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早期识别与治疗管理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增病例约10万。

由于淋巴系统遍布全身,淋巴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早期症状易与感冒、炎症等普通疾病混淆,导致延误诊断。

了解淋巴瘤的早期信号、诊断方法和治疗管理,对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一、淋巴瘤的早期症状: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

淋巴瘤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但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尤其是持续不缓解时:

(一)最典型的信号: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是淋巴瘤最常见的早期表现。这些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质地较硬、可推动,初期可能如黄豆或花生米大小,逐渐增大至核桃甚至鸡蛋大小。与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不同,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通常不伴疼痛,且抗感染治疗后不会缩小。

若发现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超过2周未消退,需及时就医检查。

(二)全身症状:“B 症状”需警惕

部分患者会出现被称为“B 症状”的全身表现,包括:

不明原因的发热(体温超过38℃,且无感染证据),可能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低热;

夜间盗汗(入睡后出汗明显,甚至浸湿衣物);

短期内体重骤降(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

这些症状提示淋巴瘤可能处于进展期,需尽快明确诊断。

(三)其他器官受累的表现

淋巴系统遍布全身,淋巴瘤也可能侵犯其他器官并出现相应症状:

胃肠道受累时出现腹痛、腹胀、便血或肠梗阻;

肺部或纵隔受累时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

骨髓受累时可能伴随贫血、乏力、易出血(如牙龈出血);

皮肤受累时出现皮疹、斑块或皮下结节。

二、淋巴瘤的诊断方法:精准识别病变

淋巴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其中病理诊断是“金标准”。

(一)初步检查:发现异常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检查浅表淋巴结(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的大小、质地、活动度;

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等)可反映全身状况,乳酸脱氢酶升高常提示肿瘤负荷较大;

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磁共振(MRI)可明确淋巴结肿大的范围和内部结构,PET-CT能全身评估病变分布,判断肿瘤活性。

(二)确诊关键:病理检查

淋巴结活检: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肿大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分析,明确淋巴瘤的类型(霍奇金淋巴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及亚型,这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骨髓穿刺:若怀疑骨髓受累,需抽取骨髓液检查,判断是否存在骨髓侵犯。

三、淋巴瘤的常见治疗方案:个体化精准治疗

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病理类型、分期、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一)化疗:基础治疗手段

化疗是淋巴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

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治愈率较高,常用 ABVD 方案(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疗程通常为6-8个周期,早期患者治愈率可达 80% 以上;

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复杂,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常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部分患者需联合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等惰性淋巴瘤若病情稳定,可先观察,进展时再启动化疗或免疫治疗。

(二)放疗:局部控制病灶

放疗利用放射线杀灭局部肿瘤细胞,常用于:

早期淋巴瘤(如Ⅰ-Ⅱ期霍奇金淋巴瘤),与化疗联合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化疗后残留病灶的巩固治疗;

缓解局部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的呼吸困难)。

(三)免疫治疗: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

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抗CD20抗体)是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重要药物,与化疗联合可显著提高疗效,尤其适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

CAR-T细胞治疗: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能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适用于复发或难治的B细胞淋巴瘤,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复发难治患者

对于化疗后复发、高危或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移植:采集患者自身干细胞,经化疗预处理后回输,适用于部分复发的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异基因移植:采用健康供者的干细胞,适用于高危或对自体移植无效的患者,但移植相关风险较高。

四、淋巴瘤的日常管理: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

(一)治疗期间的管理

饮食调理:化疗期间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高蛋白(鱼、蛋、豆制品)、高维生素(新鲜蔬果)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若出现食欲差、恶心,可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预防感染:化疗会降低免疫力,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需及时就医;

心理调节: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参加病友互助小组等方式缓解,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二)康复期的随访与监测

淋巴瘤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监测是否复发:

治疗结束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

2-5年内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终身随访。

随访期间若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需立即就诊。

(三)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复发风险

戒烟限酒,避免接触化学毒物(如染发剂、有机溶剂);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7-8小时),避免过度劳累;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免疫力,但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淋巴瘤虽然是恶性肿瘤,但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已成为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患者。

淋巴瘤的治疗需要医患密切配合,早发现、早治疗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