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南的身边好人㉝|让老手艺“坐”得更久:昌江牛皮凳制作技艺传承人林亚松的六十载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2025-09-24 21:40:14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鲁启兰
九月的一个早晨,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水富村的牛皮凳传习所前,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81岁的林亚松和几位同村的手艺人围坐在一起,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摆弄着藤条和木框。这些经验丰富的制凳好手,都曾师从林亚松。环顾如今的水富村,许多熟练掌握这项技艺的村民,都是林亚松手把手带出来的学生。
林亚松正与其他牛皮凳技艺传承人一同制作牛皮凳。记者 鲁启兰 摄
“那个时候,村里只剩下三个人做牛皮凳。”林亚松望向远处,语气平和,道出了一段手艺濒临失传的往事,“一个现在已经过世了,一个和我同龄。”那时,订单稀少,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这门传承了三百年的老手艺,在寂静的村庄里几乎只剩下回响。
林亚松。记者 鲁启兰 摄
牛皮凳,是海南黎族人家中寻常又不寻常的物件。说它寻常,是因它曾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制作的日常家具;说它不寻常,是因它承载着约三百年的黎族生活智慧。相传黎族祖先早年狩猎后,会用黄猄皮、鹿皮制作皮具,禁止捕猎后,改用牛皮做凳,是物尽其用的体现,也是传统的延续。一张完整的牛皮凳,以坚韧的藤木为骨架,上好的牛皮为凳面,全靠手工缠绕、打磨、固定。
黎族牛皮凳。记者 鲁启兰 摄
作为如今水富村里最年长的牛皮凳技艺传承人,林亚松最初接触牛皮凳的缘由很简单。“那个时候没钱买桌椅,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的。”19岁那年,他开始跟着外祖父学习这门手艺。从此,上山寻找合适的藤条和乔木,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备料、晒干、绑藤、固定牛皮……工序繁琐,双手被刀具和藤条划出口子是家常便饭。
“难,真的难。”林亚松坦率地说,“那时候也想过放弃,但有人买就能换钱补贴家用,就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正是这份最朴实的生存动力,支撑他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即使在最萧条的时期,全村只剩下三位手艺人坚守,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具,“只要还能接到订单,就说明牛皮凳还有人记得,坚持就没有白费。”
林亚松正在制作牛皮凳。记者 鲁启兰 摄
岁月的积累,让他对牛皮凳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他尤其看重凳子的平衡感,“制作方法很讲究,受力要均匀,凳面要平,不能一高一低,不然坐上去不舒服,也不耐用。”林亚松常说:“牛皮凳不要给它碰水,木头怕潮容易发黑发霉。但只要保管好,它不容易生虫、磨烂,坐上两三代人,没问题。”这门手艺,也如同他描述的牛皮凳一样,在时代变迁中历经考验,韧性十足。
水富村的老人们都记得,村庄原本有一个源于山林的名字——牙迫村,隶属于王下乡。过去交通闭塞,生活困难。2002年,为摆脱发展困境,整村搬迁至现在的石碌镇址。尽管生活环境变了,但祖辈流传下来的牛皮凳制作手艺,却像深扎于土地的根系,被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携带并守护在新家园。林亚松等老一辈手艺人的坚守,为这门技艺留下了宝贵的火种。
随着近年来昌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牛皮凳的发展也迎来转机。牛皮凳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县级、省级非遗名录。2021年,在政府扶持下,水富村建起了牛皮凳传习所,定期开展技艺培训,这门手艺得以系统性地传承和推广。当地还组织手艺人参加“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南冬交会乃至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各类活动,极大地拓宽了销路,提升了知名度。更让村民们振奋的是,他们的牛皮凳还在2024年远赴法国巴黎参展,让这项深藏在黎族村落的手艺,第一次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正在晾晒的牛皮凳半成品。记者 鲁启兰 摄
这份坚守与时代的机遇相结合,让老手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如今的水富村,是昌江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艺的核心传承地,拥有包括林亚松在内的11名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熟练制作牛皮凳的村民已从过去寥寥几人增长到50人。年产量从零星几张发展到三千多张,年产值达到约60万元。生产方式也由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合作社式的协作生产。
眼看着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学习行列,林亚松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接到订单后,工序很多,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有的负责准备材料,有的专管晾晒,有的擅长绑藤条……大家一起完成任务!”合作社统一接单,男女老少分工协作,牛皮凳已成为连接村民情感、带动增收的特色产业。
林亚松正与其他牛皮凳技艺传承人一同制作牛皮凳。记者 鲁启兰 摄
在林亚松的熏陶下,他的妻子、五个孩子,乃至孙辈,也都接触并学习了这门技艺。左邻右舍的互助,年轻一代的加入,让这门一度濒临沉寂的老手艺,重新充满了生活的温度与向前奔走的声响。
从家庭到村庄,传承的路径愈发清晰,发展的蓝图也日益宏伟。石碌镇水富村党支部书记韩卫全介绍,村里正在注册黎族牛皮凳商标,并计划建设研学基地,将牛皮凳制作技艺与旅游、教育深度融合,让这项技艺转变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活态文化。
林亚松正在检查牛皮凳晾晒情况。记者 鲁启兰 摄
而这一切宏大的愿景,都源于一个个如林亚松手中那般扎实的当下。在他家门口的水泥地上,时常能看到正在晾晒的牛皮凳半成品。他会用手抚过一张张即将完工的凳面,检查着牛皮的绷紧度和藤条的牢固性。对于林亚松而言,牛皮凳早已超越了普通物件的范畴,它是相伴六十余年的老友,是时代流转的沉默见证者,是村庄几经搬迁却始终陪伴在侧的温暖存在。
树叶依旧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过往的艰辛与未来的期许。林亚松和他的牛皮凳故事,就像那手中精心编织的藤条,一环紧扣一环,坚韧而绵长。一张张饱含着匠心与时光印记的牛皮凳,正稳稳地“坐”在新时代的春光里,它们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记忆,也面向着充满无限可能的远方。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