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海洋文化传承发展

海南日报2025-09-10 08:41:42

■ 杨玲

海南依海而立,因海而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作为引领性的新质生产力,正与海洋文化深度融合,不仅为“深蓝文明”注入了崭新的叙事活力与时代价值,更为其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以数字技术助力海洋文化传承。与诸多传统文化形态相似,以往海洋文化的传承长期依赖于以近海社群为主体的具身化实践。这种实践深刻嵌入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受时空限制,导致海洋文化的传承受地域范围和群体规模的双重制约。数字技术凭借其跨时空、可复制、沉浸性与交互性等特征,为海洋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它极大拓展了文化记忆的存储维度与再现能力,显著丰富了文化传承的形式与载体,并广泛吸纳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而打破时空限制,实现海洋文化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的传承与发展。具体而言,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高清数字影像等先进技术,可对沉船遗址、水下文物、古码头、渔村聚落、渔民口述史等海洋文化遗产实施高精度、系统化的数字化采集与永久性保存。例如,我国“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中,考古团队全面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对船体及船内文物进行了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化记录,不仅完整保存了沉船的原始信息,更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全球观众在线沉浸式参观,使这艘沉睡800年的古船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载体。这类数字化探索不仅有效解决了海洋文化“记叙难”“保存难”的底层难题,更推动其由静态、被动、稀缺留存的保护模式,向动态、主动、广泛共享的“活化传承”模式跨越。

以数字技术推动海洋文化发展。传统的海洋文化叙事多囿于沿海地区的民俗风情、历史传说与渔牧经验,其内容视角因技术所限,往往呈现出局部化、静态化的特征。数字技术的崛起,将海洋文化置于全球史观与生态哲学的宏大坐标系中,有助于其发展维度的整体性提升。具体而言,于空间上,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跨越物理阻隔,使文化认知从家门口的“一片海”拓展至连通世界的“全球观”;于时间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能够整合分析散落在古今中外文献中的航海日志、气候与贸易数据,动态复原海洋气候的千年变迁与全球海洋贸易网络的演变历程,将断代的海洋记忆碎片整合为一部丰富的全球文明交互史;于人海关系上,复杂建模系统与可视化数据能够生动展示海峡航运密度如何牵动全球发展脉搏,或海洋活动对全球生态文化的深刻影响,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海洋文化不是孤立的,而是深度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互动的重要维度。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使海洋文化从一个地域性文化概念,升维为包容并蓄、动态互联的宏观文明视野,为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构建面向未来的海洋话语权奠定坚实基础。

以数字技术赋能海洋文化普及。海洋文化普及,是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增强国家海洋竞争力的关键举措。然而,受地理条件和传播途径的限制,真正有机会接触和感知海洋的人群有限,这为塑造全民海洋文化认知带来了挑战。数字技术以其可视、可感、可参与的特性,使海洋知识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打破海洋文化普及困境提供了全新契机。例如,线上数字海洋博物馆借助360°全景、虚拟导览等技术,让用户可随时随地沉浸于深海漫游;线下VR海洋体验馆则通过还原“深海探险”“郑和航路”等场景,提供身临其境的感知体验;此外,短视频、直播、动漫和游戏等数字文创,可将妈祖文化、渔家生活、海上丝绸之路故事等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推动海洋文化认知从专业化、地域化走向社会化、大众化。

以数字技术助推海洋文化转化。文化转化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供市场消费、具有经济价值并能广泛传播的商品与服务,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技术与资本、场景构成文化转化驱动要素。数字技术凭借其可复制、跨时空传播与实时交互的特性,显著降低了文化传播与再生产的成本,从而显化、放大乃至重构文化的商业价值。历史表明,每个时代都有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21世纪则是数字技术推动文化深度变革的时代。它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存储、可计算、可高效配置的数字符号,实现对文化要素的系统性整合与创造性重组。这种赋能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与传播渠道,还催生了经济新业态与新模式,推动海洋文化实现从“遗产保护”到“活用增值”的跃升。在文旅融合方面,利用AR技术在实景中叠加历史信息与叙事,可有效提升文旅产品的体验价值与消费吸引力。在产业创新方面,通过数字设计重塑贝雕、船模等传统工艺品的视觉表达与品牌叙事,可增强其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借助电商与新媒体营销推动海产品、渔制品等海洋物产的品牌化与价值提升,可进一步拓宽海洋文化产品的市场边界与产业空间。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这一过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的新时代,海南要保护好、运用好、传承好海洋文化资源,必须积极探索海洋文化与数字科技融合创新的“海南范式”,让历史悠久的“深蓝文明”在数字时代实现创新性蜕变与新生,成为赋能未来、连接世界的宝贵资产。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东方市委党校讲师;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HNSZ(WT)2025-01)、2025年度海南省党校系统课题(DXXTKT2025-08)阶段性成果】

作者: 杨玲
责任编辑: 王思畅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