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那会河、那会村,人水相依演绎“生命长歌”
海南日报2025-08-08 11:29:11
雨林向海——从夏至到冬至海南宁远河藤桥河溯源之旅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杰
水赋予世界勃勃生机,滋润万物。
悠悠青山间,“三亚第一大河”——宁远河蜿蜒向前,穿过高山,越过石群,来到两岸青翠、地势较为平坦的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会村,成为了当地村民的“母亲河”——那会河。
河水泱泱,文脉绵绵。这条美丽的“母亲河”默默流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苗族儿女,也孕育了那会村独特的苗族文化,催生了当地的特色产业。
历史滚滚向前,村庄几经变迁,而那会河声声不息,滋润着人们向阳生长,村民们也用心守护着这条“精神的血脉”,于青山绿水间演绎“生命长歌”。
俯瞰宁远河流经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那会村。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村庄河流相依共存
近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驱车来到育才生态区,那会村隐匿在山水环抱之中,自有一份独特的苗家韵味。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均匀地洒在黄墙红瓦的联排房屋上,今年82岁高龄的那会村村民邱宜亮穿着苗族的特色服饰,聚精会神地坐在家门口刺苗绣。
“很早之前,我们都住在对面的山上,用竹子和茅草搭建茅草屋居住,主要靠打猎和种山兰稻为生。”邱阿婆笑着说,生活虽苦,但记忆是甜的,“当时我们每天踩着朝阳,去河边挑水喝,咕咚咕咚一大口下去,十分解渴。那清凉甘甜的河水用来煮饭,特别香。”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5岁的邱阿婆和村民迎来了村庄的第一次搬迁。曾经在山上零散居住的村民们从山上搬了下来,集中在河边安家。
邱阿婆记忆中的那会河干净透亮,可以看见河底的细沙和游动的小鱼,儿时的她总喜欢和朋友们在河中嬉戏,饿了还会摘河边叫不出名的野果吃。
2004年,因三亚市区供水等实际需要,“三亚第一大水库”大隆水库开始修建,2006年正式建成。为了保护水源地,那会村响应政府号召,生态搬迁到了如今的地方,这也是村子的第二次搬迁。“政府帮我们建好了房屋、修好了道路,村民还是在一起居住,很开心。”邱阿婆笑着说。
从邱阿婆家一路向东驱车数公里,眼前豁然开朗,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里就是位于宁远河上游的那会河。
为何命名为那会河?那会村原党支部书记邓启昌告诉记者,那会村与河流相互依存、共融共生,那会河就是村里“流动的血脉”,故以此命名。
“河对岸有1万多亩经济作物,主要是槟榔和橡胶,这也是村里大多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邓启昌介绍。
此前河面上有一座漫水桥,村民都是走路去对面干农活。后来随着水库的修建、河流水位的上涨,人们选择每天乘船来回。只有4月到5月枯水期时,漫水桥会再次露出“真容”,人们可以行走过桥。
生态搬迁,让那会村与那会河的物理空间更远了,但却让一座村庄和一条的河流的感情,在岁月的冲刷中越来越紧密,难以割舍。
那会村示意图。
特色文化薪火相承
一泓清流,涟漪悠悠,荡漾出古老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层图景。
有海南苗族居住的地方就有苗族民歌,这是苗族同胞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莫笑我家住河边,我挑清泉酿米酒。”在那会村,当一首首苗族民歌响起,人们总会想起过去的岁月和生活。其中不少与河流相关的民谣,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关于那会河,村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水中的龙王喜欢村中的一位少女,经常帮助少女,两人渐生情愫,但由于少女的亲人不同意,两人无法在一起,最后少女过世,葬于河中,龙王依旧一直守护着少女。
这个凄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体现了大家对自由爱情的向往,饱含人们对河流的敬爱之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风物。那会村除了人人会唱苗歌,苗绣技艺亦深深融入村民日常生活,烙刻在心中。
那会村村民卢学玉从小就跟着奶奶学习苗绣。“一般成年后,我们会为自己绣好以后出嫁的衣服、头巾等。”卢学玉说,衣服上会绣上各式图案,比如盘皇印等苗族图腾纹样。
随着时代发展,那会村村民还将苗绣进行了创新,开发出了不少新的产品,比如苗绣戒指、苗绣包包等,广受市场欢迎。
古老的文化和智慧,藏在每一个那会村姑娘的裙角里,也融进了神秘的盘皇舞里。每逢“三月三”等重大节日,那会村会组织村民跳盘皇舞,祭拜先祖,祈求保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
“为了传承这项非遗,村里每年都会组织三到四期盘皇舞公益培训班,邀请村里会跳的老人免费教大家。”那会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海全说,现在村里会跳盘皇舞的已超百人。
生态产业发展兴旺
那会河不仅滋养着一方水土,也为那会村产业的兴旺添了一把“火”。
到那会村,村民们会热情地拿出山兰酒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山兰酒也叫“迎客酒”。
“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会酿好一些山兰酒,以备亲朋好友来串门,也用来招待远方来的客人。”卢学玉介绍。
2011年,卢学玉在那会村牵头成立了五朵金花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抱团取暖,希望把藏在深山里的“土特产”销往更远的地方。
于是,那会村有了自己的山兰酒品牌“后靠吖啦咪”。后靠村是那会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而“吖啦咪”在苗语中是“我爱你”“我们欢迎您”的意思。“代表着欢迎四方朋友来我们村,喝我们自己酿的山兰酒。”卢学玉说。
一捧山兰米,酒香进万家。如今,那会村的山兰酒年均营业额在百万元以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凭借良好的生态、秀丽的风景,生态游也成了那会村的重要产业。每到周末,村里便会出现很多不一样的面孔——来自村外的游人前来感受独特的苗家风情,邂逅“诗和远方”。
大家深知,只有守护好生态,村子的发展才能久远。“这条河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我们对那会河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大家都知道那会河是三亚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会自觉地保护她,有人还会经常去河边巡河,守护这一汪清泉。”邓海全感慨道。
那会河、那会村,它们的故事未完待续……(海南日报三亚8月7日电)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