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丨古人的消暑饮食
海南日报2025-08-08 09:36:18
周铁钧
又是一年大暑到,树上鸣蝉愈发噪。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伏炎,赤阳下迫、地湿上蒸,冷饮生津,祛暑疰。”看来古人也提倡盛夏季节多喝冷饮,消暑降温,祛病保健。但古时没有冰箱、冷柜等,酷暑季节何来的冰食冷饮呢?
《诗经·七月》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意思是说,每年二三月从河里凿来冰块,储藏在山阴处的地窖里。可见,古人是严冬时窖储冰块,到盛夏季节取出制作冷饮,消解暑热。
《清明上河图》中的冷饮摊铺。资料图
西周时期,宫廷已设有专门管理储冰机构的“冰政”,负责者称“凌人”。《周礼·天官》记载:“凌人掌冰政,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当时窖藏的冰块须是用量的三倍以上,因其中三分之二会溶耗。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述了朝廷采冰的情景:进入初冬,皇宫就派人将河中的杂物打捞干净,待结成坚冰,要先放水“涮河”,洗净冰层上的泥土,用冰镩凿出盈尺见方的冰块,运至冰窖储藏。
炎热时有了冰窖,就有了巨大的冷藏箱,夏日的宫廷御膳、官宦聚宴上,冰食冷饮花样繁多。宋代,有一种称“酥山”的冰点,将奶油、蜜糖冷冻,在盘中垒成山峰状,嵌上花瓣、果条等装饰,入冰窖冷藏。食用时端出,甜糯滑腻,入口冰爽、暑气顿消。南宋诗人杨万里赋诗《咏酥》赞曰:“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还有一种称“冰酪”的冷饮,用果汁、牛奶、香料加冰块混合调制,是王公贵族最为流行的消暑饮品。将糯米粉拌红糖、蜂蜜揉团炸熟,浸入“冰酪”凉透,称“冰雪冷元子”,入口甜凉爽滑、筋道润黏,是宫廷必备的消夏膳食。史书记载,六十八岁的宋孝宗赵昚,就疑似贪凉吃了过多的“冰雪冷元子”,导致严重腹疾,医治无效,撒手人寰。
从宋元时期开始,民间出现了私人冰窖,夏日的冰块也走进寻常百姓家,种类繁多的冰食冷饮统称“饮子”,每到暑期,市面会有许多“饮子店”开张,不但售卖水果、鲜奶、茶糖类冰镇饮品,还有既消夏祛暑、又清热解毒的草药冷饮。
五代时期的王仁裕在《玉堂闲话》中记载,长安城西市有一家叫“萧乾霁”的饮子店,季临盛夏,“萧乾霁”以藿香、蒲公英、金银花等草药熬煮饮子:“冰镇置冷,百文一钵,可消暑疾。”
元代熊梦祥在《析津志》里记录:“大都(北京)繁华街市,白日卖瓷钵冰饮,夜晚售冰盏酸梅汤。暑热中,酒坊在石槽内放冰块,置坛镇酒,饮者自筛。”不难想象,赤日炎炎中,斟下一碗碗清凉的冰酒,开怀豪饮,爽声朗笑,尽显元代满蒙民族的张扬与豪放。
《燕京岁时记》也载述:“市有冰绿豆水、冰红茶水、冰姜蜜水等10余种,尚有冰雪冷弹子、甘草冰雪糕。”可见清代盛夏的街市上,不但有各种冷饮,还有高档的冰球、冰糕等冰食。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