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晚霞IP,向诗意要效益

海南日报2025-08-08 08:06:46

陈奕霖

傍晚时分,海口湾畔,云洞图书馆的弧形轮廓与漫天红霞相映成趣,市民游客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动人一刻。前不久,海口市联合发布晚霞预报产品,让“追晚霞”成为可预测、可规划的旅游体验。这一创新举措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精细化运营,将更好地带动人们来海口看晚霞,推动以“晚霞经济”塑造文旅新业态。

当下,“晚霞热”已然超越景观的范畴。这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座城市可挖掘的“宝藏”、可运营的文旅IP。开发晚霞IP,其目的在于发展“晚霞经济”,而“晚霞经济”的本质则是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消费场景。换言之,就是向诗意要效益——将晚霞带来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向诗意要效益,绝非只靠“老天赏饭”。海口晚霞之所以能迅速“出圈”,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提供了低成本、高共鸣的情绪价值。在社交平台上,“海口晚霞”与“放松”“疗愈”等关键词高度关联,深刻反映了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年轻人愈发向往“慢下来”的松弛感受、治愈体验。基于这一趋势,海口推出晚霞预报、突出“追霞”情感价值,可以说是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内心向往,踩准了文旅发展的节拍。以科学赋能文旅,发展“气象+旅游”更是让市民游客生活品质与城市魅力同步升级。

“天赐美景”变成“经济红利”,并不是自然转化的结果,而是需要通过精心培育与策划,将诗意延展、让效益释放。近年来,海口围绕打造晚霞IP,已衍生出丰富的新业态、新场景。比如,“落日音乐会”以晚霞为背景,打造沉浸式艺术体验;“落日市集”汇聚精品文创,让游客带走“霞光记忆”;“霞光旅拍”逐渐走红,成为文旅行业的新增长点……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晚霞经济”的潜力不仅在于观赏本身,更在于其衍生的消费链条,从单一的视觉享受到融合音乐、美食、文创的复合体验,以晚霞为轴心的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正不断拓展文旅消费的边界。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海口“晚霞经济”的火热实属必然。一方面,海口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优良的空气为晚霞景观提供了纯净的“画布”。另一方面,海口持续优化滨水空间布局,云洞图书馆、天空之山驿站等文化地标沿海岸线次第绽放,滨海步道、观景平台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构建起观霞的绝佳“观众席”。当整条海岸线成为开放的“观霞长廊”,游客的停留时间自然延长,商业配套、消费场景也随之丰富,可推动晚霞人流红利的外溢效应的释放,带动餐饮、零售、娱乐等产业协同发展。同时,晚霞经济不仅是黄昏时分的浪漫与诗意,更衔接起了“白+黑”的经济链条,成为夜经济的“序章”,进一步激发城市消费活力。

赴一场日落,享一份美好。绝美晚霞正从自然现象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自然景观升华为文化符号,看一场晚霞也正以审美体验拓展经济现象、以视觉盛宴催生文旅热点。包括海口在内的海南各地,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服务质量、深挖文化内涵,让“晚霞经济”更加绚烂。同时,也要探索将晚霞IP延伸至文创设计等更多领域,推动“瞬间美景”转化为“长效经济”,在这片被晚霞映照的天空下,演绎更多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让漫天红霞点亮海南自贸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什么时候有晚霞?海口晚霞预报产品来了→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8月2日消息(记者 丁文文 实习生 王佳婧)连日来,海口湾、云洞图书馆、西海岸等地站满了举着手机追光的人们,社交媒体上关于“海口晚霞”的话题讨论激增。海口何时有晚霞?

海口晚霞。记者 丁文文 摄

8月2日18时,2025年(第二十六届)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开幕当天,海口市气象局、海口市旅文局联合发布海口晚霞预报产品,标志着海口上空的晚霞从此将“有迹可循”。市民游客在“海口天气”公众号中即可查看近3天的晚霞预报。

“晚霞的形成主要源于瑞利散射效应及大气中的微粒、水汽和云层对阳光的散射与折射作用。”发布会现场,海口市气象局党组成员李宏江向大家科普了晚霞的成因。

李宏江介绍,海口的晚霞与其他地区的晚霞还有所不同,因为海口午后雷阵雨较多,能提升散射强度,加上地处低纬度、全年日照时间长和空气质量优,所以海口出现晚霞的概率相对较高,观赏度也较高。

晚霞预报的发布意味着什么?对海口建设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起到怎样作用?海口市旅文局副局长张艳表示,晚霞预报不仅是科技突破,也是科学赋能文旅的体现,更是“气象+旅游”相融合的经济引擎,让市民游客生活品质与城市魅力同步升级,将极大丰富海口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质量。

张艳透露,下一步,海口旅文局将针对海口晚霞推出一系列的打卡活动。

>>点击进入海口市晚霞预报<<

作者: 陈奕霖
责任编辑: 林鸿伟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