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真相
海口市人民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夏欢2025-09-05 17:33:43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其分为“孩子得的1型”和“大人得的2型”糖尿病,甚至觉得1型糖尿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专属疾病”。但事实上,这种认知存在明显偏差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即 1 型糖尿病的主要类型)并非儿童专利,成年人也可能患病,且因症状隐匿、易被误诊,常常延误治疗。
今天,带你全面了解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真相。
一、成年人也会患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医学研究早已证实,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有超过30% 的患者在30岁以后发病,这类特殊的1型糖尿病被称为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为什么成年人也会患上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这要从疾病的本质说起。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核心问题并非“胰岛素抵抗”(2 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而是免疫系统“误伤”胰岛β细胞——体内负责分泌胰岛素的“血糖调节器”。当β细胞被大量破坏,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就会导致血糖失控。这种免疫攻击可能在儿童时期启动,也可能在成年后因遗传因素、环境诱因被“激活”,最终引发疾病。
更需要警惕的是,成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加上医生和患者对“成年人也会患 1 型糖尿病”的认知不足,这类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错误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不仅无法有效控制血糖,还可能延误病情,导致胰岛功能进一步受损。
二、从发病机制到典型症状
要正确识别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首先需要了解它的“真面目”—— 无论是儿童患者还是成人患者,其发病机制和核心特征是一致的。
(一)发病机制:免疫系统“自我攻击”
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防御部队”,正常情况下会识别并清除外来的细菌、病毒等“敌人”,保护身体免受侵害。但在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会出现“识别错误”,将胰岛β细胞当作“敌人”进行攻击。这种“自我攻击”会导致胰岛β细胞逐渐受损、死亡,胰岛素分泌量越来越少。当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到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就无法被有效转运到细胞内供能,导致血糖水平升高,最终引发糖尿病。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遗传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则是“诱因”。
(二)典型症状:别忽视这些“信号”
虽然成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但仍有一些常见的 “信号”值得关注。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尤其是年轻人群(30 岁以下)、体重偏瘦或正常人群,以及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要警惕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可能。
第一,“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经常感到口渴,喝水量明显增加)、多尿(排尿次数增多,尤其是夜间排尿次数增加)、多食(食欲亢进,但体重却没有相应增加)、体重减轻(在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的情况下,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这是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儿童患者通常表现较为明显,成人患者也可能出现,但程度可能较轻。 第二,疲劳乏力。由于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细胞缺乏能量供应,患者会经常感到疲劳、乏力,即使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第三,反复感染。高血糖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且感染后恢复较慢。
第四,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血糖升高导致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手脚麻木或刺痛(早期神经病变表现)、伤口愈合缓慢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成人患者在发病初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因此,定期体检、监测血糖,对于早期发现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至关重要。
三、如何准确检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由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完全不同,因此准确检测、明确诊断是后续治疗的关键。目前,临床上诊断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主要依靠以下三类检查:
(一)血糖相关检查:初步判断血糖水平
血糖检查是诊断糖尿病的基础,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等。
(二)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确诊的“金标准”
由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核心是免疫系统攻击胰岛β细胞,因此体内会产生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是诊断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金标准”,常用的检测项目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锌转运体 8 抗体等。
如果患者的血糖检查异常,且胰岛自身抗体等检测阳性,基本可以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即使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抗体检测为阴性,也可能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抗体阳性,因此必要时需要在一段时间后复查。
(三)胰岛功能检查:评估β细胞损伤程度
胰岛功能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了解β细胞受损的程度,常用的检查项目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步测胰岛素/C肽释放。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C 肽释放试验等。
胰岛功能检查不仅可以帮助区分糖尿病类型,还能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 如果胰岛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就需要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保护残余的胰岛功能。
四、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
一旦确诊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治疗和管理措施,以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一)治疗核心:终身依赖胰岛素
由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因此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补充体内缺乏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保护残余的胰岛功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生活习惯等因素个体化制定,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基础胰岛素治疗、基础 - 餐时胰岛素治疗等。
需要强调的是,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替代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主要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或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作用,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已经严重受损,无法被口服降糖药刺激分泌胰岛素,错误使用口服降糖药不仅无法控制血糖,还可能加重胰岛 β 细胞的负担,加速胰岛功能的衰退。
(二)管理关键:血糖监测与生活方式干预
除了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也是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定期血糖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糖监测能帮助患者和医生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发现血糖波动,调整胰岛素剂量。
第二,生活方式干预,辅助控制血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管理、运动锻炼和心理调节,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身体抵抗力。包括饮食管理、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
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并非儿童的“专属疾病”。因此,需要提高对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认知,让更多人了解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真相,不再被误区误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