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新论丨把海口打造成全龄宜居幸福之城

海南日报2025-09-24 12:08:18

■ 骆桢荣 翟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在自贸港建设即将封关运作的关键时期,海南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对全面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增强群众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中获得感作出全面部署。海口作为省会中心城市,要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聚焦全要素民生,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彰显自贸港城市高度、民生温度。

建设全龄宜居幸福之城的现实需求

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必然选择。海口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海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42%,0-14岁人口占比18.39%,“一老一小”群体占比超过30%。加之青年人口持续净流入,多元化的民生需求亟待系统性回应。从发展阶段看,2024年海口人均可支配收入42792元,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4%、41.6%,城乡居民对高质量、高品质城市发展提出新需求。总体看,海口城市软硬环境建设水平与人口结构变化、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舒适便利宜居城市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需加快打造全龄宜居幸福之城,更好满足新趋势、新要求。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仅要求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也对教育、医疗、就业、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环境提出更高要求。例如,中青年人才来海南创业,首先关注子女入学、父母就医能不能得到优质保障。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封关运作后,海口将迎来更高水平的开放,城市宜居度成为吸引国际高端要素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因素。要加快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建设全龄宜居幸福之城,由此增强海口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为海南自贸港核心引领区建设筑牢根基。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海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以现代化国际化新海口建设,带动海口经济圈协同联动发展。截至2024年末,海口城镇常住人口为303.1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83.5%,是全省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海口正处于城市更新加速期,2024年实施老旧小区改造96个和12个“口袋公园”建设。但公共空间的全龄友好型设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通过全龄化宜居改造,将民生需求转化为城市治理的具体实践,既能破解“老问题”,也能培育“新动能”,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型。

建设全龄宜居幸福之城的“海口探索”

打造功能融合的包容性空间。充分发挥热带滨海生态资源优势,在城市更新和空间规划中系统性融入全龄友好理念。例如,可将棚改地块优先规划建设为社区花园和全龄运动公园,在滨海区域打造全龄友好滨海长廊,设置儿童游玩区、青年运动区、老年人休闲区。注重城市更新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建立“城市更新反哺生态修复”机制。通过生态修复,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全龄友好空间的打造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形成“生态价值—空间价值—人文价值”的良性循环。

完善普惠性民生服务生态。坚持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原则,以“覆盖全生命周期”为核心,构建“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的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解决海口优质基础教育学位缺口难题,满足中青年人才子女家门口上好学的迫切需求;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高质量实现“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推广“数字适老化”改造,降低技术使用门槛,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实施便捷友好交通出行提升行动。随着海口人口增多和城市规模扩大,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问题随之而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十五五”时期要加快构建安全、便捷、舒适、无障碍的综合性交通出行环境,满足全龄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下大力气解决海口的交通拥堵、积水内涝等城市治理堵点;重点围绕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交通、便民、购物、政务服务、应急安全等内容,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每一个“15分钟生活圈”成为一个小微城市。

强化规划引领与政策协同。将全龄友好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是吸引人才集聚、形成独特宜居优势的重要基础。为此,海口要抓住自贸港政策红利,瞄准“一老一小一青壮”核心需求,设立明确建设目标与时间表,加强跨部门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确保土地、资金等要素向民生短板和重点项目倾斜。强化政策执行的动态评估与优化调整,确保各项惠民举措精准落地见效,显著增强市民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构建多元共建共治格局。围绕空间营造、服务供给、文化培育、社区治理等宜居城市建设关键环节,探索实施一批“小切口、见效快、感受强”的改革创新案例和应用场景,打造海口全龄宜居“暖心品牌”。有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经营主体、社会组织和全体市民广泛参与。例如,鼓励企业参与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和运营,畅通市民建言献策渠道,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强大合力。

健全可持续的财政保障机制。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将全龄宜居城市建设明确列为海口市财政重点支持方向,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重点推进适老化改造、普惠托育、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无障碍环境提升及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等关键领域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用好海南自贸港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国内外资本投资普惠养老托育、社区综合服务等全龄友好项目,积极探索公建民办模式。

完善智慧治理与效能评估。建设全龄宜居城市,科技支撑与效果评估须先行。海口需结合自贸港核心城市定位,统筹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覆盖全龄段、全过程的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和城市运行监测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全龄宜居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过程监测和效果评估,定期发布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及时优化调整政策举措和资源配置,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作者骆桢荣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副教授,翟羽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副教授;本文为2025年度海口市市情研究中心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编号:LGZCKT6-05)】

责任编辑: 莫淼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