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的急救与预防知识
海南省老年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曹成伟2025-08-12 17:10:18
急性中毒是指有毒物质在短时间内进入人体,引发机体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据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急性中毒就诊的患者超过 50 万人次,其中家庭场景占比高达 68%,儿童和老年人是高发人群。
有时,生活中一些看似偶然的意外,背后往往隐藏着可预防的安全隐患。
一、家庭常见急性中毒的“隐形杀手”
家庭环境中的毒物来源远比我们想象中广泛,这些“隐形杀手”往往伪装在日常用品中,稍不留意就可能引发悲剧。
(一)药品误服:最易被忽视的“温柔陷阱”
药品中毒在家庭急性中毒中占比 34%,高居首位。儿童误服成人药物是主要原因 —— 外表酷似糖果的降压药、色彩鲜艳的缓释胶囊,常被孩子当作零食误食。2024 年某地儿童医院就接诊过一名 2 岁幼儿,因误服爷爷的降糖药导致低血糖昏迷;而老年人因视力模糊、记忆衰退,错服药物剂量或种类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将安眠药与降压药混淆时,可能引发严重低血压或呼吸抑制。
此外,某些看似安全的“家庭常备药”也暗藏风险:过量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药可能导致肝衰竭;长期存放的过期抗生素不仅无效,还可能产生毒性代谢物。值得注意的是,外用药物如红花油、风油精若被儿童误服,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引发呕吐和腹痛。
(二)日用化学品:藏在清洁柜里的“毒素库”
家庭清洁剂、消毒剂、杀虫剂等化学品,因气味刺鼻或包装醒目,反而容易引起儿童好奇。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与酸性清洁剂(如洁厕灵)混合后会产生剧毒氯气,2023 年就有家庭主妇因同时使用两种清洁剂打扫卫生间,出现剧烈咳嗽和呼吸困难;而无色无味的洗衣液、柔顺剂,常被误当作饮料,其成分中的表面活性剂会破坏消化道黏膜。
农村家庭常见的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灭鼠药,若存放不当被误食,会在短时间内引发胆碱酯酶抑制,导致流涎、抽搐甚至呼吸衰竭。装修后残留的油漆、稀料等有机溶剂,若被儿童误饮,会直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昏迷和肝肾功能损伤。
(三)食物中毒:餐桌上的“定时炸弹”
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剩菜剩饭未彻底加热、生熟食物交叉污染是主要诱因。变质肉类中的肉毒杆菌会释放神经毒素,导致眼睑下垂、吞咽困难;而未煮熟的豆角(含皂素)、发芽土豆(含龙葵素)等植物性毒素,会引发剧烈呕吐和腹痛。
此外,误食毒蘑菇是致命性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每年雨季,因采食野生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频发,其中“致命白毒伞”的毒素能破坏肝脏和肾脏,死亡率高达 90%。家庭自制的腌菜、臭豆腐若发酵不当,可能产生亚硝酸盐或肉毒毒素,食用后会引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表现为口唇发绀、呼吸困难。
(四)其他隐蔽风险:生活细节中的“中毒陷阱”
气体中毒:冬季使用煤炉、燃气热水器时,通风不良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头痛、恶心、意识模糊,严重时致命;燃气泄漏若遇明火还会引发爆炸。
植物中毒:家中常见的滴水观音(含草酸钙结晶)、夹竹桃(含强心苷),若儿童误食其汁液,会导致口腔黏膜灼伤或心律失常。
化妆品与偏方:某些美白祛斑类化妆品含汞超标,长期使用会引发慢性汞中毒;而民间偏方中的“朱砂安神丸”(含硫化汞)、“雄黄”(含砷),服用后可能导致重金属中毒。
二、黄金急救时间:家庭可实施的科学处理步骤
急性中毒的抢救效果与时间密切相关 —— 中毒后 1 小时内被称为“黄金急救期”,正确的现场处理能为后续治疗争取机会。但需注意:所有家庭急救措施都需在拨打 120 急救电话后进行,切勿因自行处理而延误送医。
(一)第一步:脱离中毒环境,终止毒物接触
吸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杀虫剂喷雾):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处,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关闭毒物源头(如关闭燃气阀门)。
接触性中毒(如农药、清洁剂溅到皮肤):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至少 15 分钟),若毒物溅入眼睛,需撑开眼皮持续冲洗,避免用手揉眼。
食入性中毒:若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漱口以清除口腔内残留毒物;若怀疑为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碱),切勿催吐,以免造成消化道二次损伤。
(二)第二步:判断中毒类型,针对性初步处理
食入性中毒(最常见):
催吐:适用于意识清醒、中毒时间在 1 小时内,且非腐蚀性毒物(如药物、安眠药、变质食物)。方法:让患者饮用 300-500ml 温水,用手指或筷子刺激咽喉部(舌根部),促使呕吐,重复 2-3 次至吐出物为清水。注意:孕妇、老人、心脏病患者慎用催吐,以免引发并发症。
禁忌:误食强酸(如洁厕灵)、强碱(如烧碱)、石油类(如汽油、煤油)时,严禁催吐或洗胃 —— 这类物质会腐蚀食道和胃黏膜,呕吐时的反流会加重损伤,应立即饮用牛奶或蛋清(每次 100-200ml)保护黏膜。
吸入性中毒:除通风外,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 人工呼吸),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接触性中毒:冲洗后若皮肤出现红肿、灼痛,可涂抹无刺激性的润肤霜,避免涂抹药膏掩盖症状。
(三)第三步:留存证据,协助医生诊断
在等待救援时,需收集与中毒相关的物品:如药物包装、清洁剂瓶罐、剩余食物、呕吐物样本等,交给医护人员,这能帮助快速判断毒物种类,缩短诊断时间。同时,向医生清晰描述以下信息:中毒者年龄、中毒时间、毒物名称(或可能的毒物)、服用 / 接触量、症状出现时间及表现(如呕吐、抽搐、意识状态等)。
三、预防大于救治:家庭毒物的“安全管理法则”
90% 的家庭急性中毒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建立科学的 “毒物管理体系”,能从源头降低风险。
(一)药品安全:分类存放,严格管控
儿童安全包装:将成人药品(尤其是降压药、降糖药、安眠药)放在带安全锁的药盒或高处(儿童视线及伸手不可及处),避免使用饼干盒、糖果罐等容器分装药品。
清晰标识:内服与外用药品分开存放,过期药品及时清理(不可随意丢弃,可交由药店回收);老人用药可使用分药盒按日期分装,并标注用法用量。
避免误导:不要告诉孩子“药品是糖果”,以免混淆认知;服用药物时避开儿童视线,减少其模仿欲望。
(二)化学品管理:隔离存放,明确标识
物理隔离:将清洁剂、消毒剂、农药等放在独立的带锁柜子里,与食品、餐具严格分开;购买时选择带有“儿童安全盖”的产品,使用后立即盖紧放回原处。
清晰标注:对散装化学品(如装修剩余的油漆、稀释剂),需贴好标签注明成分和危险性;不要用饮料瓶分装清洁剂,以免误饮。
科学使用:混合清洁剂前务必查看说明书(如 84 消毒液与洁厕灵严禁混用);使用杀虫剂、消毒剂时,保持室内通风,孕妇和儿童避开现场,使用后洗手。
(三)食品安全:严把“入口关”
食材管控:不购买来源不明的食物(尤其是野生蘑菇、野菜);发芽土豆、变青番茄、未煮熟的豆角坚决丢弃;剩菜需冷藏并在 24 小时内食用,加热时彻底煮透(中心温度达 70℃以上)。
加工规范:生熟食物砧板、刀具分开;肉类、海鲜等易腐食物及时冷藏(低于 4℃),冷冻食物解冻后需立即烹饪,避免反复解冻。
警惕“隐形风险”:自制腌菜、发酵食品时控制时间和环境,避免亚硝酸盐超标;不食用霉变坚果(黄曲霉毒素毒性极强),不饮用久存的桶装水。
(四)环境与用品安全:消除隐蔽隐患
防气体中毒:使用燃气热水器时确保烟道通畅,避免安装在浴室等密闭空间;煤炉取暖需安装烟囱并定期检查是否堵塞;家中可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尤其在冬季)。
植物安全:饲养家庭植物前查询其安全性,避免种植夹竹桃、滴水观音、曼陀罗等有毒植物;若已种植,需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并告知其不可误食。
日常细节:化妆品、护肤品放在儿童无法打开的抽屉;废弃电池、体温计(含汞)分类回收,避免摔碎后汞泄漏(若泄漏,立即用纸片收集,放置在密封袋中,交由专业机构处理,不可用手直接接触)。
(五)应急准备:全家需掌握的“安全知识”
定期向家人(尤其是儿童)普及“不随便吃、不随便摸”的原则,通过绘本、动画等方式讲解毒物危险。
有婴幼儿的家庭,可配备“儿童安全锁”,用于橱柜、抽屉等存放危险物品的地方。
面对中毒,“预防”永远比“急救”更重要。当我们在收纳药品时多一份细心,在处理食物时多一份谨慎,在教育孩子时多一份耐心,就是为家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毕竟,守护家人的平安,才是生活中最值得关注的“大事”。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