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南海时评:让大学馆藏“活”起来

南海网2025-08-12 16:27:17

文物多姿多彩,典籍翰墨飘香。这个暑假,很多深藏于大学校园的文化宝藏向社会开放。各界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纷纷走进高校博物馆,与文明对话,听金石传声;或细览校园古建筑,感受文脉悠远,品味历史厚重……(光明日报)

大学,向来是文化的殿堂,深藏其中的各类博物馆更是文化瑰宝的集聚地。北京大学的考古珍品到武汉大学的樱花城堡,从南开大学西南联大纪念碑到首都师范大学“超过大英博物馆”的昆虫化石,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馆藏,不仅是大学精神传统的具象承载,更是文明演进的重要见证,宛如一座座文化富矿,等待着被发掘、被分享。

然而,长期以来,这些珍贵的大学馆藏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有限的开放时段、繁琐的预约流程,也让许多渴望亲近文化的望而却步。这种“有限开放”的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文物安全和教学秩序,却也使得大学馆藏与社会大众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墙”。事实上,晒出自家的文化宝藏,让校园宝藏为大众所熟知,亦是当前各高校努力的方向。

值得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努力打破这层“玻璃墙”,让大学馆藏“活”起来。如,今年暑假,北京市教委继续组织开展高校博物馆“京彩”暑期主题活动,22 所首都高校面向中小学生与社会公众开放 43 个校内博物馆,涵盖考古艺术、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科技等多个领域。上海、四川等地的高校也纷纷敞开大门,通过提供常设展、免费开放 4D 影院等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大学馆藏的魅力。

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为大学馆藏走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契机。虚拟展厅等创新形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让那些因地域、时间等原因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通过网络领略高校珍藏的文化瑰宝。线上线下的融合开放模式,既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公众参观之间的矛盾,又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要让大学馆藏真正“活”起来,还需在精准、共享、共治上下功夫。构建“精准共享、多方共治”的可持续治理模式,建立空间—时间分级开放体系,根据不同区域和时段的特点,灵活调整开放策略。同时,推行“责任共担”协同治理机制,组建校社保险共同体,打造智慧管理中枢,为大学馆藏的开放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建立分层次的精准服务体系也至关重要。针对不同受众设计差异化的文化供给,为中小学生开发互动式研学课程,为普通市民策划专题文化沙龙,让文物知识以更生动、更易懂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大学馆藏是文化的瑰宝,让它们“活”起来,不仅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也能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未来,让我们期待更多的大学敞开胸怀,让这些深藏校园的文化宝藏走向社会、拥抱大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黎涛)

作者: 黎涛
责任编辑: 杨彦婷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