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别慌!掌握正确急救,揪出隐藏的“警报”

深夜,温热的液体毫无征兆地从鼻腔涌出,染红枕巾;会议上正发言,突然血流如注,尴尬又惊慌;孩子玩耍时撞了一下鼻子,鲜血瞬间染红小手...约60%的成年人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鼻出血,儿童发生率更高。虽然大多数鼻出血是良性的“小麻烦”,但背后可能隐藏着需要警惕的信号。慌乱中仰头、塞纸巾?这些常见错误操作可能适得其反!掌握科学止血方法,识别危险信号,才能真正化险为夷。

一、 认识鼻腔“血管网”:为什么会流鼻血?

鼻腔虽小,却是人体血流极其丰富的区域之一,尤其是鼻中隔前下部(医学上称为Little区或Kiesselbach区)。这片仅指甲盖大小的区域,汇聚了多条动脉分支(筛前动脉、筛后动脉、蝶腭动脉、腭大动脉)和静脉丛,形成一张密集的血管网。它位置表浅,仅由一层薄薄的黏膜覆盖,前方直接暴露于干燥空气和手指的“威胁”之下。因此,超过90%的鼻出血都源于此——前部出血。

另一重要出血部位是鼻腔后部,靠近下鼻甲后端(Woodruff静脉丛区域)。此处血管较粗大,位置深,出血往往更汹涌,不易自行停止,血液容易倒流入口咽部。多见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

鼻出血的“导火索”盘点:

局部“物理攻击”与“环境干燥”:

机械损伤: 最常见诱因! 挖鼻孔(尤其指甲尖锐)、用力擤鼻涕(尤其在感冒、鼻炎时)、剧烈喷嚏、面部/鼻部外伤(跌倒、碰撞、拳击、手术)。

干燥环境: 秋冬干燥季节、空调/暖气房、高原地区、长时间乘坐飞机。干燥空气使鼻黏膜水分蒸发,变薄、结痂、脆性增加,血管易破裂。

化学刺激: 吸入刺激性气体、粉尘、有害烟雾(包括吸烟)、滥用鼻喷剂(特别是血管收缩剂如羟甲唑啉,长期使用会损伤黏膜)。

炎症与结构问题:

急慢性鼻炎/鼻窦炎: 炎症使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血管通透性增加。

过敏性鼻炎: 鼻痒导致频繁揉鼻、打喷嚏,炎症本身也损伤黏膜。

鼻中隔偏曲: 凸起侧黏膜长期受气流冲击,变薄干燥易出血;凹陷侧易积痂,抠挖引发出血。

鼻腔/鼻窦肿瘤(良性或恶性): 虽不常见,但需警惕。肿瘤新生血管丰富或表面溃烂可导致反复或顽固性出血。青少年需注意鼻咽纤维血管瘤(男性多见),中老年人需警惕鼻咽癌、鼻腔鼻窦癌。

全身性疾病“警报”: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导致中老年人严重鼻出血的首要全身因素。高压冲击使血管硬化处易破裂,且出血不易止住。动脉粥样硬化同样使血管脆性增加。

凝血功能障碍:

遗传性疾病: 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Weber-Rendu病)。

获得性疾病: 严重肝病(合成凝血因子障碍)、肾病晚期(毒素影响血小板功能)、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药物影响:

抗凝药/抗血小板药: 最常见药物诱因! 华法林、肝素、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房颤、深静脉血栓患者。这些药物显著增加了出血风险和止血难度。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如布洛芬、萘普生(除阿司匹林外),也具有一定抗血小板作用。

内分泌改变: 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血管扩张)、月经期(代偿性鼻出血)。

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流感、麻疹、伤寒、出血热等,因高热、血管扩张、中毒或凝血障碍引起。

营养缺乏: 严重维生素C、K缺乏影响血管壁完整性和凝血因子合成。

二、 急救黄金法则:科学止血,拒绝错误操作!

鼻出血突袭,慌乱中很多人习惯性仰头、塞纸巾——这是极其危险且无效的做法!

正确急救“四步法”:

镇定!坐下,稍低头前倾: 保持冷静,身体略前倾(约30度),让血液顺利从鼻孔流出或吐入容器。避免血液倒流入咽喉。

指压止血(最核心):

用拇指和食指(如同捏鼻翼的姿势),紧捏双侧鼻翼(覆盖住鼻中隔前下部的软性部分)。

力度要适中但持续,确保压迫到出血点。

坚持压迫至少10-15分钟! 期间不要松手查看是否止血。儿童可由家长操作。

同时用嘴呼吸。

冷敷辅助: 同时可在鼻梁、前额或后颈部敷冷毛巾或冰袋(包裹毛巾防冻伤)。低温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评估与后续:

15分钟后,轻轻松开手指。若出血停止,保持低头姿势,轻柔清理口鼻周围血渍,避免用力擤鼻、弯腰、剧烈活动至少几小时。

若仍在出血: 重复步骤2和3,再压迫10-15分钟。

若二次压迫后仍出血不止: 立即就医!

三、 防患于未然:鼻出血的预防策略

温柔对待鼻腔:

戒除挖鼻恶习! 这是预防儿童和成人鼻出血最重要的一步。勤剪指甲。

正确擤鼻涕: 一次擤一侧,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猛。鼻塞严重时可用生理盐水软化分泌物再擤。

保持鼻腔湿润:

生理盐水/海盐水鼻腔喷雾: 每日数次,尤其在干燥季节或环境中,保持黏膜湿润。最安全有效的家庭护理方法。

鼻腔润滑剂: 可使用凡士林或红霉素眼膏,薄薄地涂抹于鼻中隔前下方黏膜(Little区),每日1-2次,尤其在睡前。避免过厚堵塞鼻孔。

环境加湿: 在卧室、办公室使用加湿器,维持空气湿度在40%-60%。

管理基础疾病:

严格遵医嘱控制高血压。

规范治疗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 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鼻喷激素等药物控制炎症。

谨慎使用鼻用减充血剂: 如羟甲唑啉、赛洛唑啉等,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避免药物性鼻炎。

告知医生用药史: 在进行可能引起出血的操作(如拔牙、手术)前,务必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刺激鼻黏膜。

均衡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C、K的摄入。

多喝水: 保持身体水分充足。

防护: 从事易碰撞运动时佩戴防护面罩。乘坐飞机时可使用鼻腔喷雾或凝胶。

四、结语:从容应对,科学管理

记住,鼻腔虽小,却是呼吸的门户,健康的哨兵。正确认识和处理鼻出血,不仅是为了止住当下的鲜红,更是为了守护长久的顺畅呼吸与全身安康。下次当“红流”突袭,愿你能镇定自若,科学应对,化险为夷

作者: 海口市妇幼保健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副主任医师 钟准
责任编辑: 符慧华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