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那会河、那会村,人水相依演绎“生命长歌”

海南日报2025-08-08 11:29:11

雨林向海——从夏至到冬至海南宁远河藤桥河溯源之旅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杰

水赋予世界勃勃生机,滋润万物。

悠悠青山间,“三亚第一大河”——宁远河蜿蜒向前,穿过高山,越过石群,来到两岸青翠、地势较为平坦的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会村,成为了当地村民的“母亲河”——那会河。

河水泱泱,文脉绵绵。这条美丽的“母亲河”默默流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苗族儿女,也孕育了那会村独特的苗族文化,催生了当地的特色产业。

历史滚滚向前,村庄几经变迁,而那会河声声不息,滋润着人们向阳生长,村民们也用心守护着这条“精神的血脉”,于青山绿水间演绎“生命长歌”。

俯瞰宁远河流经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会村。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村庄河流相依共存

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驱车来到育才生态区,那会村隐匿在山水环抱之中,自有一份独特的苗家韵味。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均匀地洒在黄墙红瓦的联排房屋上,今年82岁高龄的那会村村民邱宜亮穿着苗族的特色服饰,聚精会神地坐在家门口刺苗绣。

“很早之前,我们都住在对面的山上,用竹子和茅草搭建茅草屋居住,主要靠打猎和种山兰稻为生。”邱阿婆笑着说,生活虽苦,但记忆是甜的,“当时我们每天踩着朝阳,去河边挑水喝,咕咚咕咚一大口下去,十分解渴。那清凉甘甜的河水用来煮饭,特别香。”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5岁的邱阿婆和村民迎来了村庄的第一次搬迁。曾经在山上零散居住的村民们从山上搬了下来,集中在河边安家。

邱阿婆记忆中的那会河干净透亮,可以看见河底的细沙和游动的小鱼,儿时的她总喜欢和朋友们在河中嬉戏,饿了还会摘河边叫不出名的野果吃。

2004年,因三亚市区供水等实际需要,“三亚第一大水库”大隆水库开始修建,2006年正式建成。为了保护水源地,那会村响应政府号召,生态搬迁到了如今的地方,这也是村子的第二次搬迁。“政府帮我们建好了房屋、修好了道路,村民还是在一起居住,很开心。”邱阿婆笑着说。

从邱阿婆家一路向东驱车数公里,眼前豁然开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里就是位于宁远河上游的那会河。

为何命名为那会河?那会村原党支部书记邓启昌告诉记者,那会村与河流相互依存、共融共生,那会河就是村里“流动的血脉”,故以此命名。

“河对岸有1万多亩经济作物,主要是槟榔和橡胶,这也是村里大多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邓启昌介绍。

此前河面上有一座漫水桥,村民都是走路去对面干农活。后来随着水库的修建、河流水位的上涨,人们选择每天乘船来回。只有4月到5月枯水期时,漫水桥会再次露出“真容”,人们可以行走过桥。

生态搬迁,让那会村与那会河的物理空间更远了,但却让一座村庄和一条的河流的感情,在岁月的冲刷中越来越紧密,难以割舍。

那会村示意图。

特色文化薪火相承

一泓清流,涟漪悠悠,荡漾出古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层图景。

有海南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苗族民歌,这是苗族同胞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莫笑我家住河边,我挑清泉酿米酒。”在那会村,当一首首苗族民歌响起,人们总会想起过去的岁月和生活。其中不少与河流相关的民谣,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关于那会河,村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水中的龙王喜欢村中的一位少女,经常帮助少女,两人渐生情愫,但由于少女的亲人不同意,两人无法在一起,最后少女过世,葬于河中,龙王依旧一直守护着少女。

这个凄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体现了大家对自由爱情的向往,饱含人们对河流的敬爱之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风物。那会村除了人人会唱苗歌,苗绣技艺亦深深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烙刻在心中。

那会村村民卢学玉从小就跟着奶奶学习苗绣。“一般成年后,我们会为自己绣好以后出嫁的衣服、头巾等。”卢学玉说,衣服上会绣上各式图案,比如盘皇印等苗族图腾纹样。

随着时代发展,那会村村民还将苗绣进行了创新,开发出了不少新的产品,比如苗绣戒指、苗绣包包等,广受市场欢迎。

古老的文化和智慧,藏在每一个那会村姑娘的裙角里,也融进了神秘的盘皇舞里。每逢“三月三”等重大节日,那会村会组织村民跳盘皇舞,祭拜先祖,祈求保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为了传承这项非遗,村里每年都会组织三到四期盘皇舞公益培训班,邀请村里会跳的老人免费教大家。”那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海全说,现在村里会跳盘皇舞的已超百人。

生态产业发展兴旺

那会河不仅滋养着一方水土,也为那会村产业的兴旺添了一把“火”。

到那会村,村民们会热情地拿出山兰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山兰酒也叫“迎客酒”。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酿好一些山兰酒,以备亲朋好友来串门,也用来招待远方来的客人。”卢学玉介绍。

2011年,卢学玉在那会村牵头成立了五朵金花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抱团取暖,希望把藏在深山里的“土特产”销往更远的地方。

于是,那会村有了自己的山兰酒品牌“后靠吖啦咪”。后靠村是那会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而“吖啦咪”在苗语中是“我爱你”“我们欢迎您”的意思。“代表着欢迎四方朋友来我们村,喝我们自己酿的山兰酒。”卢学玉说。

一捧山兰米,酒香进万家。如今,那会村的山兰酒年均营业额在百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凭借良好的生态、秀丽的风景,生态游也成了那会村的重要产业。每到周末,村里便会出现很多不一样的面孔——来自村外的游人前来感受独特的苗家风情,邂逅“诗和远方”。

大家深知,只有守护好生态,村子的发展才能久远。“这条河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我们对那会河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大家都知道那会河是三亚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会自觉地保护她,有人还会经常去河边巡河,守护这一汪清泉。”邓海全感慨道。

那会河、那会村,它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海南日报三亚8月7日电)

责任编辑: 周玉敏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