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人,也守护自己—— 多重耐药菌患者家属陪护全攻略

在医院的病房里,我们常常会听到 “多重耐药菌” 这个词。对家属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陌生又令人紧张的概念 —— 会不会传染?陪护时要注意什么?会不会影响患者康复?其实,多重耐药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掌握科学的陪护知识,就能既保护自己和家人,又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先搞懂: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简单说就是对多种常用抗生素都 “不敏感” 的细菌。就像细菌给自己穿上了 “防弹衣”,普通药物很难将其消灭。常见的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

二、哪些患者最容易被盯上

它们常常出现在高龄、长期住院、近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糖尿病、肿瘤化疗)、有侵入性操作(如插尿管、呼吸机)的患者身上。如果亲人属于上述情况,家属更要提高警惕。

三、为什么会出现多重耐药菌?

这和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关。如果抗生素使用不当 —— 比如感冒就用抗生素、没按疗程吃药、擅自停药,细菌就会在 “生存斗争” 中逐渐进化,慢慢对药物产生抵抗力。但要明确的是,多重耐药菌是 “耐药” 而非 “毒性更强”,它的致病能力和普通细菌差不多,只是治疗难度更高。

四、会不会传染呢?

对家属来说,更关心的是 “会不会传染”。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 “接触传播”—— 比如接触患者的伤口分泌物、痰液,或被污染的床栏、毛巾等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或伤口,就可能被感染。但健康人免疫力正常时,即使接触也未必会发病,免疫力较弱的老人、孩子或有基础疾病的人则需要格外注意。

五、医院已做的四大措施

1.隔离:尽量安排单间;若单间不足,同类“多耐”患者住同一病房,床旁隔离。

2.标识:床头或病房门口会张贴蓝色“接触隔离”警示牌。

3.专人专物: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尽量专用;不能专用的,用后立即擦拭消毒。拖把抹布专人专用。

4.速干手消液:床旁配备了速干手消液,方便执行手卫生。

六、陪护核心:做好这 5 点,切断传播链

科学陪护的核心是 “阻断接触传播”,这需要家属从手卫生、防护用品使用到环境清洁都形成规范习惯。

1.手卫生:最基础也最关键

双手是细菌传播的 “主要交通工具”,做好手卫生能减少 80% 的传播风险。正确的做法是:

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包括帮患者擦身、喂饭、处理分泌物后,以及离开病房前。用 “六步洗手法” 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没有洗手条件时用免洗洗手液:选择含 70%-80% 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按揉至干燥即可。但如果手上有明显污物,必须先用流动水和肥皂清洗。

2.接触隔离:按需佩戴防护用品

医院会对多重耐药菌患者采取 “接触隔离” 措施,家属陪护时要配合使用防护用品:

戴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痰液、伤口敷料,或处理尿袋、引流管时必须戴一次性手套,脱手套后立即洗手。

穿隔离衣:如果需要长时间陪护(如协助翻身、擦浴),或可能接触患者分泌物时,在护士指导下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离开病房前脱下并扔进指定垃圾桶,先脱手套再脱隔离衣,最后再洗手。

摘口罩有讲究: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不通过空气远距离扩散,故一般陪护无需戴口罩,但患者咳嗽、咳痰明显时,建议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注意完全遮盖口鼻,压紧鼻夹),摘口罩时捏住耳带,不要触碰口罩外侧。

3.环境清洁:减少 “隐形污染源”

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可能残留细菌,定期清洁能降低传播风险:

高频接触物品重点擦:遥控器、床栏、水杯等,每天用消毒液擦拭 1-2 次。

患者用品单独存放:毛巾、餐具、衣物等要和其他人的分开,患者衣物清洗时用热水(60℃以上)浸泡,晾干后再使用。

避免带出病房物品:陪护时尽量不要将病房内的物品(如书本、水果)带出,如需带出,需用消毒湿巾擦拭表面。

4.患者照护:细节里藏着康复密码

除了防护,科学照护患者能帮助他们增强抵抗力,减少细菌定植:

鼓励多喝水、吃营养:蛋白质(鸡蛋、瘦肉、牛奶)和维生素(新鲜蔬菜、水果)能增强免疫力,但要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糖分)。

协助做好个人卫生:每天帮患者擦身、漱口,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 皮肤破损会成为细菌入侵的 “入口”,口腔卫生差则可能导致细菌滋生。

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发热、伤口红肿、痰液增多等情况,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不要自行给患者用抗生素。

垃圾不落地:污染纸巾、敷料丢入黄色医疗废物桶。

5.家庭防护:别把风险带回家

陪护结束后,回家前要做好 “收尾工作”:

彻底清洁自身:回家后立即换衣服并单独清洗,用流动水和肥皂认真洗手,有条件的话先洗澡。

避免接触家人敏感部位:回家后先不要抱婴幼儿,不要接触家人的伤口或黏膜(如眼睛、口鼻)。

无需过度消毒:家里无需用消毒液大规模喷洒,保持通风、勤擦家具即可,过度消毒反而可能破坏环境菌群平衡。

七、避开误区:这些错误做法要警惕

在陪护过程中,家属容易陷入一些认知误区,反而增加风险:

误区一:“只要戴口罩就安全了”—— 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戴口罩不能替代手卫生和手套,重点应放在 “避免手接触污染物”。

误区二:“少接触患者能减少传播”—— 适当的陪护(如协助进食、翻身)能帮助患者恢复,完全隔离反而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只要做好防护,正常陪护是安全的。

误区三:“用高级抗生素才能好得快”—— 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医嘱,滥用高级抗生素反而会加速细菌耐药,患者的治疗方案由医生根据药敏结果制定,家属不要强行要求换药。

误区四:“出院后就不会传染了”—— 患者出院时,身体表面可能仍有少量细菌,但回家后通过勤洗手、注意卫生,细菌会逐渐减少,无需过度担心。

八、给家属的话:你不是孤军奋战

陪护多重耐药菌患者,家属难免会有压力 —— 担心传染、害怕照顾不好、焦虑患者病情。其实,你可以这样做:

主动沟通医护人员:有任何疑问(如 “这个操作需要戴手套吗”“患者能吃 XX 吗”)及时问护士或医生,他们会提供具体指导。

做好自身健康管理:陪护期间保证睡眠、均衡饮食,自己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照顾患者。

寻求家人支持:如果压力过大,让其他家属轮流陪护,不要独自硬扛。

多重耐药菌就像一块 “难啃的骨头”,但只要我们用对方法 —— 做好手卫生、规范使用防护用品、科学照护患者,就能有效阻断传播,帮助患者早日康复。记住,你的细心和科学陪护,就是患者康复路上最有力的支持。

作者: 海南西部中心医院 陆燕夏
责任编辑: 符慧华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