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主要致病风险与预防策略

肝癌素有“癌王”之称,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

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因此,了解肝癌的致病因素并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对于减少肝癌的发病率和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一、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肝癌的致病因素很多,研究表明,下述问题是导致肝癌的主要风险。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全球约 70%-80% 的肝癌由此引起。长期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会导致肝细胞持续性炎症和损伤,反复的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最终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

乙肝感染者中,约 15%-25% 会在中年后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风险。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高发的重要原因,若不采取干预措施,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感染率可达 90%。

相关研究表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有 20% 会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中大约 1-4% 可能会发展为肝癌。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输血等,其隐匿性更强,多数患者感染后多年无明显症状,直至出现肝硬化或肝癌才被发现。

(二)肝硬化

肝硬化是肝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约 70%-90% 的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无论是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还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引起的肝硬化,均显著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表现为正常肝组织被纤维组织替代,形成结节,导致肝功能逐渐下降。

在肝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肝细胞的再生能力下降,异常细胞增殖的概率增加,就像一块“盐碱地”更容易滋生杂草。据统计,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发生率约为 2%-3%,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则高达 5%-7%。不同原因导致的肝硬化癌变风险存在差异,其中乙肝相关肝硬化癌变风险最高,其次是丙肝相关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三)酒精滥用

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酒精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中代谢为乙醛,乙醛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反应(酒精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癌。

研究显示,每日摄入超过 40 克酒精会显著增加肝癌的风险。饮酒量与肝癌风险呈剂量效应关系,每日饮酒 80 克以上的人群,肝癌发生率是不饮酒者的 5 倍以上。

(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随着全球肥胖率的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也在增加,目前我国成人患病率已达 29.2%,成为肝癌的新兴危险因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更易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

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为 15%-25%,一旦发展为肝硬化,每年肝癌发生率约为 2.6%。与病毒性肝炎相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癌的发病年龄更晚,多在 60 岁以上,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五)其他因素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产生的一种强致癌物,主要存在于霉变的粮食(玉米、花生、大米)、坚果等食品中。黄曲霉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中代谢为具有致癌活性的物质,导致肝细胞基因突变,长期摄入会显著增加肝癌的风险。在温暖潮湿的地区,粮食易霉变,当地人群肝癌发病率明显升高,黄曲霉毒素与乙肝病毒感染协同作用时,肝癌风险可增加 30 倍以上。

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砷、氯乙烯等,可能增加肝癌发病风险。长期饮用含砷量高的水(如某些地区的地下水),会导致肝损伤和癌变;氯乙烯常用于塑料生产,长期接触的工人肝癌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数倍。

同时,某些遗传性疾病,如血色素沉着症(体内铁蓄积过多)、alpha-1 抗胰蛋白酶缺乏等,也会增加肝癌的风险。血色素沉着症患者因铁在肝脏大量沉积,会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进而增加癌变风险,其肝癌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20 倍以上。

二、肝癌防控策略

很多人谈肝癌色变。其实,在现代医学条件下,肝癌是可防可控的。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能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一)接种疫苗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的有效措施,也是预防乙肝相关肝癌的根本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随后按照0、1、6月龄的程序完成全程接种,全程接种后保护率可达 95% 以上。

(二)定期体检

对于肝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查是早期发现肝癌的关键。高危人群包括: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长期大量饮酒者等。建议这些人群每 6 个月进行一次肝脏超声检查和甲胎蛋白(AFP)检测。

(三)控制饮酒

减少酒精摄入是预防酒精性肝病和肝癌的重要措施。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0 克,女性不超过 10 克(10 克酒精约相当于啤酒 250 毫升、葡萄酒 100 毫升或白酒 25 毫升)。对于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硬化患者,应严格戒酒,以免加速肝损伤。

(四)健康饮食与运动

保持健康的体重,预防和控制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有助于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减少肝癌风险。

定期运动也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健康,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 30 分钟以上。同时,结合每周 2-3 次的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增强肌肉力量,提高代谢率。

(五)注意食品安全

避免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储存粮食、坚果等食品时应保持干燥、通风,防止霉变。购买粮食、坚果时选择正规渠道,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储存条件,避免购买散装、无标识的产品。一旦发现食品发霉,应立即丢弃,不要清洗或去除霉变部分后食用,因为黄曲霉毒素可能已扩散至整个食品。

此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生或半生的海鲜(如淡水鱼虾),避免感染肝吸虫,肝吸虫感染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

(六)避免环境毒素暴露

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肝毒性化学物质,如砷、氯乙烯等。饮用自来水或经过检测的安全水源,避免长期饮用未经处理的地下水;从事化工、塑料生产等行业的工人,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防护用品,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和皮肤接触。

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测,确保有害物质浓度符合安全标准,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肝损伤。

(七)治疗潜在疾病

对于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损伤。目前,乙肝可通过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长期治疗,丙肝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有效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

对于遗传性疾病导致的肝病,应积极治疗和管理,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例如,血色素沉着症患者应定期进行放血治疗,降低体内铁含量;alpha-1 抗胰蛋白酶缺乏患者可通过替代治疗减少肝损伤。

肝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主要致病因素并采取科学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病率,更好地预防肝癌,保护肝脏健康。通过疫苗接种、定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等手段,我们能够逐步攻克肝癌这一健康难题。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