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南的身边好人㉕ | 一本手帐里的“烟火人情”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2025-08-13 12:21:28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记者 任桐 实习生 叶晓天 通讯员 林小丹
在屯昌县南坤镇黄岭村委会的办公室里,一本磨得起了毛边的手账摊在桌上。纸页之上,字迹略显潦草,却藏着最动人的温度。
“1月22日,陆世梅阿婆脚痛走不了路,水缸见底了。提满水,又捎来油、米和粉丝,让她好好过年。”
“2月10日,杜秀英阿婆厨房短路,电工修好后,我试了三次电灯才放心。”
“7月4日,给晓佳送新书包,她举着转圈时,刘海都汗湿了。”
……这样的事,在这个小小的手账本里记了厚厚一沓。这些琐碎的记录,也串起了一位基层妇女干部的14年时光。
张东花。记者 洪盛伟 摄
手账的主人,名叫张东花,今年42岁。作为黄岭村委会副主任、妇联主席,这位“80后”基层妇女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10余年间,她在村委会下属5个自然村的乡间小路上,走坏了30多双鞋,骑坏了4辆代步车,走出了一条写满“牵挂”的路。
当琐碎日常变成心头牵挂
时间回溯到14年前。
2011年,28岁的张东花第一次走进黄岭村委会办公室时,心里还有些发慌。此前她在海口的美容院做美容师,穿着高跟鞋做美容护理工作是日常;而现在,她要面对的是5个分散的自然村、1200多位村民,以及数不清的家长里短。
“刚开始啥也不懂,就跟着前辈学,学着记手账。”张东花的手账从第一本到现在,记满了村民的需求。
陆世梅阿婆是她手账里出现最多的名字之一。老人的独女远嫁后,张东花成了她最常念叨的人。
张东花上门为张桂娥阿婆办理高龄老人补贴发放事项。记者 洪盛伟 摄
2025年正月,张东花踩着没过脚踝的露水去送年货,看见老人正扶着墙往水缸挪,枯瘦的手抓着半瓢水晃悠。她放下东西就拿起扁担往河边走,三趟下来,满满一缸水映着老人笑皱的眼角。可谁也没料到,这竟是她最后一个能给陆阿婆送年礼的冬天。
2月的一天,老人走的时候,她的女儿陈春兰从外地赶回来,握着张东花的手直掉眼泪:“我妈总说,东花比亲闺女还亲,灯不亮了她来换,电线烧了她找人修,床边的灯都特意选瓦数高的,就怕老人看不清。”
对留守儿童杜晓佳的“牵挂”,同样写满了5个春夏秋冬。这个父母缺位的孩子,总把张东花带来的零食省给83岁的奶奶。
张东花(左1)关心着杜晓佳(左2)的近况。记者 洪盛伟 摄
前几天,晓佳生病呕吐,还攥着缝补过的旧书包念叨要上学,张东花第二天就揣着新书包来接她:“暑假带你去夏令营。”这话在她心里盘了好几天——为了让祖孙俩过好些,她正盯着“爱助事实孤儿”项目的申请进度,手机备忘录里记着民政部门的咨询电话,还有晓佳的校服尺码。
张东花帮杜晓佳收拾生活用品。记者 洪盛伟 摄
“东花每月都来,米缸快见底了准添新米,晓佳校服短了她比我先发现。”奶奶陈金美坐在矮凳上,看着孙女蹦跳的背影直抹眼角,双手不停来回摩擦,像是在掂量这份恩情的重量。
从高跟鞋到运动鞋的“转型”之路
张东花回忆起在美容院工作的那段时间——彼时她和同事们常穿高跟鞋,打扮得更具女人气息,若是继续留在那里,或许早已像同批美容师那样当上了店长,依旧踩着精致的鞋履。
2007 年结婚后,她回到黄岭村务农,后来成了村委会干部,那些鞋便很少再穿。“为了工作方便,都是穿运动鞋。” 她说着笑起来,“再没有那种精致女人的样子了。”
张东花骑着代步车走村入户。记者 洪盛伟 摄
“刚开始入职时,补助才400块,连买菜钱都不够。”张东花笑着说。14年里,她磨坏了30多双运动鞋,脚底磨出洞、脚趾顶破鞋是常事。她换了4辆代步车,车筐里永远装着创可贴、针线包,还有村民托买的降压药。去年暴雨冲毁了路段,她深一脚浅一脚蹚水去送救济粮,胶鞋灌满泥浆,走到村口时,裤脚能拧出半盆水。
有人问她,从光鲜的美容师变成天天跑村的“泥腿子”,后悔吗?她翻开手账,指着其中一页:“你看,晓佳第一次叫我‘张妈妈’那天,我记了三行字。”那天杜晓佳举着她送的画册,突然小声喊了句“妈妈”,张东花愣了半天,眼泪掉在画册上,晕开了一小块墨迹。
为了让村民理解政策,她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算电费账,解释安装路灯的好处;为了争取修路资金,她跑部门磨破嘴皮,回来时嗓子哑得说不出话;为了帮两户癌症患者申请救助,她反复往民政部门跑,把村民的病历和家庭情况背得滚瓜烂熟……
“群众工作哪有不委屈的?”她坦言,有村民不理解政策时会抱怨,有没争取到福利的会指责,但“多跑几趟,多讲几次,心就通了”。
2021年,她被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2025年,又拿到了“全国劳动模范”证书。摩挲着烫金的字,她总说:“这奖该给所有村干部,我不过是多走了几趟路。”
张东花在村委会办公。记者 洪盛伟 摄
如今她仍是亮着的那盏灯
夕阳把张东花的影子拉得很长,她正往黄岭村委会加赖村的方向走去。手账本揣在兜里,下一页该记上给杜晓佳买夏令营用品的事了。
14年过去,村里的路从土路变成了硬化路,她的工资从400块涨到了2000多块,可她的习惯没变:每天至少往村里跑4个来回,入户时总先摸一摸村民家的米缸,临走前忘不了检查灯泡亮不亮。
“东花姐,我家娃的学籍证明办好了吗?”“张主席,我婆婆的养老金认证该弄了”……路上碰见的村民笑着打招呼,她一一应着,顺手把谁家需要修水管、谁家孩子该买校服的事记在手账上。
她牵头成立的8支巾帼志愿者队伍,20名妇女骨干跟着她送亲情、解心结;她牵头组织的“两癌筛查”惠及125人;她共调解家庭矛盾19例,带学生和妇女开展公益性劳动10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她无数个清晨的奔波、深夜的整理。
“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的都是普通事。”张东花说。可在黄岭村委会1200名村民心里,这个总穿运动鞋、揣着手账的女人,早已成了最可靠的存在——14年乡间路,她就像村口那盏路灯,亮得不算耀眼,却总能照亮最需要的地方。
如今,她的手账还在继续写着,乡间的路还在继续走着。那些被她温暖过的人,也正带着这份温度,把善意传递下去。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