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清廉为民的三个维度

海南日报2025-08-14 08:42:44

■ 曾雪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流传着重民、亲民、为民的基因。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清晰地昭示着民众对于国家稳定、社会繁荣的至关重要地位。名垂千古的明代清官海瑞,深谙这一治乱之道,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位清官对百姓的满腔赤诚,对国家的赤胆忠心。读懂海瑞,就懂得君子之德重在修身、垂范与引领;懂得为官之德是把百姓放在心里、把职责扛在肩上、把私欲锁于规则。海瑞将古代思想家亲民、忧民、敬民、为民、兴民的思想汇集在自己的为官实践中,这是他深厚而诚挚的“为民情怀”的自然流露。

仿效圣贤,从“真”的维度挺立君子人格

海瑞以其刚正不阿、清廉自守的人格魅力,以及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为官之道,成为后世景仰的名臣典范。回望海瑞的成长历程,其父早逝,其母守节抚孤,用儒家道德为幼年的他奠定思想基础。在私塾求学时,海瑞已立下“必为圣贤、不当乡原”的崇高抱负。在郡学求学时,他已有了坚定而明确的人生目标:毕其一生为成就“圣贤”而求索。

海瑞认为,读书人应该仿效圣人,比如仲由、孟轲、伯夷等,或洁身自好,或兼济天下,通过立言、立德、立功而惠泽后世。在海瑞看来,通过科举跻身更高层的官位,获得金钱、华堂、美色,从此享乐人生,是一种选择;摒弃私心杂念,坚守为国为民情怀,不趋炎附势、不欺世盗名、不文过饰非,人穷志不短、位高德不亏,敢说真话、多干实事,做到言行一致,又是一种选择。海瑞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圣贤”之志,是海瑞践行一生的精神追求,成为指引他履职尽责、为民分忧的方向标。

直面权贵,从“清”的维度守护公平正义

坚定的圣贤之志与君子之德,让海瑞拥有博大的胸襟和满腔的勇气。他秉持正义、坚守真心,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忧国忧民之心不改,抵制官场腐败之风的斗志不衰。因为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海瑞克制物欲至极简状态,对其他官员习以为常的侵占资源、搜刮财物以中饱私囊的行为,坚决予以抵制、革除。担任南平县教谕时,海瑞敢于从严整治乌烟瘴气的南平学风,身先士卒恪守礼制,维护师道尊严。他心中装的是士风、是吏治、是世运,哪怕面临丢官杀头的威胁,也坚守真心如初。

官员出行的车马仪仗、食宿接待、礼物迎送等奢侈行为,不仅耗费资财、增加百姓负担,还败坏社会风气。对此官场积弊,海瑞总是顶着压力,雷厉风行地纠治。他严惩仗着高官家属身份到处搜刮财物、喝五吆六的胡宗宪之子;也敢以条件简陋,无力承担接待事宜为由,拒绝超规格接待钦差大臣鄢懋卿。他有理有力有节地与一众贪官斗智斗勇,成就了“强项令”的美名。

海瑞理解和同情底层百姓的苦难和艰辛,以一颗为民之心侦破多起棘手奇案,还百姓以公道,还社会以清明,成就了“海青天”的美名。

洞察民困,从“勤”的维度展现赤胆忠心

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徭役差役沉重,百姓底层生活一再被压榨。贪赃枉法、玩忽职守的官员与巧取豪夺、骄奢淫逸的劣绅沆瀣一气、互相勾结,人祸甚于天灾,阶级矛盾一触即发,农民起义成了朝廷的心腹大患。海瑞对这一社会现实看得很清楚,力图尽一己之力救黎民于水火。

在淳安,他时时处处为民着想,不惜牺牲自己的官位也要守护一方百姓的安宁。在兴国,他深入调查农民背井离乡、十室九空的原因,大胆改革,推行新政,实施“均赋役”“革冗员”“招抚逃民”等举措,并向上级报请求得政策支持。

江南是鱼米之乡,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地,但也常受水患侵害。海瑞到任后,查找水患根源,招募灾民开凿吴淞江、疏浚白茆河,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地解决了江南水患,也安顿了饥民。海瑞赤胆忠心、为国为民,匍匐立就“万世功”,让百姓感恩、令同僚敬服。

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偏爱百姓的“峭直”性格,让“纳贿招权,曲庇不肖有司为奸利”的官员不能容忍。这个不爱财、不怕死的铮铮铁汉子,因不与官场潜规则融合、不与贪腐同流合污,所以饱受挫折。但海瑞至死不改“圣贤”之志,古稀之年仍积极入世、东山再起。面对仕途艰险、力扛重重阻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纠治吏治民风,厘正“火甲公差”等问题,只为安民养民,力求“官不侵民,民不病官”,还百姓以安定、还社稷以安顺、还社会以安宁。

(作者单位: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郭微微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