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核酸检测能揪出病毒?看懂这几步就够了

在医院的发热门诊,一位患者满脸焦急,体温表显示 38.5℃。医生详细询问症状后,开了一张核酸检测单。患者满脸疑惑,医生耐心解释:“现在很多疾病症状相似,做核酸能快速揪出病毒这个‘幕后黑手’。它能精准识别病毒的“身份信息”,哪怕病毒再狡猾,藏得再深,也逃不过核酸检测的“火眼金睛”。

一、采样:病毒“落网”的第一步

1.采样方式知多少:咽拭子vs鼻拭子大不同

2.采样不是“随便擦”:规范操作决定结果准不准

采样可不是简单地“擦一擦”,规范操作对检测结果至关重要。以咽拭子采样为例,采样员会用无菌植绒拭子深入患者口腔,准确擦拭双侧扁桃体隐窝,且每个部位擦拭时间不少于10秒,这样才能采集到足够的病毒样本。对于鼻拭子采样,需将拭子缓慢插入鼻腔,沿下鼻道底部深入,直至遇到阻力后轻轻旋转采集。

采样员会严格做好防护措施,佩戴N95口罩、面屏等,避免在采样过程中受到病毒感染,同时也保障了样本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规范的采样操作是核酸检测准确有效的基础。

二、运输与保存:样本的“保鲜”秘诀

1.冷链运输:病毒样本的“专属快递”

采集好的病毒样本需要通过专业的“专属快递”送往实验室。为保证样本的活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运输过程有着严格的温度和时间要求。样本必须在2 - 8℃的环境下运输,同时,要在4小时内将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这就如同和时间赛跑。运输容器也有特殊设计,采用螺旋盖和密封袋双重防护,有效防止样本泄漏,确保运输过程安全可靠。

2.超时或升温?样本“变质”的后果很严重

如果样本运输超时或者温度升高,就如同食物变质一样,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严重影响。在常温环境下,核酸容易受到RNA酶的攻击,这些酶会破坏病毒的遗传物质,导致核酸降解。一旦核酸降解,检测时就难以准确识别病毒,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超时送达的样本,实验室可能会拒收,或者标注“结果仅供参考”。这意味着样本“变质”可能会让整个检测过程前功尽弃,所以严格遵守运输和保存要求至关重要。

三、实验室:病毒的“终极考场”

1.样本处理:灭活+提取,让病毒“缴械”

样本被送到实验室后,首先要进行处理,让病毒“缴械投降”。处理分为两个关键步骤:灭活和提取。灭活时,将样本置于56℃的环境中加热30分钟,这样能有效消除样本的感染风险,让病毒失去攻击力。接着是核酸提取,采用磁珠法分离病毒的RNA,选择性地结合病毒RNA,将其从样本中的其他物质中分离出来,就像从一堆杂物中精准挑出目标物品一样。经过这两个步骤,病毒的遗传物质——核酸就被成功提取出来,为后续检测做好准备。

2.PCR扩增:给病毒“放大招”——从微量到可见

提取到的病毒核酸量通常很少,难以直接检测到,这时就需要用到PCR技术“放大招”。PCR就像是一台“基因复印机”。它通过变性 - 退火 - 延伸的循环过程,不断复制病毒核酸。在变性阶段,高温让双链核酸解开;退火时,引物结合到特定的病毒基因位置,就像给病毒基因贴上定位标签;延伸阶段,Taq酶发挥作用,以引物为起点,复制出与模板互补的核酸链。每完成一轮循环,核酸量就会翻倍。经过大约30轮这样的循环,病毒核酸量能达到百万倍,从微量变得可见。通过这种方式,即使样本中最初只有极少量的病毒,也能被检测出来。

四、结果解读:Ct值里的“病毒密码”

1.阳性or阴性?Ct值是怎么定的?

2.结果“不靠谱”?这些情况要注意!

核酸检测结果并非百分百准确,存在一些可能导致结果误差的因素。采样时,如果拭子未触达有效部位,如咽拭子未擦拭到扁桃体隐窝,就无法采集到足够的病毒样本,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此外,当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时,即便样本中存在病毒,也可能因含量过少而无法被检测出来。

为了减少误差,实验室会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通常采用双孔检测,即对同一样本在两个孔中分别进行检测,确保结果的一致性。同时,通过检测内参基因可以判断检测过程是否正常,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五、“火眼金睛”如何更“亮”?

核酸检测全流程中,规范采样是基础,确保采集到足够病毒样本;及时运输是保障,防止样本“变质”;精准扩增是关键,让微量病毒“现身”。未来,随着技术不断优化,如30分钟快速检测的实现,核酸检测这双“火眼金睛”将更加敏锐,为疫情防控再添利器。

作者: 海口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海口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技师 蔡兴智
责任编辑: 符慧华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