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抗战英雄谱丨林伯熙:血染沙场 以身报国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2025-08-12 09:33:27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琼崖抗战是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39年日军铁蹄践踏琼崖大地,到1945年抗战胜利,在6年多的抗战历程中,琼崖军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此,“琼崖史志”特别开设《海南抗战英雄谱》系列专栏,讲述海南抗战史中涌现的典型人物故事,在回望与缅怀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
林伯熙:血染沙场 以身报国
林伯熙,海南文昌县(今文昌市)人。1932年考入中山大学外文系读书。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秋返回文昌县建立经济中队进行武装抗日,任中队长。1939年后历任琼崖抗日独立总队中队长、副大队长、副支队长、支队长,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委员等职。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在乐会县(今琼海市)金鸡岭伏击日军的战斗中牺牲。
林伯熙(1909—1942)
林伯熙,1909年出生于文昌县重兴区重兴乡柏茂村,1942年初在金鸡岭伏击日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牺牲时年仅33岁。林伯熙以他短暂的青春实现了抗日杀敌报效国家的志向。
捐助重兴书报社,组建琼州排球队
1933年初,林伯熙从广州中山大学外文系毕业回到家乡,正逢重兴乡陆和等进步青年筹资兴办重兴书报社。林伯熙大力支持这个书报社,并在离开大学校门返回家乡前,自费在广州购买了500余册的进步书籍带回家乡捐给重兴书报社。林伯熙还在重兴墟租了一间商铺,作为书报社定期开放的图书馆,同时还将他在大学学习的方法也带回书报社,使书报社成为普及文化和扫盲的一个新生事物,吸引了重兴许多青年来看书及关心国家大事,为抗战时期组建重兴抗日游击队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1934年6月,林伯熙、陆和、邢益光、陆熙光、陆兴玲、陈加桂、符乙乾等9位重兴青年赴南京报考南京步兵军校学习军事。在军校学习期间,林伯熙、陆和等人不仅向教官学习军事知识,还自发成立琼州排球队,琼州排球队除了到安徽中学等地参加比赛外,还成为团结南京军校琼籍学生的组织。
赴延安返重兴,志在抗战灭日寇
1936年6月,林伯熙从南京步兵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某部当连长,此时正值中国红军长征之际,林伯熙所在部队尾随追赶北上抗日的红军,沿途看到红军留下的许多宣传抗日标语和传单,林伯熙自此知道红军北上是为了抗击日军。而抗日正是林伯熙到南京军校学习军事的初衷,为了能够真正投身于抗日,林伯熙决定辞军返回家乡。
1937年下半年,在中共琼东县委的领导下,林伯熙在重兴地区组织抗日后援会。1938年春,经中共琼东县委的安排,林伯熙只身一人奔赴延安。在延安学习期间,林伯熙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不再局限于用思想武装革命,而是要用武器来抗击日军。同年秋,他从延安返回重兴,变卖了家中近百亩田地,买来70多支德国造步枪和驳壳枪,在琼崖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形势下,林伯熙通过文昌县国民党当局,建立了文昌县经济中队进行武装抗日,林伯熙任中队长。此后不久,经济中队编入重兴游击队,林伯熙与180名重兴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场。
1939年9月,重兴游击队接受改编,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他充分发挥军事才能,得到总队长冯白驹的赞赏。1940年冬,林伯熙任第一大队队附兼一中队中队长。
为验证重兴游击队改编后部队不断增强的战斗力,1941年初,林伯熙按照独立总队部署,率一支队2个短枪班19名队员,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琼东县潭门镇日军据点炮楼内。霎时枪声大作,睡梦中惊醒的日军尚来不及应战,就纷纷被击毙。10余名日伪军被击毙,30名被俘虏。这是一中队成立后规模较大的第一次战斗,战果辉煌,缴获轻机枪1挺、长短枪10多支。此战之后,林伯熙升任第一支队副支队长,成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年轻有为的指挥员。同年被选为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委员。
1941年4月初,已是一支队副支队长的林伯熙率二大队五中队和特务连挺进文昌,袭击翁田据点。这是场典型的“围点打援”战,为确保一举拔除翁田据点,他派出两支部队分别设下埋伏:一部在龙马桥伏击昌洒出援之敌,另一部在冯凤至锦山公路伏击锦山出援之敌。在两处打援部队的密切配合下,林伯熙速战速决取得拔点胜利,三处共歼敌50余名。
此时,传来日军蹂躏重兴镇的消息:日军占领重兴后,烧杀抢掠,到处抓民工,修建炮楼据点,强逼村民到墟上居住。为“震慑”抗日志士,日军还将林伯熙家乡柏茂村烧得一干二净,连残余的砖瓦木料都被拆除,用于修建重兴炮楼。
林伯熙对日军残害乡亲的暴行实在忍无可忍,他率一大队返回重兴一带,在铁钻岭的“三牛坡坪”处打伏击,烧毁日军军车一辆,击毙10多名日军,狠狠打击了残杀重兴人民的日伪军。这次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威风,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重兴地区200余名男女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琼崖抗日独立总队。
发挥军事才能扭转战局
林伯熙的军事天分很高,作战风格多变,常常令日军防不胜防。
1941年7月,日军侵占琼文中心地区的文昌县大昌乡,并在美德村建立据点。为了打击侵占美德村据点的日军,中共琼崖特委做了详密的军事部署:佯攻美德,引诱潭牛、大致坡日军增援,在途中将其消灭,再回头攻打美德据点。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紧密配合,在打击国民党保六、保七团和琼山、文昌游击队“围剿”的同时,不断地歼击日军。7月4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二支队在琼山县大致坡与文昌县大昌乡美德村和潭牛墟3个日军据点之间伏击日军。
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负责佯攻美德的任务。4日清晨,林伯熙带领两个中队300来人悄悄来到美德据点附近,当时天刚蒙蒙亮,佯攻战斗尚未开始。忽然间,潭牛公路那边传来密集枪炮声,支队部传令员很快跑来报告:潭牛日军提前发现了我伏击部队,发动了猛烈攻击。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林伯熙与战友商量后认为,美德据点日军很可能马上出动增援。他们及时更改了原定作战方案,转而埋伏在美德至潭牛公路旁的灌木丛中,准备消灭从美德据点出来增援的日军。果然,日军两辆汽车很快直驶过来,林伯熙沉着地等到日军完全进入埋伏圈才下达作战令。我军突如其来的猛烈火力,打得日军鬼哭狼嚎,一阵猛烈的冲杀后,车中日军被歼灭。
这次战斗,林伯熙灵活的战场处置能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全战共歼灭敌人30余人,击毁一辆日军车辆,缴获1挺重机枪、2挺轻机枪、20多支步枪。
乔装挑夫,智取桃园据点
1941年8月中旬,林伯熙率1个短枪班,到乐会县拔除日军桥园据点。该据点设施牢固,外层挖有2米多深的壕沟,中间架着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内层筑起3米高的围墙,其间还有暗堡。实地侦察后,林伯熙认为该据点只能智取,强攻难以得手。再坚固的堡垒也会有其致命弱点,他决心找出该据点的软肋。经多方搜集情报,他获悉每月农历廿四日该据点日军都要打开大门,让附近群众送去柴火。在林伯熙看来,这无异于天赐战机。他们在农历八月廿四日当天,把枪藏在柴火里并化装成挑夫,夹杂在群众中混入据点,在敌人毫无防备之时,当场击毙10多名,俘虏8名,独立总队还缴获机枪1挺、步枪10多支以及一门宝贵的六〇炮。
火线加入共产党,壮志未酬身先死
1941年下半年,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支队给养出现了较大困难。林伯熙为了解决部队给养,不辞劳苦,想方设法与地方联系解决,仍然不能摆脱困境。他便回家再次卖掉大村坑的大片良田,所得的钱全部由他的警卫员带回一支队,交给组织使用。这次变卖田地,林伯熙将他名下田地已经全部卖光,成为一个真正的舍家卫国抗战志士。
冯白驹、庄田等独立总队领导对林伯熙的军事才干和顽强杀敌的表现给予很高的评价。1942年初,在大水战斗期间,冯白驹总队长主动提出他与吴克之作为林伯熙入党介绍人,冯白驹对林伯熙说:“尽管你出生在一个大地主的家庭里,但在革命战争的烈火中,你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了。”经琼崖特委同意林伯熙在火线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提升为第三支队支队长。
1942年初,林伯熙带领20多人从美德村向万宁县进发,当他途经重兴家乡时,到柏茂村看望妻子吴秀兰与家人。他还借此机会动员一批重兴青年奔赴抗日救亡的战场。在林伯熙的动员下,近百名重兴青年加入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三支队。2月初,林伯熙率三支队在金鸡岭伏击日军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为抗日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林伯熙入选。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