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知识
海南省老年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曹成伟2025-08-12 17:10:00
当呼吸变成一种挣扎 —— 这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最直观的感受。
作为一种严重的急性肺部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快速进展,导致人体无法获得足够氧气,最终引发多器官衰竭。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300 万人罹患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患者死亡率高达 40%-50%,而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将生存率提升 30% 以上。然而,大众对这种“沉默的呼吸杀手“的认知却普遍不足。
一、什么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非独立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急性肺部炎症反应。简单来说,我们的肺部就像一个由数亿个“小气球“(肺泡)组成的海绵,这些肺泡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 健康状态下,肺泡壁薄而通透,氧气能顺利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被排出体外。
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炎症反应导致肺泡壁受损,大量液体和蛋白质“漏”进肺泡腔,原本轻盈的“小气球”被液体“淹没”,失去气体交换功能。同时,肺泡周围的血管也会发生痉挛,进一步阻碍氧气运输。这种损伤不是局部的,而是遍布双肺,导致全身严重缺氧 —— 即使吸入高浓度氧气,血液中的氧含量仍会持续偏低,这也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最核心的特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起病往往“急骤”:从病因出现到呼吸衰竭的时间通常不超过 72 小时,部分患者甚至在 24 小时内就会出现严重症状。它不分年龄,儿童、青壮年、老年人都可能患病,但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者风险更高。
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本质是“过度炎症反应”,任何能引发肺部严重炎症或全身炎症的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临床数据显示,以下几类是最常见的病因:
(一)肺部直接损伤:“病从肺入”
严重肺部感染:这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最主要的病因,约占所有病例的 40%。比如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真菌性肺炎等,病原体在肺部大量繁殖,引发剧烈炎症,直接破坏肺泡结构。
误吸:当胃内容物(如呕吐物)、胃酸、食物残渣被吸入肺部时,强酸会灼伤肺泡,同时异物引发炎症反应。这类情况在醉酒、昏迷、吞咽功能障碍(如中风患者)、麻醉术后人群中高发。
吸入有害气体或物质:如烟雾(火灾现场的有毒烟雾)、化学气体(氨气、氯气)、粉尘(工业粉尘、石棉)等,直接刺激并损伤肺泡和气道。
肺部创伤:如车祸、坠落导致的肺挫伤,肋骨骨折刺破肺组织,引发局部出血和炎症扩散。
(二)全身炎症反应:“祸从他处来”
严重感染(败血症):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尿路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脓肿)未得到控制,病原体或毒素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全身炎症反应会“波及” 肺部,导致肺泡损伤。这类情况约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因的 30%。
重症胰腺炎:胰腺炎症引发的大量炎症因子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诱发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大面积创伤或烧伤: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或大面积烧伤后,身体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引发“炎症风暴”,肺部作为高灌注器官首当其冲。
其他:如药物过敏反应(严重时引发全身炎症)、输血相关肺损伤(输入的血液成分引发免疫反应)等。
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典型症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的症状往往起病急骤,且随着病情进展迅速加重,核心表现是进行性呼吸困难,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容易被忽视的“异常”
发病 1-2 天内,患者可能仅感觉“气短”,尤其在活动后明显,呼吸频率略增(正常成人 12-20 次 / 分钟,此时可能达到 20-25 次 / 分钟)。部分患者伴有轻微咳嗽、胸闷,或因原发病(如肺炎)出现发热。这一阶段容易被误认为是原发病的“正常反应”(如“肺炎总会有点气短”),从而延误识别。
(二)中期:呼吸困难加剧
发病 24-48 小时后,气短变得明显,即使安静休息时也感觉“吸不上气”,呼吸频率显著加快(超过 30 次 / 分钟),甚至出现“三凹征”—— 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向内凹陷,这是身体用力吸气却无法获得足够氧气的表现。口唇、指甲出现发绀(青紫色),因为血液中氧气不足;患者可能感到烦躁、焦虑,心率加快(因缺氧导致心脏代偿性加速)。
(三)晚期:呼吸衰竭与多器官受累
若未及时干预,患者会出现严重缺氧,即使吸入高浓度氧气,血氧饱和度仍低于 90%(正常应≥95%)。意识逐渐模糊、嗜睡甚至昏迷(大脑缺氧所致);同时,缺氧会影响心脏、肾脏、肝脏等器官功能,出现心律失常、少尿、黄疸等多器官衰竭表现。此时若不借助机械通气(呼吸机),患者可能因窒息死亡。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与肺部损伤范围直接相关,且很少出现大量咳痰(因肺泡被液体填充,而非气道分泌物增多),这一点可与普通肺炎区分。
四、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虽然凶险,但多数病例由可预防的因素引发。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风险:
(一)积极预防肺部感染
接种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能有效降低严重肺部感染风险,尤其推荐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慢阻肺)、免疫力低下者接种。
及时治疗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支气管炎若持续加重(如高烧超过 3 天、咳嗽伴胸痛、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避免进展为重症肺炎。
做好呼吸道防护:流感或新冠高发季节,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雾霾天外出时戴 N95 口罩,减少肺部刺激。
(二)避免肺部直接损伤
防止误吸:醉酒后避免仰卧(可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老年人、吞咽困难者(如中风后)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进食过急,必要时使用增稠剂(让食物更易吞咽);全麻手术后未完全清醒时,家属不要擅自喂水喂食。
远离有害环境:火灾现场需立即撤离,避免吸入烟雾;接触化学气体、粉尘时,务必佩戴防护面罩;家中使用燃气热水器时,确保通风良好,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也可能引发肺部损伤)。
(三)管理基础疾病与高危因素
控制慢性病: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高血糖会削弱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肝硬化、慢性肾病患者需定期复查,避免病情急性发作引发全身炎症。
安全防护防创伤:遵守交通规则,避免车祸;高空作业时系好安全带;运动或劳动时注意保护自己,减少严重创伤风险。
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用药后若出现呼吸困难、皮疹,立即停药并就医。
(四)关注高危人群的照护
长期卧床者(如术后、瘫痪患者):定期翻身(每 2 小时一次)、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坠积性肺炎(可能进展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重症患者家属:若家人因感染、创伤等住院,需密切关注其呼吸状态,若出现“突然气短、呼吸变快、嘴唇发紫“,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早期识别能显著改善预后)。
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体征,而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恰恰是对这一底线的严峻挑战。它的可怕之处在于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但幸运的是,多数病例可通过预防源头风险、早期识别症状来规避或改善预后。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