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尿蛋白+”是肾有问题吗?快来看看吧

“尿蛋白+”是一种经常出现在体检报告上且极易引起人们注意的标记。许多人在看到那个“+”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我的肾脏有毛病吧?”实际上,引起尿蛋白改变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理性的暂时性变化,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尿蛋白出现“+”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1.什么是尿蛋白?“+”号代表什么

1.1尿蛋白的生理基础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关键物质,通常血浆中含有的蛋白(例如:白蛋白)因其体积大而不能穿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被排出体外。正常人的尿中只有少量的蛋白,每天的排泄量在150mg以内,通过正常的尿常规检查是发现不了的,结果一般是“阴性(-)”。

肾小球滤过薄膜起着精细的“滤网”的作用,它可以防止大的蛋白泄漏,也可以让其他的小分子通过。如果这个“滤网”被破坏或者身体里有什么异常,那么蛋白质就会抓住机会进入到尿液里面,从而形成尿蛋白。

1.2尿蛋白“+”号的含义

在尿常规中,一般以“+”号来显示尿蛋白,这是一种能反映出尿中蛋白含量的半量化方法。“-”:显示为阴性,即在尿样中没有检出显著的蛋白成分;“±”:表示蛋白含量在0.1~0.2克/升之间,呈微弱的阳性反应;“+”:是指阳性,大约0.3克/升的蛋白含量;“++”:中等阳性,大约1.0克/升的蛋白含量;“+++”:蛋白含量在3.0g/L左右,呈强烈的阳性反应;“++++”表示蛋白含量大于或等于5.0克/升,属于非常强烈的阳性反应。

“+”字只能反映单次尿液中的蛋白含量,尿液稀释或浓缩对其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早晨尿液中的“+”(经过一段时间浓缩)也许会更显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身体情况更加糟糕。

2.发现尿蛋白+,可能是这些原因在“搞鬼”

2.1生理性尿蛋白:身体的“临时反应”

2.1.1剧烈运动

长期剧烈的运动,如马拉松、举重等会引起肾功能的变化,造成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从而引起蛋白渗漏。一般会在锻炼后几个小时到一两天之内就会消失,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其他的不适感。

2.1.2发热

在发热的情况下,由于体内的血液流动速度较快,肾内的血管也会随之膨胀,从而使肾小球的滤过膜渗透性增加。如果是因为感冒、肺炎等感染导致的高热,可能会有一段时间的尿蛋白+,等身体温度正常后,尿蛋白就会自动消退。

2.1.3体位因素

临床上常见的“体位性蛋白尿”是指患者在站着、走路的时候会有尿蛋白,平躺后就会消失。好发于身材偏高瘦的年轻人,主要是因为肾脏血管受到压迫,一般会随着年纪的增加和身材的改变而减轻。

2.1.4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或者压力过大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也可能会影响到肾脏内的血液循环,导致肾供血受阻,引起尿蛋白增高。当患者的情绪平稳之后,各项指数就会回归到正常的水平。

2.2病理性尿蛋白:肾脏或其他器官的“求救信号”

2.2.1原发性肾脏疾病

首先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都是引起病理性尿蛋白的重要因素。当肾小球过滤膜受到损伤时,会出现蛋白渗漏增加的情况,通常会出现血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其次肾小管间质病,如肾盂肾炎、药物性肾损害等,由于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降低,不能从尿液中提取出大量的蛋白,从而引起尿蛋白的增高。病人可能会有尿频、尿急、腰痛等表现。

2.2.2继发性肾脏损害

糖尿病肾病(DN),高血糖可导致肾微循环受损,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在发病初期,患者会有少量的尿蛋白,随着疾病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尿蛋白产生,甚至会发展成肾功能衰竭。

高血压性肾损伤,慢性高血压可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及肾小球滤过能力的降低。病人往往首先表现为夜尿量增加,然后再以尿蛋白增高为主要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自身抗体对肾细胞的进攻,会造成肾损害以及尿蛋白的出现,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泌尿系统感染,当发生了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疾病的时候,由于受到了炎症的影响,会出现尿蛋白的暂时增高,同时还会有白细胞和细菌增多等症状。

2.2.3其他特殊情况

药品不良反应,部分抗生素(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部分中药等)有一定的肾毒性,且长期或大量应用会引起肾损害,引起尿液中蛋白质水平的增高。重金属污染,长期暴露于铅和汞等重金属的环境中,会对肾功能造成损伤,导致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高。

3.日常护肾,远离尿蛋白异常的关键

3.1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要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每日最好饮水1500-2000毫升(7-8杯)。多喝水有助于肾排泄排泄物,降低患上尿路感染的危险。不过如果是肾功能不全或者是水肿的话,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的调节饮用水量。

3.2避免滥用药物和保健品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例如:布洛芬、阿司匹林),长期、高剂量应用会对肾脏造成损害,特别是对老年患者及肾脏功能不好的人群。部分中成药(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等)因其所含的马兜铃酸有较强的副作用,临床上应慎用。蛋白粉及补肾类的保健品不要吃太多,因为蛋白过量会加重肾的代谢压力。

3.3控制慢性病,减少肾损害风险

对于有糖尿病的病人,需要对血糖进行严格的控制,并进行常规的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肾功能的检查,以达到及早诊断治疗的目的。高血压病人一定要按时口服降压药物,保证血压低于130/80mmHg,防止血压变化对肾造成损害,也应监测尿潜血、尿蛋白、肾功能等检查。

小结

体检发现“尿蛋白+”并非一定是肾病,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短暂波动,也可能是病理性肾脏损伤的信号。面对这一指标,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建议先通过复查尿常规,以及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泌尿系彩超等检查,结合伴随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肾脏的健康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养成良好习惯,控制慢性病,才能有效保护肾脏功能,远离尿蛋白异常的困扰。

作者: 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 肾内科 主治医师 符妹丽
责任编辑: 符慧华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