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你了解多少?如何护理

小儿肠套叠是儿科外科领域的急症之一,发病群体集中在1岁以内的婴幼儿,其中4-10个月是发病高峰阶段,随着年龄增长,2岁以后发病率会下降,3岁以上偶见。小儿肠套叠发病快,进展迅速,并且因孩子年龄小不能具体陈述其哪里不舒服,大多数因为哭闹不止就诊。

小儿肠套叠的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饮食习惯、食物刺激、病毒侵袭、肠功能受损等,所以这类疾病没有固定的高发期,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因发病特点及家长认知不足,易快速加重。所以,家长们应该对小儿肠套叠的基础信息进行了解,掌握急救与预防知识,配合治疗。

1.临床表现: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带着与之相连的肠系膜的一部分,不正常地插入相邻的小肠管内。由此引发的肠梗阻,往往以婴幼儿添加辅食后改变原有的肠蠕动节奏为主要原因,食物性质变化、环境温度的变化以及肠炎等肠道疾病为诱因。

1.1 腹痛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表现就是腹痛。2岁以内的宝宝自己说不明白哪里难受,疼起来只会哭闹来展示自己的不舒服。多以10-20分钟的阵发性哭闹为主,突然发作,哭闹剧烈且难以安抚,而在两次发作的间隙,宝宝则恢复安静。另有部分宝宝表现为阵发性面色苍白,伴随痛苦不适的神情,这种状态持续数分钟,宝宝开始安静,放松下来,但是间隔20分钟左右会再次发作。反反复复,使宝宝筋疲力尽,无精打采。

1.2 呕吐 呕吐在婴幼儿中很常见,大约有五分之四的宝宝出现呕吐症状,发病几个小时内,宝宝会出现呕吐,吐出奶汁或其他食物。发病早期,肠系膜受到牵拉刺激,引起神经反射性呕吐,此时吐出的多为胃内未消化物,后期呕吐物转变为黄绿色的胆汁样物。

1.3血便 作为小儿肠套叠的独有特征大多数会有便血,间断发作或轻微的肠套叠,不会出现血便,在宝宝还未排便时,大便的性状可通过直肠肛门指诊尽快了解。

1.4腹部肿块 疾病早期,呕吐导致肠管内气体积聚,腹部处于平坦状态。随着病程进展,腹胀出现。在腹部触诊时,沿结肠走行方向检查,多在右上腹摸到肠套叠形成的肿块,而右下腹则常伴有空虚感。

2.治疗

帮助家长做好心理辅导以及安抚家长情绪,通俗易懂的向家长解释肠套叠的病因、病情经历以及后续治疗。让家长不要慌张,减少其恐惧感的同时也要避免存在侥幸心理,用专业、专注的工作状态获得家长的信任,在充分沟通之后,及早进行治疗。

2.1空气灌肠

空气灌肠不仅是诊断方法,更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此项操作经小儿外科医师和放射科医师共同操作。操作完成后,禁食、输液治疗,医师及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腹部、排便情况及身体温度变化,以防出现肠套叠复发。肠套叠好转的首要表现便是腹部柔软。

2.2空气灌肠后的护理措施

(1)记录体温、呼吸、脉搏。肠管粘连引起发热是肠套叠正常现象,采取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退热剂。

(2)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婴儿有没有脱水的现象,以及有没有电解质的失调。对婴儿出现腹胀、腹痛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进行记录。观察呕吐的次数,性状等。为了避免呕吐物进入气管,在婴儿呕吐后,应及时帮助孩子将头部转向一边,同时将口中和气管中的呕吐物清除干净。另外,还要注意大便的变化,如有需要,可以送医院检查。

(3)补液护理。需及时建立静脉留置通路,确保药液及液体输注通畅,精准调控各类药物的输注速度,严格记录24小时输入量,以此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

(4)饮食护理:空气灌肠结束30分钟后,指导宝宝家长将1g炭粉用50ml温水搅拌均匀,协助宝宝服下,并详细说明服用炭粉的意义——通过观察其排出情况判断肠功能恢复状态。在此期间,需嘱咐家长确保宝宝严格禁食,同时适当禁水,直至炭粉(即黑便)从直肠排出,提示肠功能恢复后,再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食。需特别强调,过早进食可能导致症状复发。

(5)心理护理:注重对宝宝的心理安抚,通过适宜方式避免其哭闹及剧烈活动,防止腹压增加而诱发肠套叠再次发生。

(6)健康宣教:向家长详细指导合理喂养要点,强调注意饮食卫生,需规律进食,选择易消化、刺激性小、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婴幼儿在此期间应暂缓添加辅食,避免饭后剧烈运动,尤其在恢复阶段,饮食调理尤为关键:严格把控食物的种类,优先选择清淡易消化的种类,从流质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

2.3手术治疗

对于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病程较晚合并其他肠道疾病、多次复发或存在习惯性肠套叠的宝宝,均需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干预可显著降低肠套叠的复发风险。

3.预防

小儿肠套叠的发病原因中,除部分与肠道生理相关的遗传因素外,多数可通过科学护理措施预防或减轻症状。家长需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积极预防腹泻。家长应密切观察宝宝状态,避免腹部受凉引发腹泻;同时尽量避免宝宝食用寒凉食物,防止刺激肠道导致蠕动异常。对于曾发生肠套叠的宝宝,需在医生指导下做好居家护理,降低复发风险。

3.2制定合理饮食方案。日常饮食需定量适度,避免加重胃肠负担;添加辅食时,应结合宝宝肠道吸收能力制定食谱,减少胃肠痉挛发生。

3.3避免擅自用药。部分家长因关注孩子肠道寄生虫问题而自行用药,若用药不当可能干扰肠道蠕动功能。因此,需经检查明确情况后,严格遵照医嘱用药。

3.4及时就医干预。小儿肠套叠存在多种诱发因素,家长需提高警惕,若发现诱因或症状再次出现,应立即就诊。

总之,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疾病,家长需对其形成正确认知。一旦发现宝宝出现类似症状,务必及时就医,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 三亚中心医院(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二区 主管护师 陈颖
责任编辑: 符慧华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