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的年轻人|退役女兵+军嫂!马千惠双重身份解锁红色精神密码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2025-08-15 19:19:09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袁玉龙 通讯员 陶昱 潘欣欣
今年7月,在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大赛的舞台上,来自海南的青年讲解员马千惠用饱含深情的讲述与独特的视角,将个人经历、家族记忆与红色历史紧密相连,不仅夺得志愿组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荣获“金牌志愿讲解员”称号。同时,也刷新了海南省参与该项赛事的历史最佳纪录!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海南省选手首次取得该项全国赛事的最高荣誉,在全国舞台奏响了海南红色文化的时代强音。
马千惠参加全国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画面。受访人供图
双重身份解锁红色精神密码:从“亲历者”到“传播者”
因为《士兵突击》里温柔又坚定的史今班长,2010年,18岁的马千惠刚从山西考到海南,就报名参军了。马千惠穿上了海军蓝,前往广东。之后她被分到了某部守备部队,成了一名女卫生员,同时也成为了这里的首批女兵。
“南沙的烈日晒过我的肩,军嫂的等待揪过我的心,这两种身份让我读懂了红色精神不是课本里的词汇,而是无数人用‘舍’换‘得’的真实。”马千惠的讲述,始终带着“亲历者”的温度。
马千惠在部队时画面。受访人供图
作为某部守备部队的退役女兵,她对“奉献”的理解刻在烈日站哨、暴雨巡逻的记忆里——那是汗水浸透军装的重量,是“守岛就是守家”的责任具象。而成为军嫂后,“电话关机”“不能问不能说”成了生活的常态。最让她难忘的一次,孩子发烧至39度,她抱着孩子在医院走廊焦灼踱步,拨通丈夫电话却只听到冰冷的“关机”提示音,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时,她甚至也曾埋怨:“为什么连一句报平安都不能有?”
这份困惑,直到她了解黄旭华院士的故事才豁然开朗。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隐姓埋名30年,母亲从新闻报道中才知晓儿子的工作。“家人的理解不是‘不埋怨’,而是懂‘他肩上扛着比小家更重的国’。”马千惠说,那一刻她突然共情:丈夫的“不能说”与黄老的“藏名”本质相通,都是把“家”收进心里,把“国”顶在肩上。
从“埋怨”到“共情”的转变,让她生出强烈的冲动:做红色精神的“翻译官”。“我想让更多人知道,红色精神不是遥远的传说,是千万普通人用忠诚与坚守写就的日常。”
马千惠讲述红色故事画面。受访人供图
《爷爷回家》:小切口里的大情怀,个人记忆连着国家历史
在马千惠的讲述中,《爷爷回家》是最动人的篇章之一。这个源自她家族血脉的故事,串联起个人情感与历史传承,也成为她在全国大赛中打动评委与观众的关键。
故事的主角是爷爷蔡富——一位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的烈士。“奶奶临终前嘱托‘不立碑,骨灰撒了找他’,父亲带着爷爷的旧军装走遍战场,这些是刻在我们家的痛与念。”马千惠说,这是属于“小家”的个人情感;而爷爷与千万战士用生命铺就的“胜利之路”,则是属于国家的历史记忆。
如何让两者交融而不割裂?马千惠的秘诀是“不刻意煽情,只讲细节”。她会讲爷爷信里“就认你一银儿(人)”的土话,那是战火中对家人最质朴的牵挂;会讲奶奶守着老槐树眺望南方的背影,那是跨越数十年的等待;会讲父亲病危时仍念叨“去海南找爷爷的船”的断句,那是一代人对父辈的执念。“这些细节里,个人的‘小家思念’和历史的‘大国牺牲’是拧在一起的。”马千惠解释,观众能从“奶奶等丈夫”看懂“战士守家国”,从“父亲找爷爷”理解“我们不能忘历史”。
正是这种“小切口见大情怀”的讲述,让《爷爷回家》在全国大赛中脱颖而出。它不仅让马千惠明白红色故事的力量源泉,更成为她后续讲解的“方法论”——后来讲述黄旭华院士的故事时,她总会想起爷爷:“他们都不是‘超人’,是有牵挂、会不舍的普通人,但因为‘国比家重’,才成了‘英雄’。”这种“普通人的伟大”,是最能打动人的。
决赛舞台的“共情密码”:用自身经历串联时代忠诚
决赛中,马千惠选择讲述黄旭华院士的故事。如何让这位“隐姓埋名30年”的科学家与观众产生联结?她的答案是:“把自己放进去,让观众跟着我的经历走进历史。”她以一个军嫂的真实困惑开场:“让你和爱人一年见一次,愿意吗?”简单的问句,瞬间将观众拉入“普通人的处境”。
马千惠参加全国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画面。受访人供图
讲述黄老的故事时,她刻意放慢节奏,突出“反差”:他接下核潜艇研制任务时“毫不犹豫”,背后却是“与家人失联30年”;西方断言“中国搞核潜艇是异想天开”,他和团队却用“算盘和比例尺”算出核心数据。“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感受到‘难’,更能体会‘坚守’的重量。”
讲到极限深潜试验时,马千惠设计了独特的“声音节奏”:“深度一百、两百、三百”——语速随数字加快,模仿钢板被海水挤压的“嗡嗡声”,突然停顿,再抬高音量:“到了!他们成功了!”那一刻,她脑海里闪过的是丈夫在南沙守岛时,台风天里与战友的身影。“他们都在和极限较劲,这种共同的坚守,观众能懂。”
最终,她以黄老的话“此生属于祖国”收尾,再轻声补一句:“现在我懂了,丈夫的‘关机’不是疏离,是和黄老一样的选择——把家藏心里,把国扛肩上。”个人经历与历史故事的收束,让观众从“听故事”变成“感同身受”:原来“忠诚”从未远离,就在当下的生活里。
红色基因赋能自贸港:从历史中汲取开拓力量
“海南自贸港建设需要‘速度’,更需要‘精神坐标’。”马千惠认为,红色文化正是自贸港不可或缺的精神动能。在她看来,“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琼崖精神、蔡富等烈士“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的拼劲,与自贸港需要的“敢闯、敢试、敢牺牲”的开拓精神一脉相承。
“爷爷那代人用生命换‘解放’,我们这代人用奋斗建‘自贸港’,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的中国’。”马千惠说,红色文化能让建设者们明白:“脚下的土地从不缺‘敢为人先’的基因,这就是我们破浪前行的底气。”
对于未来她的计划更具体,除了培训更多“年轻讲解员”,教他们用“自己的话”讲红色故事,“不用端着,真诚最有力量”之外;还会与旅游机构合作,将《爷爷回家》《深海里的忠诚》等故事,变成“红色旅游路线”里的“活内容”——比如在雷公岛,让游客写下“想对烈士说的话”,系在当年登陆点的树上,“让纪念有互动、有温度”。
采访中,她鼓励年轻人参与“红色+旅游”:“不用做惊天动地的事。去纪念馆当一次志愿讲解员,用vlog记录你走过的红色景点,甚至在朋友圈分享一个你知道的烈士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海南不只有海浪,还有热血’。”在马千惠看来,当年轻人把红色故事讲得“有意思、有共鸣”,来海南的人就会带走“风景”,更带走“精神”。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