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脑卒中 与时间赛跑的“救急”
海南省老年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曹成伟2025-08-12 17:10:23
当大脑的血流突然中断,每一秒都意味着数百万神经细胞的死亡 —— 这就是重症脑卒中(俗称“中风”)的可怕之处。作为我国成年人致残和致死的首位原因,重症脑卒中发病急、进展快,40% 的患者会留下终身残疾,而错过最佳救治时间是致残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一、如何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本质是大脑血液循环障碍,分为缺血性(血管堵塞,占 80%)和出血性(血管破裂)两类,两者症状相似,但急救原则截然不同。学会识别以下症状,能为抢救争取关键时间:
(一) FAST 原则:记住这 4 个典型信号
F(Face 面部下垂):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尝试微笑时两边脸不对称,这是最易观察的早期症状。
A(Arm 肢体无力):单侧手臂无力或麻木,平举时一侧手臂无法坚持 10 秒就下垂,下肢也可能出现行走不稳、拖地现象。
S(Speech 言语障碍):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或无法理解他人话语,比如想表达 "喝水" 却说出 "吃饭"。
T(Time 立即就医):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立即拨打 120,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精确到分钟)。
(二)重症脑卒中的危险信号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以下表现提示病情严重,可能为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
突然剧烈头痛,伴随呕吐、血压骤升;
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呼唤无反应;
双眼向一侧凝视,或突然视力丧失(单眼 / 双眼看不见);
癫痫发作(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这是脑组织严重受损的表现。
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发生。
二、黄金急救时间
重症脑卒中的救治有严格的“时间窗”:缺血性脑卒中在发病 4.5 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6 小时内可动脉取栓,每提前 1 分钟治疗,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概率就提高 1%;而出血性脑卒中若能在 2 小时内控制出血,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家庭急救需牢记以下 3 点:
(一)快速判断,立即呼救
发现疑似症状后,不要反复尝试让患者“再动一下”或“再说句话”,这会浪费宝贵时间。立即拨打 120,清晰说明:疑似中风,患者现在(症状),地址在(精确到门牌号),请尽快派有脑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救护车。若有家人,可让其提前到小区门口引导救护车。
(2)正确体位,避免危险动作
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时误吸窒息),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绝对禁止喂水、喂药(即使患者说口渴),脑卒中可能导致吞咽功能障碍,进食会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不要用力摇晃患者试图唤醒,也不要搬动其头部或肢体(尤其是怀疑出血性脑卒中时,搬动可能加重出血)。
(3)携带关键信息,配合医生诊断
等待救护车时,快速收集患者的基础疾病信息(如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病史)、正在服用的药物(尤其是抗凝药如华法林),并准确告知医生症状出现的时间。这些信息能帮助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如备血、调整溶栓药物剂量)。
三、早期干预原则
重症脑卒中的治疗核心是尽早恢复脑血流(缺血性)或控制出血、降低颅压(出血性),早期干预不仅能挽救生命,更能显著减少后遗症:
(一)缺血性脑卒中:打通堵塞的血管
静脉溶栓:发病 4.5 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输注溶栓药物(如 rt-PA),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数据显示,每 100 名接受溶栓的患者中,32 人可避免残疾,但超过时间窗后,出血风险会急剧增加。
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堵塞的患者,在发病 6 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 24 小时),通过导管从大腿动脉伸入脑血管,直接取出血栓,血管再通率可达 70%,显著优于单纯溶栓。
(二)出血性脑卒中:控制颅压,防止脑疝
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治疗以降低颅内压为核心,常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药物减少脑水肿;
若出血量过大(超过 30ml)或压迫脑干,需紧急手术清除血肿,避免脑疝(脑组织受压移位)导致呼吸心跳骤停。
(三)为什么早期干预能减少残疾?
大脑神经细胞对缺氧极其敏感:血流中断 30 秒,脑细胞开始受损;60 秒,意识丧失;6 分钟,部分脑细胞不可逆死亡。早期恢复血流能挽救“缺血半暗带”(濒临死亡但尚未坏死的细胞),这部分细胞若能存活,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能力就可能保留或恢复。例如,一位右侧肢体瘫痪的患者,若在 3 小时内成功溶栓,瘫痪肢体可能在数天内恢复活动;而超过 6 小时,即使保住生命,也可能终身卧床。
四、日常预防:远离脑卒中的核心措施
80% 的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需做好以下防控:
(一)控制“三高”:最核心的预防手段
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需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合并糖尿病者控制在 130/80mmHg),定期监测(每周至少 1 次),避免擅自停药。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C)需控制在 3.4mmol/L 以下,高风险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应更低,通过他汀类药物和低脂饮食(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调节。
糖尿病:空腹血糖控制在 7mmol/L 以下,餐后 2 小时血糖<10mmol/L,避免血糖剧烈波动损伤血管。
(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栓风险增加 2 倍;建议戒酒,最好不饮酒。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每天 500g)、水果、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和优质蛋白(鱼、禽、豆类),少吃盐(每天<5g)和反式脂肪酸(如蛋糕、薯片)。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 30 分钟以上,能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和血脂。
(三)警惕特殊风险因素
房颤(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脑卒中,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
颈动脉狭窄:定期检查颈动脉超声,若发现狭窄超过 70%,需通过手术或支架治疗,避免斑块脱落堵塞脑血管。
肥胖与睡眠呼吸暂停: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 18.5-24.9,打鼾严重者需筛查睡眠呼吸暂停(可通过呼吸机治疗),这类患者脑卒中风险是常人的 2 倍。
重症脑卒中的救治,比拼的是对症状的敏感度和行动速度。当身边人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肢体无力,立即行动就是在挽救大脑;当自己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坚持防控就是在远离中风。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