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红榄李发芽仅需8天 海南七旬“红树奶爸”的“破纪录”时刻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9月22日消息(记者 刘孙谋)“小刘!发芽了!8天就发芽了!”电话那头,70岁的王式军声音里满是激动。9月10日的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位退休职工手捧装满种子的盆子,小心翼翼地将两千颗红榄李种子播进苗圃——这是他首次尝试秋季培育这种“比大熊猫还金贵”的濒危红树。

9月21日,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苗圃里,刚发芽的红榄李。记者 刘孙谋 摄

9月21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苗圃里,他轻轻打开不到3平方米的网箱盖子,这是王式军为了保护红榄李种苗的特殊网箱,底下还有一层薄纱用来防御强烈的阳光,当挪开纱网后,在几千颗的种子中,有一颗小小的绿点,这就是9月18日发芽的红榄李种子,细小的红色枝干上挂着两片翠绿的叶子,这是王式军培育种苗发芽用时最短的一次,仅仅用了8天时间,打破他以前的纪录。

给“娇贵种子”开“专属育苗方”

红榄李有多难养?2014年全国曾只剩14株,全在海南;种子发芽率不足5%,雨水、螃蟹、老鼠、青蛙全是“天敌”。

9月10日,王式军将红榄李种子播撒进苗圃网箱中,进行首次秋季培育实验。记者 刘孙谋 摄

“这种子外壳硬得像核桃,里面的胚胎却只有米粒大,照料起来比看双胞胎还费心。”从2014年主动请缨抢救红榄李开始,王式军就成了“土专家”。他摸索出老经验:采回的种子先泡一周软化黑褐色外种皮,搓掉后晒干储存,播种前再用温水泡20-30分钟催芽。更关键的是他独创的“五步法”育苗秘诀——“长浸泡、勤换水、慢晾晒、网箱保护、天敌隔离”,光“隔两三天换一次水”这个细节,就试了上百次才找到平衡,既泡软外壳,又不让种子腐烂。

9月10日,王式军将红榄李种子播撒进苗圃网箱中,进行首次秋季培育实验。记者 刘孙谋 摄

就是这份较真,让红榄李一次次突破“生长极限”:从最初发芽要54天,缩短到16天,发芽率从3%提至15%;如今秋季培育,更是创下8天发芽的新纪录,相当于给濒危物种的“复活”按下了“快进键”。

敢跟季节“较劲”的“倔强老人”

别人说红榄李最好5月种,气温回暖才好扎根,王式军偏要“挑战不可能”。2024年12月,他挑了90株繁育两年的“青年苗”(抵抗力更强),寒冬里搞起耐寒试验——要知道,专家都说红榄李不宜低于10℃生长,但他长期观察发现,这树种能扛过7℃,甚至5℃的低温。

9月10日,王式军将红榄李种子播撒进苗圃网箱中,进行首次秋季培育实验。记者 刘孙谋 摄

试验哪能一帆风顺?刚种下去,树苗根部就被螃蟹啃了。王式军急得连夜采购水管,一根根捆在树苗根部当“防护甲”,硬是挡住了螃蟹的破坏。如今这批冬季苗长得郁郁葱葱,也给了他秋季育苗的底气:“既然冬天能活,秋天说不定也行!”没想到,这大胆一试,真成了。

从14株到2800株的“育婴工程”

今年2月,王式军启动第四代红榄李培育,成功育出80余株;7月,他把幼苗移栽进透明网箱“托育”,定期浇水、施肥、打药,如今这些小苗长势正旺,等着将来“搬家”到野外。

2024年12月,他挑了90株红榄李种植,如今这批冬季苗长得郁郁葱葱。记者 刘孙谋 摄

回顾10年守护路,王式军满是感慨:2013年第一次从三亚采种回来,16株幼苗死了15株,只剩1株活下来;可现在,他累计培育的红榄李已超2800株——第二代740株、第三代1980株在分批次野化,第五代也预计一年半后扎根东寨港。更让人高兴的是,他育的种苗还送到了岛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了红树研究的“宝贝材料”。

9月21日,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苗圃里,刚发芽三天的红榄。记者 刘孙谋 摄

要知道,红榄李不仅是濒危物种,还是红树林里的“颜值担当”——花色艳丽、花期持久,观赏价值拉满,同时兼具重要科研价值。而这一切“从少到多、从难到易”的改变,都藏在王式军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里,藏在他70岁仍不服老的“倔强”里——这位“红树奶爸”,用十年坚守,给了濒危物种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作者: 刘孙谋
责任编辑: 林靖钧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