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香缘:一位新加坡学者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沉香破壁实验
南海网-产业2025-08-08 16:03:27
“2012年踏上海南岛时,空气中浮动的沉香气息,其实是未被解码的价值密码。”新加坡香学院院长卓光明(TONY)的回忆里,首届海南国际沉香博览会不仅是一场品香盛会,更是他见证东西方香文化对话的起点。十余年间,这位学者兼设计师以香料为媒,在琼新两地间搭建起一座跨越海峡的 “香道桥梁”,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崛起,正让这座桥梁升维为连接全球香料市场的战略通道。
新加坡沉香学院院长卓光明
初遇的启示:从香气里读懂产业基因
2012 年的海南沉香产业尚处蒙昧期,但卓光明在澄迈加乐镇的百年香树和文儒镇的原始工坊旁,看到的不是简单的古树和简陋的蒸馏设备,而是东方香学复兴的基因密码。“沈汝青秘书长带我们看的那锅精油,醇厚里藏着海南沉香的地理标志——这不是普通香料,是能与奇楠抗衡的文化载体。”他在笔记里写下的“顶级潜质”判断,实则是对原产地价值的先知:当多数人将沉香视为药材或香料时,他已预见其作为文化符号的破壁力。
那次行程中,与香农的鉴香对话被他转化为新加坡香学院的“海南专题课”,这不仅是知识传播,更是一场跨越文化的价值启蒙——让东南亚市场首次系统认知“海南香韵” 的独特谱系。
新加坡沉香交易所揭牌
跨界的哲思:凝固与流动的感官革命
作为沉香珠宝设计领域的先锋,卓光明的创作始终在解答一个命题:如何让东方香学的抽象意境,通过当代设计语言获得全球共鸣。“香气是时间的艺术,珠宝是空间的雕塑,二者的碰撞恰是文明对话的隐喻。”
其“香韵系列”作品中,铂金勾勒的沉香木曲线藏着他对海南香树的拓扑学解读,蓝宝石镶嵌的肌理暗合香脂凝结的分子结构——这些在东南亚珠宝展引发关注的设计,本质是将海南沉香的生物属性转化为文化符号。当国际品牌争相合作时,他已完成从原料贸易到价值重构的跃升:让每克沉香不仅按克重计价,更按文化创意溢价。
卓光明与施华洛士奇联名设计的沉香手表礼盒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洞见:在“香”与“港”的化学反应中
“零关税不是简单的成本减法,而是产业生态的乘法。” 卓光明频繁往返新琼的轨迹,勾勒出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的深层价值。在他看来,低税率打开的不仅是原料进出口通道,更是“海南种植+新加坡枢纽”的全球分工可能——当海南的沉香木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保税加工增值,再经新加坡的转口贸易网络分销,形成的将是“原产地确权-国际加工-全球定价”的闭环。
计划在澄迈设立的“沉香珠宝设计工作室”,实则是这场实验的关键落子:用国际设计语言激活海南沉香的原料价值,让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港”字真正成为连接香材与全球市场的转换器。这种布局暗合他的判断:“海南要做的不是东南亚市场的竞争者,而是通过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东方香学的定义者。”
再赴澄迈的深意:从经验分享到标准共建
即将出席的澄迈国际沉香大会,对卓光明而言不是简单的参会之旅。他准备在 “国际香材贸易论坛” 分享的新加坡经验,直指产业升级的核心命题:标准化检测如何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设计赋能如何突破原料依赖的价值链困局。
“十年前看料子,现在看生态。”他对澄迈的期待藏着产业进化的逻辑:规范化种植是守住地理标志的根基,而设计与渠道创新则是突破“原料出口陷阱”的关键。这种平衡恰是他眼中海南沉香走向世界的密码——既需用科技守住“好料子”的生物属性,更要用文化创意赋予其超越地域的精神价值。
从2012年的香气初读到如今的深度参与,卓光明的沉香缘早已超越个人情愫。正如他所言:“沉香的香气分子能跨越海洋,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制度创新,则让这种跨越拥有了可持续的动力机制。”这场持续十年的破壁实验,正在见证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当东方香学遇上开放港城,香料如何成为文明对话的硬通货。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