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真会遗传吗?1型vs2型区别大,这3类人尤其要注意
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刘丹2025-08-08 11:30:11
糖尿病如今已成为常见慢性病,影响众多人生活与健康。许多人心中存在疑问:糖尿病是否会遗传?1型与2型糖尿病有何差异?哪些人群更需关注糖尿病预防?本文将为你详细解答,帮助你深入了解糖尿病,做好预防措施。
一、糖尿病概述
1.糖尿病定义
人体摄入食物经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胰岛素可促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加速其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储存。当身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佳,葡萄糖就会无法正常进入细胞,使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即引发糖尿病。
2.糖尿病危害
可影响眼睛,因为高糖一直对血管造成影响,眼睛里有很多小血管,被糖腐蚀后,小血管有问题就会导致眼睛看不清,视网膜疾病;损害肾脏,引发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影响神经,导致手脚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如心脏病、中风等。
二、糖尿病遗传情况
1.遗传在糖尿病发病中作用
糖尿病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与家系调查表明,糖尿病具有明显家族聚集性。若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其他家庭成员患病风险则会增加。但糖尿病并非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的原因非常繁杂,涉及到基因多方面和环境相互影响等方面。
2.不同类型糖尿病遗传特点
①1型糖尿病遗传特点:1型糖尿病是免疫系统攻击胰腺分泌胰岛素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其遗传方式复杂,并非简单直接遗传。父母一方患1型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略高于常人,但总体遗传概率不高。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也可触发疾病发生。
②2型糖尿病遗传特点:2型糖尿病与遗传关联性密切,遗传度较高。家族中有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高于常人。遗传基因使机体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肥胖等,也会增加发病风险。而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遗传易感性人群患病风险。
三、1型与2型糖尿病区别
1.发病年龄
①1型糖尿病:多在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发病,也可在任何年龄段出现,起病较突然,症状明显。
②2型糖尿病:多是年龄较大以后后天得的,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
2.发病原因
①1型糖尿病:主要是免疫系统攻击胰腺细胞,致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与遗传因素与病毒感染等有关。
②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相关,遗传因素使身体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不良生活方式加重病情。
3.症状表现
①1型糖尿病:症状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因胰岛素严重缺乏,身体用脂肪和蛋白质来给身体提供营养运转,这样体重会下降。
②2型糖尿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有乏力、视力模糊等轻微不适。病情发展后,也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症状,但程度较1型轻。
4.治疗方法
①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同时严格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血糖,以维持血糖稳定。
②2型糖尿病:早期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与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若病情进展,严重情况得用胰岛素治疗。
四、需特别注意三类人群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由于糖尿病有遗传倾向,此类人群患糖尿病风险较高,建议定期进行血糖检测,最少一年也得体检一次,而且平时要多注意饮食结构,保持运动的习惯,减少患病几率。
2.肥胖人群
肥胖是2型糖尿病重要危险因素,过多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人群需积极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并规律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3.缺乏运动的人群
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率下降,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此类人群需增加运动量,养成运动习惯,可选择适合自己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五、糖尿病预防与管理
1.预防措施
①健康饮食:在日常吃喝当中要非常注意,保证一日三餐营养得当的同时,还不能太油腻,尤其是甜的食物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摄入,规律进餐。在吃饭的时候放慢吃饭的速度,有利于减少吃的分量,吃完饭稍微歇一会,进行散步或者简单的体操运动,以免血糖升得太快。
②适量运动:每天都要进行锻炼,最好是有氧和力量锻炼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体抗力,还能降低血糖,但运动需长期坚持,并形成良好运动习惯。
③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包括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糖尿病管理
①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根据医生建议确定监测时间与频率,可以用表格记录每天的血糖变化,检查时提供给医生,更能发现血糖的规律和趋势,利于调整治疗方案。
②药物治疗:患者需按医生嘱咐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③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坚持运动、戒烟限酒,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此外,注意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避免精神紧张、焦虑。
糖尿病发生与遗传与环境因素均有关联,1型与2型糖尿病存在明显区别,通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对于已患糖尿病患者,积极进行血糖管理,遵循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希望大家重视糖尿病,做好预防与管理工作,守护自身健康。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