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草”到“种心”:数字时代,海南民宿如何放大品牌张力
海南日报2025-08-14 08:36:12
■ 杨悦 白颢
《海南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实施乡村民宿特色化行动”,意在“培育一批具有海洋、生态、民族等鲜明个性与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民宿,引导连点串线集聚发展,打造品牌化、集聚化、规模化的旅游民宿海南样本”。
可见,住得舒服,不再是民宿的全部,有故事、有质感、有文化同样很重要。打开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一大批“会讲故事”的民宿开始占据热榜:它们可能没有五星级的前台服务,却有一段渔村记忆;没有大牌设计师加持,却有一面老墙,讲述着黎族的织锦传承。
“打个卡”“拍张照”之外,数字时代的海南民宿如何才能让旅客从“种草”转向“种心”,成为心灵向往的地方?
从“住一晚”到“住进小红书”
这些年,海南民宿频频出现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热门搜索中,热度越来越高。一间间“有颜值、有故事、有话题”的民宿,把文旅消费变得更有温度。
比如,三亚的后海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渔村,如今成了网红“冲浪村”。渔家的老屋没拆,而是换上了新颜,搭上灯串和沙滩椅,再配上生活化短视频,迅速圈粉。在小红书上搜索“后海村冲浪民宿”,相关笔记已超万条,构成了“浪人生活指南”。
又如,在保亭,越来越多的民宿将黎锦元素融入建筑与体验空间,打造具有文化气息的“织锦民宿”。部分民宿还与高校合作推出“织锦体验课”,邀请游客参与黎锦织造,形成短视频共创内容,推动民族风迈向真正的文化IP化路线。
再如,自环岛旅游公路开通后,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荣山寮村逐渐演变成一个集民宿、酒吧、咖啡馆于一体的打卡地,吸引年轻旅行者分享沙滩夕阳、木屋酒店与本地渔俗的内容。抖音视频评论里不乏“为了拍夕阳来的”“渔村的生活氛围太治愈”的留言,平台UGC(用户生成内容)反向驱动客源,让民宿更具热度。
热度背后,海南民宿还缺什么?
有些民宿,火一时后便趋于平淡;有的民宿,游客反映“装修挺好”“拍照也好看”,但“没有特别记忆点”……
问题出在哪儿?首先,故事没讲好。不少民宿是有潜力的,但房东还停留在“卖装修、卖打卡”上,而非“讲文化、讲人设”,还没意识到,短视频不仅是展示空间,更是表达品牌独特价值的平台。
其次,缺少数字化表达机制。一些民宿虽然邀请摄影师拍视频,但后续内容断档严重,做不到连贯更新。一条视频爆红,可能带来一波流量,但还无法沉淀品牌认知。拍摄内容没节奏、无主线、少互动,这些问题在许多中小型民宿的视频中普遍存在。
更深层次的问题,则是内容共创机制缺失。目前,海南少有建立系统性的“民宿+MCN(多频道网络)”“民宿+非遗讲解”共创平台,大多数内容依靠游客自发拍摄打卡,民宿品牌展示的主动权落在了平台与网民手中,难以建立持续的吸引力。
趁着当前的热度,海南民宿要热得长久、热得有辨识度,仍需挖掘自身文化底色。
从一间房到一个IP
非遗,是民宿可以讲的突出特色。
以黎锦为例,可打造黎锦主题民宿,房间名字取自不同的织锦图案,如“盘长纹”“回首纹”“人字纹”等,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让游客住进带有文化密码的空间。这种非遗IP化的设计方式,让空间自带讲故事能力,也成为拍照、发帖的文化亮点。配以手工织布体验、黎锦明信片共创、节气纹样主题插画等轻互动方式,非遗不仅是装饰元素,也成为游客参与文化活动、传播地方文化的载体。
也可尝试建立“非遗物件图鉴”,将民宿中出现的老器具、纹饰等,通过二维码链接至对应短视频或文字说明,游客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听到一段由黎族阿婆录制的黎锦织造故事等。由此,房间不再是过夜场所,而是记忆入口。这种故事化植入,让房子拥有独特性,也让游客体验感更加深刻。这种形式可唤起文化共鸣,实现从空间体验到内容互动的延展。
非遗最大的优势,是它沉淀了时间的厚度、文化的质感,只要讲得生动,它就是天然IP。
不靠吆喝靠算法
故事要讲得精彩,更要讲给“对的人”听,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AI时代,民宿经营者不能只靠直觉做内容,而要借助大数据与智能画像来识别“谁在看我”:是来自外省的亲子自驾客,是爱拍照的00后女生,还是随地办公的数字游民?他们爱看什么风格的视频?点击过哪些关键词?住后会不会发vlog?抓住这些信息,就可能让视频内容触达潜在客户,激发消费行为。
有经验的海南民宿经营者,或许已开始搭建“数据驱动型内容链”:用AI技术识别哪些内容更受欢迎、哪些时间点推送效果更佳,甚至根据用户互动热词来调整文案用词、话题设置。
内容之外,投放模式也要在AI驱动下“精准锁客”。像三亚一些主打冲浪文化的民宿,在旺季来临前就开始精准投放“冲浪+住宿”组合短视频,成功打入“冲浪初学者”兴趣圈层,转化率远超传统朋友圈广告。“平台懂用户,民宿要懂平台”,这是数字传播的底层逻辑。
别忽略住客本身能量。民宿经营者要善于发现“潜力创作者”,邀请他们共创短视频、“小红书”笔记等,或联合推出民宿体验主题挑战赛。一条拍得好的住客体验视频,胜过十条广告。这些共创内容一旦被平台算法识别为“高互动”,传播路径就能迅速放大,传播矩阵就搭建起来了。
在AI时代,传播的边界被打破,品牌的触点被放大。民宿品牌的构建,不只需要漂亮的照片或文案,更依赖对人群的理解、对内容的打磨,以及对平台规则的熟练运用。用AI“武装”传播力,才能让好民宿更容易被看见,也更容易被记住。
讲好民宿的文化故事
真正有韧性的文化品牌,是“在地的,也是当代的;有个性的,也有公共性的”。这句话用在海南民宿上,恰如其分。
这几年,海南民宿的确火了。从椰林海岸,到火山古村;从黎锦非遗,到侨宅翻新,民宿成为海南文化的承载者、地方记忆的传播者,也成为在地青年返乡创业的情感归宿。
但我们同样要看到,“热度”不是终点,“品牌”才是开始。只有当一间间民宿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叙事逻辑——它是谁、来自哪段文化记忆、与海南的故事有怎样的连接——它才可能从一个个体空间,成长为一个赢得公共认知的文化符号。
数字传播在其中提供了一个机会。它让那些藏在村口老墙、黎锦花纹、天井木梁里的故事,有了走出来、说出去、传下去的可能。讲好民宿的故事,其实是在讲好海南的文化精神。
【作者杨悦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讲师;白颢系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教授、海南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本文系2023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HNSK(QN)23-111);2025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编号:HNSK(ZC)25-151)】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