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洗衣服更干净?当心把衣服洗坏......

流言

“热水洗衣服更干净、更好”

不少人都喜欢用热水洗衣服。毕竟从小就听人说,热水洗衣能杀菌、能去污,一听就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

流言分析

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一来,洗衣服时的热水通常在40-60℃之间,作用时间也有限,未必能真的杀菌;二来,衣服上如果有血渍、奶渍这类蛋白质污渍,遇高温反而会“变硬”凝固。用热水洗不仅污渍去不掉,还会变成难搞的褐色印子。

想把衣服洗干净,别迷信“高温万能”,而是要根据织物特性、污渍类型和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宜的洗涤参数。同时选对洗涤剂、提前处理顽固污渍,再加上必要的消毒步骤,才能真正去除衣服上的脏东西。

洗衣服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总想着水温越高,洗涤效果就越好?这可能是我们从小就听过的观念。毕竟,热水能杀菌、能去污,一听就能把衣服洗得更干净。

但是,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是一个误区。虽然热水(如60°C)在清洗重度油污等非蛋白类顽固污渍时,确实能提升清洁效果。然而,它并非万能。若使用场景不当,不仅无法提升清洁效果,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损伤衣物。

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

热水洗衣更干净?

其实,“热水更干净”的想法主要源于两方面的误解:首先是“热水烹煮可以高温杀菌”,于是很多人自然联想到热水洗衣服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另一个则是“油污遇热更容易溶解”,在厨房洗碗时,热水确实能更快去除油渍,人们便套用到洗衣上。

误区1:热水能杀菌?

"热水能杀菌"这一观念源于人们对高温消毒原理的片面理解。确实,高温是一种有效的杀菌方式,但关键在于温度和时间的精确控制。

根据微生物学研究,要实现有效的热力灭菌,通常需要达到以下标准:湿热灭菌:121℃下作用15-20分钟,或134℃下作用3-5分钟;干热灭菌:160℃下作用120分钟,或180℃下作用60分钟。

尽管我们洗衣不用追求实验室那么严苛的杀菌效果,但洗衣时添加的热水依然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杀菌效果。

家用洗衣机的热水温度通常在40-60℃之间,最高也不超过90℃,远低于有效杀菌所需的温度阈值。更重要的是,在洗涤过程中,水温会因热量散失而持续下降,实际作用温度更低。

因此,仅仅依靠洗衣机的热水功能,并不能实现理想的杀菌效果。

误区2:热水更好去污?

许多人认为热水能更好地溶解污渍,这种观点在处理油脂类污渍时确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含蛋白质成分的污渍却适得其反。

蛋白质在遇到高温时会发生热变性和凝固反应。以血液污渍为例,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当温度超过60℃时,蛋白质分子结构发生不可逆变化,从可溶性转变为不溶性,牢固地与纤维结合。这就是为什么用热水清洗血渍后,污渍不仅没有去除,反而变成了褐色的顽固印迹。

类似的情况还包括:汗渍(含有蛋白质、盐分和尿素,高温会使蛋白质凝固)、奶渍(酪蛋白在高温下会形成不溶性络合物)、蛋液(蛋白质和卵磷脂在高温下快速凝固)。

此外,高温不仅会让蛋白质凝固,更牢固地附着在纤维上,变得更难去除。这些凝固的蛋白质污渍,还可能会成为细菌的温床,让清洁和杀菌变得更加困难。

而且,高温还会给衣物带来不可逆的伤害:羊毛、丝绸等天然纤维,以及一些人造纤维在高温下极易收缩或变形。彩色的衣物也可能因此褪色。

衣服想要洗干净,主要看这些!

1.选对洗涤剂

现代洗涤剂在低温环境下依旧有效,不需要额外加热。因此,大部分日常穿的衣物,比如T恤、牛仔裤、外套,用冷水或常温水完全能洗干净。

洗衣粉、洗衣液的清洁力,主要是靠配方实现的。虽然不同品牌都有自己的配方,但大部分洗衣产品的有效去污成分其实都是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分子具有双亲性结构:亲水基团(极性头部)与水分子结合;疏水基团(非极性尾部)与油脂等非极性污渍结合。这种特殊的分子结构使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更容易渗透到织物纤维中,同时将油脂类污渍乳化成微小颗粒,便于冲洗去除。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分子间的物理化学作用,而非温度驱动。因此,在常温下就能高效去污。

现代洗涤剂中普遍添加各种酶类催化剂,这些生物大分子能够特异性地分解特定类型的污渍:

蛋白酶:分解血液、汗渍中的蛋白质

脂肪酶:分解油脂、黄油等脂类污渍

淀粉酶:分解食物中的淀粉成分

纤维素酶:去除纤维表面的微絮,保持织物光洁

值得注意的是,酶的活性具有温度敏感性。过高的温度(通常超过60℃)会导致酶蛋白变性失活,反而会降低去污效果。

2.学会污渍预处理

除了选对洗涤剂,对于污渍的预先处理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清洁衣物。

对于蛋白质类污渍:最好的方法是先用常温水浸泡或使用专业的去污剂进行预处理,比如衣物有血渍,可以先用冷水浸透防止蛋白质凝固,再在血渍处涂抹一些含酶的洗涤剂,放置一段时间。洗涤剂中的蛋白酶会分解一些血液中的蛋白质让污渍更容易去除,之后在30℃-40℃温水中浸泡洗涤。

衣物有油污:可以用含脂肪酶的洗衣液,它能更好地分解油脂;若同时有食物残渍中的蛋白质,也可用含蛋白酶的洗衣液辅助清洁。也可适当使用温水(50℃-60℃)增强去污效果。

领口、袖口的汗渍:可以先用专门的彩漂粉处理。

在对污渍进行预处理之后,再进行统一的洗涤,就能让衣物洗得更干净了。

此外,想要把衣服洗干净,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分类洗涤:内衣与外衣、深色与浅色分开洗,避免交叉污染和染色。

适量洗涤剂:太少去污力不够,太多反而残留在衣物纤维里。

及时晾晒:阳光中的紫外线才是天然的杀菌利器,比热水更靠谱。

清洁洗衣机:洗衣机槽是细菌的温床,如果机器不干净,水温再高也没用。

如果想要实现比较好的杀菌效果,可以配合专门的衣物消毒液使用。尽管洗衣液里都会添加杀菌成分,但想要提高杀菌消毒力,还是可以配合专门的衣物消毒剂使用,它们能在低温下有效杀灭细菌和病毒,且对织物损害较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议随便使用非专门的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季铵盐类消毒产品,它们的成分不能和洗衣液一起用,混在一起不仅会让洗涤剂的成本失效,消毒杀菌效果也不好。尤其是84,还具有漂白作用,稍有不慎就会把衣服洗花,消毒杀菌没做到,衣服还洗废了,简直得不偿失。

阳光晾晒能有效抑制细菌生长,比单纯依赖热水更实用。阳光中的紫外线(主要是UVB)和暴晒时的高温、干燥环境,能够抑制细菌生长,并通过光催化分解部分有机物。

照“谣”镜

这类谣言常常简化复杂过程,将洗衣效果好坏简单归结于水温这一单一因素,全然不顾洗涤剂种类、衣物材质、污渍特性等多种关键要素的共同作用。同时,缺乏科学依据,没有严谨的实验数据或权威研究来支撑观点,只是凭空臆想或断章取义。

要辨别此类谣言,首先要查证信息来源,确认其是否来自权威机构、专业研究或可靠媒体,对来源不明的信息保持谨慎。其次,要了解基本的科学原理,不能仅凭单一因素判断。最后,要警惕夸大其词的表述,真正的科学结论往往严谨客观,不会过度渲染效果,同时也要关注负面信息,全面评估方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责任编辑: 陈浩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