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智库·观察 | 海南高校微专业如何以“小切口”释放“大能量”?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2025-09-30 17:15:04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杜倬荷
“无人机在跨海飞行时,飞控系统常因潮湿环境和电磁干扰出现信号波动——这是海南低空物流的真实难点。”近日,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夏郡婕把企业难题“搬”进了课堂。在她的“无人机应用”微专业课上,学生分组攻关,最终有小组提出的“双天线冗余+自适应滤波”方案,被合作企业采纳为技术参考。
这种尝试通过“课堂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场景,正成为海南高校微专业建设的缩影。近期,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以及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海南大学、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琼台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陆续推出微专业,聚焦低空经济、海洋文化、医药创新等海南自贸港建设亟需领域,以“小而精”的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微专业到底是什么?为何广受高校学子青睐?如何看待微专业背后的人才培养趋势?
微专业人气爆棚 “小而精”是主要特点
何为微专业?据了解,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以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围绕某个特定学术研究领域、产业发展趋势或者专业领域核心素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开设一组核心课程,开展的一种灵活、系统的新型专业组织模式。
“微专业”主要分为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三类。高校结合实际需要开设多种类型的“微专业”,优先开设急需紧缺型、应用技能型,发挥“小学分、高聚焦、精课程、跨学科、灵活性”等优势,支持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学习。
“以前我就很喜欢看纪录片,对南海岛礁、郑和下西洋等历史文化非常好奇,但不知道如何把这份兴趣落地。”不久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5级博物馆专业研究生李璟昊抢到了今年学校新开设的“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将有机会进一步系统学习中国海疆史、海洋文化概论等课程。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推出“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学校供图
与李璟昊一样,越来越多海南高校学生通过微专业找到了兴趣与职业的衔接点。
“‘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的课程最吸引我的是其全球化与战略化的思维视野。例如‘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史’和‘华侨华人史’这类课程,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国际视野,让我懂得中国的海洋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与世界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4级博物馆专业研究生黄瑾表示。
海南大学药学院大二学生赵佳旺十分看重微专业的实践机会,“我参加了‘医药创新与拔尖创业’微专业,跟着老师做课题、写计划书,还参加了全国性比赛。”他说,“微专业让我提前接触科研项目,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帮助自己找到就业方向。”
与传统专业课程相比,微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更注重“精”与“博”的平衡。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冯莉颖介绍,微专业一般设置3—10门核心课程,8—15学分,学习周期为数月至一年,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完成。“它不是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聚焦某一领域的核心技能集合。”
“我们围绕‘历史纵深、文化内核、文学表达、交流互鉴、当代境界’这一逻辑主线,构建了《中国海疆史》等五门课程体系,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视角综合分析如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权益等现实议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微专业负责人邢蕾表示,目前生源地覆盖陕西、宁夏、四川等省份,报名者包括企业人士、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等多元群体,体现出微专业满足社会对于提升人文素养、理解海洋文明的需求。
海南大学则开设了医药创新与拔尖创业、农业智能化建设微专业、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研学旅行管理与策划微专业、智能生物制造共5门微专业。该校微专业教师袁怡君介绍,“医药创新与拔尖创业”微专业聚焦生物医药前沿与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围绕AI药物设计、核酸药物、传统药物现代化、热带药用资源开发等方向,构建“理论+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学生需完成14学分,包括生物医药交叉前沿、医药经济与企业管理等6门核心课程与第二课堂活动,采用小班制教学,每班30人左右,我们还引入企业高管、投资人、领域资深专家参与授课与评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学生反馈都很热烈。”
课程融合实用 跨界创新开拓“新技能”
当前,海南各高校推出的微专业的课程内容多为学科前沿或交叉内容,突出融合导向、实用导向,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海南大学学子正在上微专业课。学校供图
对于跨专业学生,微专业同样提供了低成本探索兴趣领域的机会。“我本科专业是学前教育,跨到博物馆专业主要是因为兴趣。”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研究生周蕾告诉记者,“海洋历史文化”微专业尽管本科专业与历史无关,但她希望借此拓展知识边界,为未来就业增加可能性。
邢蕾表示,微专业整合了学院优质师资与校外资源,师资团队由本院7位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构成,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入行业专家意见与校外资源,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深度融合“课程思政”与“田野思政”理念,希望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具备宏观视野与复合知识结构的高层次人才。
在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夏郡婕看来,微专业最大的特点是“紧扣职业能力需求”。“像‘无人机应用’微专业,学生学的就是岗位用的——装机、调试、故障排查,甚至参与真实项目如果园植保作业。”
“现在我不仅能独立完成无人机组装、调试、飞行操作,遇到常见故障也能自己排查,还打开了跨学科视野,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职业方向,这种有技能、有方向的踏实感,是微专业给我最大的收获。”海南科技职业大学2024级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本科)学生刘祥说。
琼台师范学院“文旅项目策划与设计”微专业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海南地域特色与行业趋势,涵盖文旅项目运营、策划实操、热带园艺景观设计、民宿酒店全流程运营、田园疗愈体验及中小学生研学课程开发等实用模块,注重实战推演与跨界融合,助力学生快速掌握行业核心技能。
海南大学药学院则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邀请医药企业研发负责人、创业导师参与授课。“学生不仅能听讲座,还能直接参与项目研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袁怡君谈到,微专业围绕真实项目开展实验研发、创业模拟与竞赛路演,强调“做中学”。
教学资源仍待优化 需避免“昙花一现”
微专业的设置,也为市场急需人才的培养按下了“加速键”。然而,微专业在推行过程中仍面临着师资压力、设备不足、学生家长认知度不高等挑战。
“特色领域高端人才紧缺,既懂教学又懂产业的教师稀缺。”冯莉颖坦言,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战经验,难以及时融入行业最新成果。同时,课程模块化开发需大量人力物力,实践教学所需的实训设备、场地有待补充。
不仅如此,学生、家长对微专业认可度也有待提升,对微专业缺乏了解,认可度也不高,容易影响学生参与微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衡量微专业建设和运行成效,以及就业率提升是否可以持续,也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现缺乏统一的指标。”冯莉颖说。
“微专业实验实训体系与教学能力建设正逐步完善,已能支撑基础教学,保障学生掌握核心基础技能。但从服务海南区域发展、适配本地多元产业场景来看,仍有潜力可挖。”夏郡婕以海洋生态监测、高海拔测绘等领域为例,提出现有教学条件与产业需求间存在衔接缝隙,需持续优化填补。
同时,应对特殊场景的教学设备相对稀缺,如海洋防水、高海拔作业类设备,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特殊场景技能的掌握;且引入先进设备、深化产学研合作也需更多资源支持。
“由于微专业学生上课时间都不一样,如何合理安排上课时间也是对老师们的挑战。”海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谢小峰提到,同时,资金与设备投入有限,师资资源整合与深化产教融合方面仍需优化升级,避免让微专业“昙花一现”。
瞄准特色与需求 促产才融合结硕果
未来,微专业应如何有效破局,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助力微专业贴合海南产业需求,可从两方面优化。”夏郡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可争取学校及相关部门支持,推动专项资源倾斜,补充特殊场景专用设备及配套软件,让学生接触前沿技术。
另一方面,可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共建“海南低空经济无人机实践基地”等平台,引导学生参与海洋生态监测、热带农业植保等本地项目,提升产业适配能力,培育针对性人才。
“微专业虽然聚焦于热门行业、前沿领域,但是一哄而上追热门并不利于长远发展。”有关专家认为,各校在设立微专业时应注意避免同质化,要充分结合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利用好校内外的优势教学资源。“建议各高校建立微专业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合理控制立项总量,及时调整或取消不适应行业发展的微专业。”
海南大学学子正在上微专业课。学校供图
冯莉颖表示,下一步,学校将紧密对接海南自贸港“4+3+3”重点产业需求,根据产业升级动态调整微专业方向与课程,并计划出台《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微专业建设与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微专业经费保障、资源倾斜、质量管控等系列保障措施。
“当前,第二批微专业正在积极推进中,共涵盖5大新兴方向,包括‘食品营养与健康’‘时尚形体管理与动态美学’‘教育短视频创作与运营’‘时尚品牌数字营销’,以及‘家庭教育指导’。”琼台师范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微专业将聚焦当下社会需求,围绕健康管理、新媒体内容创作、品牌运营、家庭教育等热门领域,打造前沿课程体系,进一步拓宽学生能力边界。
“在专业设计上,我们积极对接产业需求,如与中国移动合作规划‘数字智能’微专业,与校友企业‘柚子夫妇’共同探索设计‘新农人’培养方向,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资源的直接嫁接。”谢小峰表示,未来,该校计划通过引入产业资源,探索项目的“自我造血”机制,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同时,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海南大学正探索通过多种形式,推动课程出海,与热带高校联盟成员实现学分或能力互认,服务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定位。
丰富多元的微专业课程,以灵活创新的教学模式,打通了学用结合的通道,链接着个人成长与城市发展,也推动着海南高等教育向更加灵活、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期待微专业真正走向“小而美”“优而精”,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双向赋能。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