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痛怕摔不敢下床?骨科护士教您:安全起身、正确行走,重拾活动自信!

“王阿姨,咱们今天试着坐起来活动一下吧?”

“不行不行,护士啊,我这骨头一动就疼,万一再摔一下可怎么得了?躺着最安全!”

这样的对话在骨科病房里几乎天天上演。许多老人因为惧怕疼痛和摔倒,将自己“封印”在了床上。殊不知,长期卧床带来的风险,远比科学活动大得多。今天,就让我这位骨科护士带您走出恐惧,用安全的方法重新找回行走的自信!

一、理解恐惧:不敢动,真的更安全吗?

怕痛、怕摔,是老年人拒绝下床活动最真实、也最值得理解的原因。手术后的伤口痛、关节炎的慢性痛,确实让人望而生畏;而曾经摔倒的经历或目睹他人摔倒的后果,更在心头蒙上厚重的阴影。这种恐惧,我们感同身受。

然而,长期卧床或极少活动,是在悄悄开启一个“恶性循环”:

肌肉“消失”了(废用性萎缩):只需卧床一周,肌肉力量就会下降20%以上!肌肉是支撑骨骼、维持平衡的关键“卫士”,力量越弱,起身、站立、行走就越困难,越容易疲劳和不稳,反而大大增加摔倒风险。

骨头变“酥”了(骨质疏松加重):骨骼需要适度的压力刺激才能保持强健。长期缺乏负重活动,骨量流失加速,骨头变得更脆弱,一旦发生跌倒,骨折风险显著增高。

关节“生锈”了(僵硬挛缩):关节长期不活动,韧带和关节囊会挛缩变短,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动起来更痛、更不灵活,形成恶性循环。

心肺功能“滑坡”:卧床导致心肺功能衰退,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头晕眼花,这本身也是诱发跌倒的危险因素。

心理“阴霾”(抑郁焦虑):活动受限、依赖他人、社交减少,容易引发情绪低落、焦虑,甚至丧失生活信心,进一步削弱活动意愿。

科学、安全地活动,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唯一钥匙!活动能有效减缓肌肉萎缩、维持骨密度、保持关节灵活、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和肺炎,更能提振精神,找回生活的掌控感。

二、安全第一步:无痛、防摔,轻松下床“三部曲”

从躺着到安全站立的这个过程,需要技巧。错误的起身方式是导致疼痛和摔倒的常见原因。请牢记以下“安全起身三部曲”:

1.预备姿势:向健侧翻身(如无特别限制)

若您有一侧肢体(如做过手术的腿)相对较弱或疼痛,优先向相对强壮、舒适的一侧翻身。

缓慢移动身体,利用手臂和健侧腿的力量带动身体转向床边。

目标:从仰卧变成侧卧,双脚垂出床边。这个姿势减少了直接坐起对腰背的巨大压力,也更利于控制身体。

2.关键过渡:床边坐稳,激活平衡

用手臂(最好是双肘)支撑床面,缓慢将上身推起至坐位。

坐稳后,切勿立即站起!保持双脚平放地面(最好能着地),身体坐直,双手扶稳床边或稳固的椅子。

黄金30秒-2分钟:在这个姿势停留片刻。这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起身头晕)的关键!让身体血液循环适应姿势的变化。利用这段时间做几次深呼吸,感受身体的稳定。如果感到头晕、眼前发黑,立刻躺回或保持坐姿直到不适消失。

3.稳当站起:利用杠杆,保持平衡

双脚后收:将双脚尽量向后收,让脚后跟靠近椅子或床脚。这能提供更好的支撑基础。

身体前倾:身体微微前倾,让重心前移超过双脚。

腿部发力:主要依靠腿部(尤其是大腿)的力量,同时手臂向下推压床面或扶手,像杠杆一样将自己推离床面站起。

站稳再行:站直后,再次确认站稳、不头晕,再开始移动。

防摔小贴士:

环境安全:床边通道无障碍物,地面干燥不湿滑,光线充足。穿着合脚、有支撑力且防滑的鞋子(避免拖鞋、袜子行走)!

家具稳固:确保床的高度合适(坐下时双脚能平放地面),床边或常用座椅最好有坚固的扶手。

巧用工具:如果手臂力量弱或平衡欠佳,在起身站立的关键步骤,床边助行器(Walker)就是您最好的伙伴!将其提前放置在床边触手可及的位置(具体用法见下文)。

三、行走训练:助行器,您“移动的安全堡垒”

助行器是帮助老年人克服行走恐惧、提供稳定支撑、预防跌倒的核心装备。但用错了,它反而可能成为隐患!

1.选对“战友”:认识常见助行器

标准框式助行器(Walker):最常见,四脚着地,提供最大稳定性。适合术后早期、平衡能力差、需要完全承重或部分负重行走的患者。缺点是需要提起前移,速度较慢。

轮式助行器(Rollator):前方两脚带轮子,后方两脚有橡胶垫(刹车)。无需提起,推行即可,更省力、速度较快。通常有座椅和储物篮。适合有一定平衡能力、需要较长距离行走、需要中途休息的老人。使用时必须学会正确使用刹车!

2.“量体裁衣”:调节到完美高度

这是安全有效使用助行器的首要前提!高度不当会导致弯腰驼背或耸肩不适,极大影响稳定性和行走效率,甚至引发新的疼痛。

正确高度:当您自然站立在助行器中,双手握住手柄时,肘关节应呈约15-30度的弯曲角度。简单自测:助行器手柄的高度应大致与您手腕横纹线齐平(当手臂自然下垂时)。

如何调节:大部分助行器腿脚上有多个调节孔。按下卡扣,调整到合适高度,听到“咔哒”声确认锁定牢固。初次调节最好在专业人员(护士、康复师)指导下进行。

3.安全迈步:“三步法”走稳每一步

步骤一(稳定):将助行器向前移动约一步距离(确保四脚或两轮两脚都平稳着地)。检查刹车(轮式)是否锁定!

步骤二(患腿/较弱腿):先迈出患侧腿或力量较弱的腿进入助行器框架内。

步骤三(健腿/较强腿):再迈出健侧腿或力量较强的腿跟上,进入助行器框架内,站稳。

重复:再次将助行器前移一步,重复上述步骤。口诀:“助行器-弱腿-强腿”。

4.关键技巧:转弯与坐下/起立

转弯:切忌直接扭动助行器或身体急转!应小步移动,逐步调整方向,确保助行器始终保持稳定支撑。

坐下:

背对椅子(或床沿),身体紧贴椅子边缘。

用双手向后摸索确认椅子位置和稳固性。

先将助行器前移一小步(确保不挡腿),或将其转向侧面放稳(确保不会滑动)。

双手扶稳椅子扶手(或床沿),患侧/较弱腿先向前伸,然后缓慢屈膝,主要靠健侧腿承重和手臂支撑,控制身体重心慢慢坐下。

起立:是坐下动作的逆过程:

先将助行器拉近到身前合适位置并扶稳(或转向正面)。

身体尽量向前移动到椅子边缘。

健侧腿稍后收,靠健侧腿发力,同时手臂用力下压扶手(或助行器手柄)站起。

站稳后,再调整助行器位置准备行走。

助行器使用“雷区”警告:

高度不当:过高需耸肩,过低致弯腰,均不稳。

放置太远:迈步时身体前倾过多,重心不稳易前扑摔倒。

迈步顺序错:先迈健腿,易导致患腿承重不稳。

进入“雷区”:双脚或助行器脚轮卡在地毯边缘、门槛、电线或湿滑地面。

未用刹车(轮式):坐下/起立时助行器滑动,极度危险!

“拖”行器:框式助行器需提起前移,拖着走极易绊倒。

四、重要提醒:

本文提供的是一般性指导原则。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如骨质疏松程度、关节置换类型、心脑血管状况、视力听力等)、手术情况、疼痛耐受度都不同。开始任何新的活动计划前,务必先征得您的主治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同意和指导!他们能为您量身定制最安全、最有效的活动方案。

作者: 海南西部中心医院 骨科 主管护师 钟静琳
责任编辑: 符慧华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