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激活消费提质新动能
海南日报2025-09-10 08:42:05
■ 李晟 樊亚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作为重要行动。AI赋能消费提质绝非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深度重构消费决策、体验、服务全链路环节,创新消费供给形态与交互模式,进一步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消费与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切实推动消费从“基础需求满足”向“品质体验升级”跨越,为消费领域注入新活力。
“人工智能+”扩消费的新业态新场景
AI技术的迭代应用正持续打破传统消费边界,在不同消费领域催生形态各异、体验升级的新场景,为消费者带来从“感官沉浸”到“情感共鸣”的全维度消费革新。
重构感官需求的体验消费新场景。依托AI的实时算力支撑、动态场景模拟与智能需求适配能力,虚拟场景不再是脱离现实的数字画面,而是能精准呼应消费者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需求,实现虚拟体验即真实感知的消费升级。如北京朝阳商圈“元宇宙购物街区”采用数字分身技术实现全场景交互,用户通过手机创建虚拟分身,进入虚拟空间后可试穿服装,提高了线下门店客流量。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基于AI驱动的AR虚拟试妆与3D商品建模技术,解决了传统美妆消费中“试妆排队久、色号细节看不清、试后卸妆麻烦”的痛点。
满足多元需求的个性消费新场景。借助AI的多源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预测能力,分散的消费数据被转化为动态更新的“用户需求画像”,打破了传统消费中“标准化供给、大众化服务”的局限,让不同人群的个性需求得到针对性满足,实现“千人千面”的消费体验升级。如深圳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部署“AI健康管家”系统,能根据用户年龄、职业、健康数据生成专属服务方案,对上班族推送“办公室肩颈放松操”,对老年人重点提醒“梅雨季关节保暖”等健康建议。
挖掘潜在需求的认知消费新场景。发挥AI在数据深度解析、消费趋势预测上的核心优势,从用户无意识浏览、停留、收藏等行为中挖掘潜在需求,进而推动企业精准开发新品、引导消费者主动选择,最终将潜在需求转化为主流消费,实现消费从被动满足到主动创造的升级。如成都“AI文化推荐系统”依托用户偏好画像技术激活非遗消费,使非遗文化体验参与度提升,文创产品线上销量增长,为成都“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提供了消费领域支撑。
构建情感连接的情感消费新场景。通过AI对人类语音、表情、语调等情感信号的精准捕捉与拟人化回应能力,以个性化交互与消费者建立深度情感共鸣,将消费体验从“解决实际需求”升级为满足情感慰藉、陪伴需求等心理诉求。如北京朝阳区社区试点的AI陪伴机器人,运用表情识别与语调双模态交互技术,能陪独居老人聊天、回忆往事、提醒生活事项,有效缓解独居老人的孤独感,为社区适老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的主要思路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的核心在于技术与人的需求的深度耦合,便捷试装的沉浸感、健康管家的精准度、潮流预测的前瞻性、情感交互的温暖度,共同构成了技术赋能消费的价值图谱。随着算法迭代与场景深化,AI将持续解码消费需求的深层逻辑,推动消费从“物质满足”向“精神愉悦”“自我实现”跨越。
以技术与人性深度耦合为核心,锚定消费提质目标。“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的关键在于让AI技术服务于人、贴合需求,既要注重AI技术与消费领域的创新融合,又要确保融合成果切实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避免盲目追求技术迭代而忽视消费提质。一方面,围绕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开发智能健康咨询、智能育儿指导、家政方案定制、AI购物导购等服务。另一方面,前瞻性布局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沉浸式体验空间等新兴消费场景,通过实时数据交互动态调整服务内容,确保技术创新始终与“提升生活品质”的本质目标同频共振。
以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为路径,释放AI赋能消费潜力。以“场景深耕+特色适配”为核心路径,系统推动AI技术在服务消费领域的全链条、多环节渗透,围绕消费前智能预测需求、消费中优化服务流程、消费后完善反馈机制,打破传统消费在时空限制、供给效率、体验同质化等方面的瓶颈,实现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避免将单一AI场景模式照搬至不同区域、不同业态,立足不同地区的地域属性与业态特点,推动AI消费场景因地制宜、因业施策,确保AI应用既有技术高度,又有落地温度。
以各方协同的有力保障为支撑,保障发展方向正确。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创新、监管护航、群众受益”的协同机制,确保“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始终沿着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方向推进,形成政策引领、技术支撑、消费受益的良性循环。政府层面加大政策支持,设立“人工智能+消费”试点区,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完善数据安全、算法规范等制度,防范隐私泄露和算法歧视风险;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攻关核心技术,降低AI应用成本,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能终端交互效率,为“万物智联”提供技术底座。要坚守普惠底线,通过简化操作流程、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等方式,让老年人、乡村居民等群体“用得上、用得好”AI服务,开发轻量化AI专属健康管理工具、适老化陪伴机器人,弥合数字鸿沟,让技术红利惠及全人群。
(作者李晟系省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制度型开放研究院筹备工作组负责人;樊亚东系海南师范大学制度型开放研究院筹备工作组成员)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