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 “闷” 不戴耳塞!正确防护很重要
海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麦精兰2025-09-26 16:38:01
在工厂的冲压车间里,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如同持续不断的惊雷,震得人耳膜发麻;建筑工地上,电钻与搅拌机的交响日复一日,穿透厚重的工作服直抵耳畔。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噪声环境,正悄然侵蚀着千万劳动者的听力健康。然而,不少噪声作业者因佩戴耳塞时感到 “闷” 便放弃防护,殊不知这一小小的举动,可能为永久性听力损伤埋下隐患。事实上,只要掌握正确的耳塞选择与佩戴方法,防护效果可达 90% 以上。
一、噪声:被忽视的 “隐形杀手”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远超想象。医学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 85 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觉系统会首先受到冲击。初期可能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若不及时干预,耳蜗内的毛细胞会逐渐坏死 —— 这些负责将声波转化为神经信号的关键细胞一旦受损便无法再生,最终导致永久性耳聋。
除了听觉损伤,噪声还会引发一系列全身性问题。它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长期作用下可能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同时,噪声会干扰睡眠周期,降低睡眠质量,进而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使作业者更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增加工伤事故的发生风险。
尽管噪声危害严重,但相关岗位劳动者的防护意识却不容乐观。根据对一些企业的调查(如《某市重型装备企业职业病危害调查》一文中),在噪声作业岗位,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情况并不理想。部分岗位的耳塞佩戴率不足 50%,经询问,“戴着太闷”“影响交流” 成为工人不佩戴耳塞的常见原因。
二、耳塞 “闷” 感的真相:误解与科学原理
许多作业者认为耳塞带来的 “闷” 感是无法避免的,这种想法其实是对耳塞功能的误解。耳塞的核心作用是阻挡过量噪声,而非完全隔绝声音。优质耳塞会有选择地衰减有害高频噪声,同时保留必要的低频声音(如正常交谈、设备运行的警示音),从而在保护听力的同时,维持一定的听觉沟通能力。
佩戴时感到 “闷”,往往与耳塞的类型、尺寸或佩戴方式不当有关。例如,海绵耳塞若未充分膨胀就放入耳道,会导致密封不严,既无法有效隔音,又会因异物感引发不适;硅胶耳塞若尺寸过大,会挤压耳道软骨,造成胀痛和闷塞感。此外,耳道内的皮肤较为敏感,长期佩戴材质不佳的耳塞可能引发炎症,进一步加重不适感。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对耳塞的适应需要一定时间。初次佩戴者可能在 1-2 天内感到不适应,但随着耳道逐渐习惯异物存在,闷塞感会明显减轻。研究表明,坚持正确佩戴耳塞 2 周以上的作业者,不适感的发生率会下降 60% 以上。
三、正确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 “听力盾牌”
市场上的耳塞种类繁多,按材质可分为海绵、硅胶、蜡质等;按形状可分为子弹型、伞型、蘑菇型等。选择时需结合工作环境的噪声强度、作业特点及个人耳道结构综合考虑。
对于噪声强度超过 100 分贝的环境(如机场地勤、钢铁冶炼),应选择高降噪值(NRR≥25)的耳塞,如带线海绵耳塞或定制硅胶耳塞。这类耳塞的密封性能更强,能有效阻挡高强度噪声。而对于噪声强度在 85-100 分贝之间的环境(如机械加工、纺织车间),中等降噪值(NRR 20-25)的伞型硅胶耳塞更为合适,其佩戴方便,且能保留一定的语音沟通能力。
耳道尺寸是选择耳塞的关键因素。每个人的耳道大小、形状存在差异,通用型耳塞可能无法完美适配。建议选择可调节尺寸的耳塞,或通过耳道测量定制专属耳塞。定制耳塞虽然成本较高,但能显著提高佩戴舒适度和降噪效果,长期使用性价比更高。
此外,还需关注耳塞的材质安全性。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GB/T 31422—2015 个体防护装备 护听器的通用技术条件)这一国家标准的产品,确保材质无毒、无刺激性,且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对于易出汗的作业者,可选择透气性好、防汗的硅胶耳塞,减少耳道潮湿引发的感染风险。
四、规范佩戴:细节决定防护效果
即使选择了合适的耳塞,若佩戴方法不当,防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正确的佩戴步骤如下:
1. 清洁双手和耳道,避免将细菌带入耳道引发感染;
2. 对于海绵耳塞,用手指将其搓成细条(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变形),同时用另一只手将耳廓向上、向外拉起,使耳道变直;
3. 迅速将搓细的耳塞插入耳道,保持手指按住耳塞直至其完全膨胀(约 30 秒),确保耳塞与耳道内壁紧密贴合;
4. 对于硅胶耳塞,应先将耳塞捏软,再按上述方法放入耳道,待其恢复形状后形成密封。
佩戴后需进行简单测试:用正常音量说话,若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但清晰可辨,说明佩戴合格;若仍能听到强烈的噪声或感到明显漏音,则需重新佩戴。每次佩戴前应检查耳塞是否有破损、变形,若出现老化、开裂等情况,需及时更换。
五、企业与个人:共同筑牢听力防护线
听力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和作业者共同参与。企业应履行主体责任,定期对工作场所的噪声进行检测,在噪声超标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并为员工免费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同时,应建立听力保护计划,包括定期听力检查、职业健康培训等。新员工入职时,必须接受耳塞佩戴方法的实操培训,确保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正确的使用技巧。
作业者自身也要提高防护意识,克服对耳塞的抵触心理。应养成 “上岗必戴耳塞” 的习惯,即使是短时间进入噪声环境,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佩戴过程中,若出现持续不适或耳道疼痛,应及时向企业职业健康管理部门反映,调整耳塞类型或尺寸。此外,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建议每年 1 次),能及早发现听力损伤,为治疗争取时间。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