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早期识别与治疗管理
海南省肿瘤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 田浴阳2025-08-06 19:08:13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增病例约10万。
由于淋巴系统遍布全身,淋巴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早期症状易与感冒、炎症等普通疾病混淆,导致延误诊断。
了解淋巴瘤的早期信号、诊断方法和治疗管理,对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一、淋巴瘤的早期症状: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
淋巴瘤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但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尤其是持续不缓解时:
(一)最典型的信号: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是淋巴瘤最常见的早期表现。这些肿大的淋巴结通常质地较硬、可推动,初期可能如黄豆或花生米大小,逐渐增大至核桃甚至鸡蛋大小。与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不同,淋巴瘤的淋巴结肿大通常不伴疼痛,且抗感染治疗后不会缩小。
若发现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超过2周未消退,需及时就医检查。
(二)全身症状:“B 症状”需警惕
部分患者会出现被称为“B 症状”的全身表现,包括:
不明原因的发热(体温超过38℃,且无感染证据),可能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低热;
夜间盗汗(入睡后出汗明显,甚至浸湿衣物);
短期内体重骤降(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
这些症状提示淋巴瘤可能处于进展期,需尽快明确诊断。
(三)其他器官受累的表现
淋巴系统遍布全身,淋巴瘤也可能侵犯其他器官并出现相应症状:
胃肠道受累时出现腹痛、腹胀、便血或肠梗阻;
肺部或纵隔受累时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
骨髓受累时可能伴随贫血、乏力、易出血(如牙龈出血);
皮肤受累时出现皮疹、斑块或皮下结节。
二、淋巴瘤的诊断方法:精准识别病变
淋巴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其中病理诊断是“金标准”。
(一)初步检查:发现异常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检查浅表淋巴结(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的大小、质地、活动度;
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等)可反映全身状况,乳酸脱氢酶升高常提示肿瘤负荷较大;
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磁共振(MRI)可明确淋巴结肿大的范围和内部结构,PET-CT能全身评估病变分布,判断肿瘤活性。
(二)确诊关键:病理检查
淋巴结活检: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肿大淋巴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分析,明确淋巴瘤的类型(霍奇金淋巴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及亚型,这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
骨髓穿刺:若怀疑骨髓受累,需抽取骨髓液检查,判断是否存在骨髓侵犯。
三、淋巴瘤的常见治疗方案:个体化精准治疗
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病理类型、分期、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一)化疗:基础治疗手段
化疗是淋巴瘤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
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治愈率较高,常用 ABVD 方案(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疗程通常为6-8个周期,早期患者治愈率可达 80% 以上;
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复杂,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常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部分患者需联合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等惰性淋巴瘤若病情稳定,可先观察,进展时再启动化疗或免疫治疗。
(二)放疗:局部控制病灶
放疗利用放射线杀灭局部肿瘤细胞,常用于:
早期淋巴瘤(如Ⅰ-Ⅱ期霍奇金淋巴瘤),与化疗联合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化疗后残留病灶的巩固治疗;
缓解局部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的呼吸困难)。
(三)免疫治疗: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
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抗CD20抗体)是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重要药物,与化疗联合可显著提高疗效,尤其适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等;
CAR-T细胞治疗: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能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适用于复发或难治的B细胞淋巴瘤,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
(四)造血干细胞移植:挽救复发难治患者
对于化疗后复发、高危或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移植:采集患者自身干细胞,经化疗预处理后回输,适用于部分复发的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异基因移植:采用健康供者的干细胞,适用于高危或对自体移植无效的患者,但移植相关风险较高。
四、淋巴瘤的日常管理: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
(一)治疗期间的管理
饮食调理:化疗期间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高蛋白(鱼、蛋、豆制品)、高维生素(新鲜蔬果)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若出现食欲差、恶心,可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预防感染:化疗会降低免疫力,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需及时就医;
心理调节: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参加病友互助小组等方式缓解,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二)康复期的随访与监测
淋巴瘤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监测是否复发:
治疗结束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
2-5年内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终身随访。
随访期间若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需立即就诊。
(三)健康生活方式:降低复发风险
戒烟限酒,避免接触化学毒物(如染发剂、有机溶剂);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天7-8小时),避免过度劳累;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免疫力,但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淋巴瘤虽然是恶性肿瘤,但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已成为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患者。
淋巴瘤的治疗需要医患密切配合,早发现、早治疗是战胜疾病的关键。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