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早期症状与预防措施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的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超过 100 万。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若能早期发现症状并采取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和严重程度。

了解冠心病的早期症状和预防方法,对保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一、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道路拥堵”

冠状动脉如为心脏供血的“高速公路”。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内壁光滑、管腔通畅,能高效地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心肌细胞。

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是胆固醇)会逐渐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斑块,就像管道内结了水垢,使血管腔变窄,血流受阻。

根据血管狭窄的程度和心肌缺血的范围,冠心病可分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五种类型。其中,心绞痛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而心肌梗死则是最严重的类型,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往往始于青少年时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重。这意味着,冠心病的预防需要从年轻时就开始重视。

二、时刻警惕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冠心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了解这些早期信号,能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一)典型的早期症状:心绞痛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具特征性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胸骨后或左胸部的压榨性疼痛、闷胀感或紧缩感,就像有一块石头压在胸口。这种疼痛通常在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或饱餐后出现,休息 3-5 分钟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 15 分钟。 心绞痛的疼痛可能不仅仅局限在胸部,还会向其他部位放射,常见的放射部位包括左肩、左臂内侧,甚至可达无名指和小指,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下颌部、颈部、背部或上腹部的疼痛。这种放射痛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部位的疾病,如肩周炎、胃病等,需要仔细辨别。

(二)不典型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的信号

除了典型的心绞痛,冠心病还可能表现出一些不典型的早期症状,这些症状因缺乏特异性,更容易被忽视。

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是常见的不典型症状。患者在进行快走、爬楼梯等体力活动时,会感觉呼吸急促、胸口发闷,休息后可缓解。这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功能暂时下降,无法满足身体的氧气需求所致。

部分患者会出现“劳力性牙痛”,即咀嚼或运动时出现下颌部或牙齿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这种牙痛与牙科疾病引起的疼痛不同,它没有明确的牙齿病变,且与活动密切相关,是心肌缺血放射到下颌部的表现。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出汗、心慌等非特异性症状,尤其是在活动后更为明显。这些症状虽然不典型,但如果频繁出现,且与活动相关,就需要警惕冠心病的可能。

三、如何构筑心脏的“防护墙”?

冠心病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冠心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防止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防止病情进展和复发。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都需要从生活方式调整和危险因素控制两方面入手。

(一)生活方式调整:预防冠心病的基础

合理饮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建议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减少动物脂肪、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鱼类等富含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

具体来说,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5 克以下,避免食用咸菜、腌制品、酱菜等高盐食物;每周吃 2-3 次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它们富含 Omega-3 脂肪酸,能降低甘油三酯,改善血管功能;每天摄入 300-500 克蔬菜和 200-350 克水果,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用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玉米)替代部分精制谷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规律运动对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 30 分钟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运动过程中若出现胸痛、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戒烟限酒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举措。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极大,必须严格戒烟,同时避免接触二手烟。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控制体重对预防冠心病也非常重要。减轻体重可改善血压、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预防冠心病。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冠心病。

(二)危险因素控制:针对性预防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冠心病的关键。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

控制高血脂对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高血脂患者应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尤其是 LDL-C 水平。对于 LDL-C 水平升高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将 LDL-C 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此外,通过低脂饮食、规律运动等生活方式调整,辅助降低血脂。

控制糖尿病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环节。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还应定期进行眼底、肾脏、足部等并发症的筛查。

(三)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潜在风险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是早期发现冠心病及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建议 20-40 岁的人群每 2-3 年进行一次体检,40 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四)特殊人群的预防策略

不同人群的冠心病预防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

1、老年人的预防措施。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发生冠心病,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老年人预防冠心病应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过饱;运动应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就医。

2、女性的预防措施。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冠心病的发病风险相对较低,但绝经后风险会显著增加。女性预防冠心病应注意以下几点: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激素替代治疗,但需权衡利弊;关注不典型症状,如背部疼痛、恶心等,及时进行心脏检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

3、有家族遗传史人群的预防措施。有冠心病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较高,应更早开始预防。

应从年轻时就开始重视冠心病的预防。对于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采取更积极的预防措施,针对性地控制危险因素;对于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二级预防,防止病情进展和复发。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