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乐手” 硬核乐队 | 自贸港的年轻人

文化中国行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记者 胡丽齐 马子涛

近日,香港K11艺术购物中心的舞台上,鼻箫的清越刚绕开穹顶,灼吧的醇厚便接了上来,来自三亚海棠区的阿卡阁竹木乐团以其原创黎语歌曲《奔内热海棠》成为全场焦点,为香港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充满热带风情的音乐盛宴。

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自贸港的魅力更藏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里。这支年轻乐团以音乐作笔,把黎族织机的“咔嗒”、黎陶敲击的“笃笃”揉进现代旋律,让带着椰风海韵的海南非遗之声,跨过高山大海,成为自贸港对外交流的一张鲜活名片。

让黎锦黎陶“唱歌” 赋予非遗活态传新声

推开阿卡阁竹木乐团基地大门,一股混合竹木清香与黎陶生泥温润的气息扑面而来。展架上,精美的黎锦,黎陶作品错落摆放,绣着黎锦纹样的文创作品,目不暇接。几位成员正围坐长桌,有的打磨竹木乐器,有的哼唱着曲子,还有的整理黎锦纹样图纸,偶尔传来一句“这个‘雨声’节奏再调慢点”,让满室的非遗气息里,又添了几分创作的热闹。

徐月宁。记者 胡丽齐 摄

“80后”三亚海棠人徐月宁,是乐团的发起人。2018年,学音乐出身的他回到家乡,了解到藤桥墟市的千年历史,唐代时,这里是商船补给港,人们曾以牛角为号结队出行,一度成为当时的盛景,如今许多文化却渐渐被淡忘。“我想借音乐深挖本土文化,把家乡唱给更多人听。”这便是徐月宁创办乐团的初心。

他们以黎族竹木乐器、琼剧、疍家咸水歌为基底,大胆融入黎锦织锦的经纬声、黎陶甩泥的摩擦声,甚至是簸箕扬起稻谷的劳作声,再搭配交响乐、电子舞曲、摇滚乐等流派的元素,让非遗走进更多人心里。曾从事行政工作的蒲慧子就说被这样有趣的音乐吸引,如今成为乐团的文创工作者、表演者,“在这里,黎锦、黎陶也能唱歌,太有生命力了!”

簸箕扬起稻谷的劳作声也是乐曲的一部分。记者 胡丽齐 摄

多元还体现在乐团的成员构成上。这支30多人的乐团中,有黎陶工匠、木匠,也有上班族,年龄最小的有八岁孩童,最大的有七旬老者。在这里,人人都是“多边形战士”,需掌握演奏、演唱、表演等至少5项技能。海棠区木匠王家顺,用木臼、木杵为《奔内热海棠》敲出浑厚节奏,还琢磨出“雨声竹”——他在竹子里凿螺旋通道、装上细沙、铁皮,上下摆动就能模拟清脆悦耳的雨声;来自广东茂名的严水营,辞掉建筑工作专研竹木乐器,从“小白”成长为工匠,乐团多数竹木乐器都出自他手。

海南自贸港旅文(香港)系列推介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黎音漫港 自贸港青年以乐为桥传乡韵

9月7日至11日,海南自贸港旅文(香港)系列推介活动在香港K11艺术购物中心启幕。舞台上,灯光骤然亮起。阿卡阁竹木乐团成员已身着绣满黎族传统纹样的服饰站定。他们指尖轻抵鼻箫、灼吧等特色竹木乐器,待清亮音符破空而出,原创黎族歌曲《奔内热海棠》便如山间清泉般漫过全场,温柔却有力量。

9月7日至11日,海南自贸港旅文(香港)系列推介活动在香港K11艺术购物中心启幕,来自三亚海棠区的阿卡阁竹木乐团以其原创黎语歌曲《奔内热海棠》成为全场焦点。受访者 供图

更令人惊喜的是,现场的非遗烟火与自然意趣,早和乐曲浑然一体。黎锦织机的“咔嗒”声、匠人敲击黎陶生泥的“笃笃”声,与乐团旋律丝丝共振;溪水潺潺的清响、雨声淅淅的柔润,混着几声悦耳的鸟鸣,令人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海南的非遗工坊、雨林风光,这份独特的交融瞬间惊艳了全场。

“回想起台下的热情,我到现在都很激动。”25岁的黎族主唱董恩香提起演出,眼中仍闪着光。回想起台下跟着节奏晃身的香港市民、举着手机拍摄的外国友人,听着曲终久久不散的掌声,心里满是感动。加入乐团8年来,她跟着团队把乡音唱到全国各地,“观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动力,我相信,我们的海南黎族音乐也能成为世界听得懂的声音!”

“‘奔内热’是黎语‘欢迎过来玩’,我们想把家乡的热情装进旋律,邀请大家来海棠做客。”乐团负责人徐月宁向记者解读歌曲深意,“还有一层意思是‘奔赴内心的热忱’。乐团每个人都有守护民族文化的初心,也有让黎族音乐走得更远的梦想,我们想守住这份纯粹,把海南的故事、喜悦唱给更多人。”

计划出专辑、办演唱会 乘着自贸港快车让海南乡音飘向世界

“未来,我们的‘奔内热’会不断推陈出新,要让更多人知道海棠湾从不是荒凉的百里沙,而是文化丰饶的韵雅霞。”翻阅写满音符的创作本,徐月宁眼中满是热忱。

演唱现场。记者 胡丽齐 摄

成立至今,阿卡阁竹木乐团已创作《奔内热海棠》《等你来,我来教你唱》《海棠北路》《海棠姑娘》等8首原创歌曲,灵感来源于生活。在这些歌曲中,黎族山歌的悠远、疍家咸水歌的灵动、琼剧的婉转,都被揉进旋律里。59岁的陈彩容是乐团的“琼剧担当”,来自海棠区林旺的她,从小就爱哼唱琼剧。“三年前,徐月宁找到我,说想让乐团加点琼剧味,我立马就答应了!”陈彩容笑着说,和年轻人一起琢磨如何把老腔新唱,自己也越来越有活力。

芒果种植户黄珊珊也是乐团一员,七年的时间里,她已熟练掌握鼻箫、灼吧等竹木乐器。“这里不只是唱歌,更是学文化、传文化的地方。”她手里摩挲着灼吧,语气里满是自豪。为了让传统音律贴近当下审美,该乐团还在编曲上创新,用竹木乐器演绎热带风情,既保留黎语歌词的质朴,又添了旋律的感染力。

芒果种植户黄珊珊也是乐团一员,七年的时间里,她已熟练掌握鼻箫、灼吧等竹木乐器。记者 胡丽齐 摄

“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我们想推出首张专辑!”徐月宁透露,专辑会把海棠百姓耕耘、寻常生活美学唱出来,“我们还计划在年底办一场演唱会”。他盼着借自贸港的东风,让黎族音乐、海棠湾的故事,顺着“走向世界的快车”飘向更远的地方,“让大家知道,海南不仅有好风光,更有值得一听的好故事”。徐月宁满怀期待地说。

作者: 胡丽齐 马子涛
责任编辑: 曾令瑾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