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贫血的饮食与药物管理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 80% 的尿毒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它不仅会导致乏力、头晕、心慌等不适,还会加速心脏和肾脏功能恶化,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与普通贫血不同,肾性贫血的根源在于肾脏功能受损,单纯靠补铁往往难以纠正,需要饮食调理与药物治疗双管齐下。

一、认识肾性贫血:不是“血少了”这么简单

肾性贫血是指由于肾脏功能减退,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或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其核心机制与健康人缺铁性贫血有本质区别: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健康人肾脏能分泌 EPO,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受损后,EPO 分泌显著减少,红细胞生成“动力不足”,这是肾性贫血最主要的原因。

造血原料缺乏:肾脏排磷能力下降会导致血磷升高,抑制肠道对铁的吸收;同时,食欲差、透析失血等因素会导致铁、叶酸、维生素 B12 等造血原料不足,进一步加重贫血。

红细胞寿命缩短:尿毒症患者体内蓄积的毒素会损伤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寿命从正常的 120 天缩短至 60-90 天,加速贫血进程。

肾性贫血的特点是“隐性进展”:早期仅表现为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容易被误认为是“肾病的正常反应”;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气短、记忆力减退,甚至诱发心力衰竭(贫血导致心脏过度工作)。

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从肾功能不全早期就需监测贫血指标,而非等到症状明显才干预。

二、饮食调理:为造血提供“原料”

饮食管理是肾性贫血治疗的基础,核心是补充铁、叶酸、维生素 B12 等造血原料,但需兼顾肾脏功能,避免加重代谢负担。

(一)补铁:优先选择“易吸收、低磷钾”的食物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核心原料,肾性贫血患者常存在铁缺乏,饮食需注意:

优先选择动物性铁(血红素铁):吸收率高达 15%-35%,且不受饮食影响,如瘦肉(猪牛羊精瘦肉,每日 50-70 克)、动物血(鸭血、猪血,每周 1-2 次,每次 50 克)、蛋黄(每天 1 个)。

适量选择植物性铁(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仅 2%-20%,需配合维生素 C(如番茄、橙子)促进吸收,如菠菜(焯水后食用,减少草酸)、黑木耳(每日不超过 10 克,避免高钾)。

避免“伤肾”的补铁误区:

不建议喝“补铁口服液”(多数含高糖或添加剂,加重肾脏负担);

动物肝脏含铁丰富,但同时含大量磷和胆固醇,尿毒症患者需严格限制(每月不超过 1 次,每次 20 克);

补铁需适量,过量会导致铁蓄积中毒,每周查血铁蛋白(目标维持在 200-500ng/ml)。

(二)补充叶酸和维生素 B12:造血的“催化剂”

叶酸和维生素 B12 参与红细胞成熟,缺乏会导致 “巨幼细胞性贫血”,饮食补充需注意:

叶酸来源:深绿色蔬菜(菠菜、生菜,每日 100 克)、豆类(每周 2 次,每次 30 克,避免过量高钾)、柑橘类水果(橙子、猕猴桃,每次 50 克,控制钾摄入)。烹饪时大火快炒,减少叶酸破坏。

维生素 B12 来源: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鱼类(每周 2 次,每次 100 克)、牛奶(每日 200ml)、鸡蛋,素食者需额外通过药物补充。

(三)兼顾肾脏功能:避免“补了血、伤了肾”

肾性贫血患者的饮食需在“补铁”和“护肾”间平衡:

限盐(每日<3 克)、限磷(避免动物内脏、坚果)、限钾(高钾水果如香蕉、橙子需控制);

蛋白质摄入“适量优质”:未透析患者每日 0.6-0.8 克 / 公斤体重,透析患者 1.0-1.2 克 / 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瘦肉,减少植物蛋白;

保证热量(每日 30-35 千卡 / 公斤体重),避免因营养不良加重贫血。

三、药物治疗:纠正贫血的“主力”

饮食调理仅能作为辅助,肾性贫血的根本治疗依赖药物,主要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物、铁剂、新型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等。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物(ESA):替代“缺失的动力”

ESA 是治疗肾性贫血的核心药物,通过模拟天然 EPO 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常用药物包括重组人促红素(rHuEPO)、 darbepoetin alfa(长效制剂)。

用法: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初始剂量根据贫血程度调整,透析患者通常每周 2-3 次,非透析患者每周 1 次;

目标:血红蛋白(Hb)维持在 100-120g/L(不超过 130g/L,过高增加血栓风险);

注意:需同时补充铁剂(否则 ESA 疗效差),定期监测血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升高)。

(二)铁剂:弥补“原料缺口”

多数患者单纯饮食补铁不足,需口服或静脉补充铁剂:

口服铁剂:如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优点是方便,缺点是可能引起便秘、胃部不适,需饭后服用,与钙剂、茶间隔 2 小时(影响吸收);

静脉铁剂:如蔗糖铁、右旋糖酐铁,适用于口服不耐受或铁缺乏严重者(血铁蛋白<100ng/ml),透析患者可在透析时输注,起效更快;

监测:每月查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避免铁过载。

(三)新型药物 HIF-PHI:多靶点纠正贫血

HIF-PHI(如罗沙司他)是近年获批的新药,通过稳定缺氧诱导因子,同时促进内源性 EPO 生成和肠道铁吸收,适用于对 ESA 反应不佳或不能使用 ESA 的患者。

优势:口服给药,无需注射;对透析和非透析患者均有效;不升高血压;

注意:可能引起高钾血症,需定期监测血钾,中重度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四)其他辅助药物

叶酸和维生素 B12 制剂:当饮食补充不足时,可口服叶酸片(每日 5mg)、维生素 B12 片(每日 100μg);

纠正炎症:慢性肾脏病常伴随微炎症状态(如 C 反应蛋白升高),会抑制铁吸收和 EPO 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炎治疗(如他汀类药物)。

四、治疗监测与常见误区

(一)定期监测:及时调整方案

血常规:每月 1 次,关注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

铁代谢指标:每 1-3 个月查血清铁蛋白(目标 200-500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目标 20%-50%);

肾功能和电解质:每 3 个月 1 次,避免药物副作用(如高钾、高血压)。

(二)避开这些“认知误区”

误区 1:贫血不严重就不用药

即使 Hb 在 90-100g/L,长期贫血也会损伤心脏(如心肌肥厚),需尽早治疗。

误区 2:只补铁,不用 EPO

肾性贫血的核心是 EPO 缺乏,单纯补铁无法纠正,需两者配合。

误区 3:血红蛋白越高越好

Hb 超过 130g/L 会增加血栓、高血压风险,反而有害,需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

误区 4:透析后就不用管贫血了

透析会导致慢性失血(每次透析丢失 5-10ml 血液),贫血管理需贯穿全程,甚至透析后更需强化。

肾性贫血的管理需要“饮食+药物”双重管理。慢性肾脏病患者需从肾功能不全早期就要关注贫血指标,避免等到症状严重才干预。通过定期监测、科学用药和合理饮食,绝大多数患者能将血红蛋白维持在目标范围,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延缓肾脏和心脏功能恶化。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