月婷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