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贫血的饮食与药物管理
海南成美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曾东兰2025-08-06 19:08:06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 80% 的尿毒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它不仅会导致乏力、头晕、心慌等不适,还会加速心脏和肾脏功能恶化,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与普通贫血不同,肾性贫血的根源在于肾脏功能受损,单纯靠补铁往往难以纠正,需要饮食调理与药物治疗双管齐下。
一、认识肾性贫血:不是“血少了”这么简单
肾性贫血是指由于肾脏功能减退,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或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其核心机制与健康人缺铁性贫血有本质区别: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健康人肾脏能分泌 EPO,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受损后,EPO 分泌显著减少,红细胞生成“动力不足”,这是肾性贫血最主要的原因。
造血原料缺乏:肾脏排磷能力下降会导致血磷升高,抑制肠道对铁的吸收;同时,食欲差、透析失血等因素会导致铁、叶酸、维生素 B12 等造血原料不足,进一步加重贫血。
红细胞寿命缩短:尿毒症患者体内蓄积的毒素会损伤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寿命从正常的 120 天缩短至 60-90 天,加速贫血进程。
肾性贫血的特点是“隐性进展”:早期仅表现为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容易被误认为是“肾病的正常反应”;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气短、记忆力减退,甚至诱发心力衰竭(贫血导致心脏过度工作)。
因此,慢性肾脏病患者从肾功能不全早期就需监测贫血指标,而非等到症状明显才干预。
二、饮食调理:为造血提供“原料”
饮食管理是肾性贫血治疗的基础,核心是补充铁、叶酸、维生素 B12 等造血原料,但需兼顾肾脏功能,避免加重代谢负担。
(一)补铁:优先选择“易吸收、低磷钾”的食物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核心原料,肾性贫血患者常存在铁缺乏,饮食需注意:
优先选择动物性铁(血红素铁):吸收率高达 15%-35%,且不受饮食影响,如瘦肉(猪牛羊精瘦肉,每日 50-70 克)、动物血(鸭血、猪血,每周 1-2 次,每次 50 克)、蛋黄(每天 1 个)。
适量选择植物性铁(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仅 2%-20%,需配合维生素 C(如番茄、橙子)促进吸收,如菠菜(焯水后食用,减少草酸)、黑木耳(每日不超过 10 克,避免高钾)。
避免“伤肾”的补铁误区:
不建议喝“补铁口服液”(多数含高糖或添加剂,加重肾脏负担);
动物肝脏含铁丰富,但同时含大量磷和胆固醇,尿毒症患者需严格限制(每月不超过 1 次,每次 20 克);
补铁需适量,过量会导致铁蓄积中毒,每周查血铁蛋白(目标维持在 200-500ng/ml)。
(二)补充叶酸和维生素 B12:造血的“催化剂”
叶酸和维生素 B12 参与红细胞成熟,缺乏会导致 “巨幼细胞性贫血”,饮食补充需注意:
叶酸来源:深绿色蔬菜(菠菜、生菜,每日 100 克)、豆类(每周 2 次,每次 30 克,避免过量高钾)、柑橘类水果(橙子、猕猴桃,每次 50 克,控制钾摄入)。烹饪时大火快炒,减少叶酸破坏。
维生素 B12 来源: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鱼类(每周 2 次,每次 100 克)、牛奶(每日 200ml)、鸡蛋,素食者需额外通过药物补充。
(三)兼顾肾脏功能:避免“补了血、伤了肾”
肾性贫血患者的饮食需在“补铁”和“护肾”间平衡:
限盐(每日<3 克)、限磷(避免动物内脏、坚果)、限钾(高钾水果如香蕉、橙子需控制);
蛋白质摄入“适量优质”:未透析患者每日 0.6-0.8 克 / 公斤体重,透析患者 1.0-1.2 克 / 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鸡蛋、牛奶、瘦肉,减少植物蛋白;
保证热量(每日 30-35 千卡 / 公斤体重),避免因营养不良加重贫血。
三、药物治疗:纠正贫血的“主力”
饮食调理仅能作为辅助,肾性贫血的根本治疗依赖药物,主要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物、铁剂、新型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等。
(一)促红细胞生成素类似物(ESA):替代“缺失的动力”
ESA 是治疗肾性贫血的核心药物,通过模拟天然 EPO 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常用药物包括重组人促红素(rHuEPO)、 darbepoetin alfa(长效制剂)。
用法: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初始剂量根据贫血程度调整,透析患者通常每周 2-3 次,非透析患者每周 1 次;
目标:血红蛋白(Hb)维持在 100-120g/L(不超过 130g/L,过高增加血栓风险);
注意:需同时补充铁剂(否则 ESA 疗效差),定期监测血压(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压升高)。
(二)铁剂:弥补“原料缺口”
多数患者单纯饮食补铁不足,需口服或静脉补充铁剂:
口服铁剂:如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优点是方便,缺点是可能引起便秘、胃部不适,需饭后服用,与钙剂、茶间隔 2 小时(影响吸收);
静脉铁剂:如蔗糖铁、右旋糖酐铁,适用于口服不耐受或铁缺乏严重者(血铁蛋白<100ng/ml),透析患者可在透析时输注,起效更快;
监测:每月查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避免铁过载。
(三)新型药物 HIF-PHI:多靶点纠正贫血
HIF-PHI(如罗沙司他)是近年获批的新药,通过稳定缺氧诱导因子,同时促进内源性 EPO 生成和肠道铁吸收,适用于对 ESA 反应不佳或不能使用 ESA 的患者。
优势:口服给药,无需注射;对透析和非透析患者均有效;不升高血压;
注意:可能引起高钾血症,需定期监测血钾,中重度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四)其他辅助药物
叶酸和维生素 B12 制剂:当饮食补充不足时,可口服叶酸片(每日 5mg)、维生素 B12 片(每日 100μg);
纠正炎症:慢性肾脏病常伴随微炎症状态(如 C 反应蛋白升高),会抑制铁吸收和 EPO 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炎治疗(如他汀类药物)。
四、治疗监测与常见误区
(一)定期监测:及时调整方案
血常规:每月 1 次,关注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
铁代谢指标:每 1-3 个月查血清铁蛋白(目标 200-500ng/ml)、转铁蛋白饱和度(目标 20%-50%);
肾功能和电解质:每 3 个月 1 次,避免药物副作用(如高钾、高血压)。
(二)避开这些“认知误区”
误区 1:贫血不严重就不用药
即使 Hb 在 90-100g/L,长期贫血也会损伤心脏(如心肌肥厚),需尽早治疗。
误区 2:只补铁,不用 EPO
肾性贫血的核心是 EPO 缺乏,单纯补铁无法纠正,需两者配合。
误区 3:血红蛋白越高越好
Hb 超过 130g/L 会增加血栓、高血压风险,反而有害,需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
误区 4:透析后就不用管贫血了
透析会导致慢性失血(每次透析丢失 5-10ml 血液),贫血管理需贯穿全程,甚至透析后更需强化。
肾性贫血的管理需要“饮食+药物”双重管理。慢性肾脏病患者需从肾功能不全早期就要关注贫血指标,避免等到症状严重才干预。通过定期监测、科学用药和合理饮食,绝大多数患者能将血红蛋白维持在目标范围,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延缓肾脏和心脏功能恶化。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