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共创”:推动微短剧与海南文旅流量共振

海南日报2025-08-06 08:19:48

张慧鑫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公示,7月份全国重点网络微短剧共有299部过审,微短剧发展势头蓬勃。去年,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提出“赋能千行百业”的战略目标。各地政府简化微短剧审批流程,政策和环境利好加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播出总数量超4万部,市场规模超500亿元。

在此背景下,海南依托自贸港政策红利与“天然摄影棚”资源优势,积极布局微短剧赛道:陵水短剧基地构建“基金+基地+出海”模式,开放一年来接待超过30部剧集来琼拍摄;海南省旅文厅、三亚图书馆等单位积极打造“微短剧+文旅”的融合案例,出品了《去有海的地方》和《LOOK!苏东坡》等融合海南美景、历史、非遗、特产等元素的微短剧作品。

但海南微短剧还面临着精品短缺、内容单薄、产业薄弱等问题和短板。如何破解困局?可从内容创作、文旅融合、产业协同三维度发力。

图1 微短剧《去有海的地方》剧照。

图2 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视频截图。

图3 微短剧《LOOK!苏东坡》剧照。

图4 陵水海风国际影视基地。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内容创作

深耕文化IP

锻造情感共鸣内核

海南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多样态的地域文化。但多年来,海南的影视创作与文旅传播,始终面临着“转化难”和“缺共鸣”的困境。微短剧打破传统影视长剧的叙事逻辑,用视听语言重塑文旅内容,用情感共鸣重建受众联结,为海南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共情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主题挖掘上,可从“景观陈列”向“精神解码”转变。据CSM《第七次短视频用户价值报告》调查,文旅题材微短剧用户转化率达85%,远超普通剧集45%。在主题挖掘方面,海南微短剧需超越风光展示,聚焦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比如,推动历史文脉当代化,借鉴《逃出大英博物馆》“文物归家”的共情逻辑,海南可开发《更路簿》主题微短剧,挖掘“古今闯海人奋斗史”。再如,推动非遗传承拟人化,可参考《重回永乐大典》以“书灵”拟人化解锁古籍修复技艺,将黎族“大力神”图腾化身守护少年,每集解锁一项黎陶、藤编技艺等。

在IP打造上,形成一组海南“记忆点”。微短剧如果深度挖掘不够,对旅游资源的呈现“浅表化”,就难以留下很深的记忆点,不如创造有血有肉的海南符号,或联动电影IP做好微短剧的衍生开发。比如,将生态保护叙事化:河南有“鸾鸟神女”,海南可否设计蜈支洲的“珊瑚精灵”?其可以是潜水教练,每集解救一种海洋生物,讲述海洋科普故事;抑或以呀诺达雨林景区为场景,将“雨林科研+黎族神话”双线并叙,每集埋一个物种线索,拍相应的雨林悬疑探险短剧。再如,将风物传情内核化:参考《天涯小娘惹》对南洋文化的诠释,创作海南版《天涯小娘惹》,延续娘惹点心、海南鸡饭和兴隆咖啡跨越时代的内在情感共鸣。

文旅融合

从屏幕走进风景

构建“观看-体验-分享”闭环

当前,微短剧正成为文旅发展的新引擎。它把街巷、非遗、风物化入剧情,让受众在几分钟内沉浸于地方文化,触发心灵体验。这与文旅活动在内容框架和运作机理方面有较强的同构性,让“微短剧+文旅”的双向赋能有了现实可行性。

衍生绑定,让影视IP成为触发流量的“密钥”。通过对流量IP影视长剧的“二创”,与特定区域的文旅场景与事件相绑定,创作定制化的主题文旅微短剧,可以触发原始IP的衍生流量。例如,文旅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改编自影视长剧《去有风的地方》,总播放量超2亿次,位列抖音短剧春节档前三,由此带来的对乐山、乐山文旅的相关搜索量高达2亿次。参考《我的归途有风》中跷脚牛肉承载乡愁,可以将“老爸茶”作为媒介,对骑楼、百年“老爸茶”门店进行场景与品牌绑定。

线下转化,从“看景”到“入戏”。线上线下的互动是文旅与微短剧融合的关键。通过打造沉浸式剧情互动活动,增强观众参与感,才能真正助推线下文旅产业的发展。比如,看完《我的归途有风》,1.9亿观众记住了跷脚牛肉,店家推出“剧集套餐”日销翻倍。可创设类似剧情场景,将海南美食如清补凉、椰子鸡火锅等融入短剧,食客凭主题海报截图扫码点餐送椰青水,“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吃美食也是追番体验。

再如,文旅微短剧《一梦枕星河》把苏州的烟火气、古城保护和非遗技艺织进同一幅画卷。节目上线后,制作方在芒果TV评论区上线“景点种草”挑战:带话题#种草同款苏州景点#留言,就有机会抽中主演签名照。观众纷纷晒出剧中取景地,图文、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裂变式扩散,引来更多人跟风打卡,把微短剧的热度转化为对苏州旅游与非遗的又一次全民安利。

苏州文旅的联动操作让人联想到海南的环岛旅游公路。若我们以单元剧模式打造相应的微短剧集,以不同旅行人设(房车客、骑行者、亲子家庭等)切入12个滨海节点,就可以让988公里环岛旅游公路变成一部“可追更的公路番”。联合OTA平台上线“追剧套餐”:按剧中路线打包“房车+民宿+冲浪课”,订单页嵌入短剧预告片,实现“看完即订”,可有效带动文旅消费。

产业协同

打造“价值共创”生态

把“流量”变“留量”

国家广电总局“微短剧+”行动计划启动,旨在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释放更多关联效应。因此,微短剧不是剧组单打独斗,而是政府、平台、企业、创作者的“共舞”。

政府部门可牵头构建“政策—基建—资金”支撑网。制度方面,参照广电总局分层审核机制设立“文旅短剧快速过审通道”,进一步压缩备案周期,加大资金支持等。

联合平台破解传播与商业转化瓶颈。如可与抖音共建#海南文化剧场#专区,通过流量机制算法加权推荐文旅融合剧;宣发方面创新采用行业主推的“IAAP混合变现模式”,如前3集免费引流,后10集需解锁景点优惠券观看。

围绕微短剧,延伸产业链条,比如,酒店推出“剧集主题房”,航空公司推“剧集航线”;可开发“追剧旅行通票”,凭海南微短剧观看记录,享景区门票折扣+剧中同款项目/产品体验等。

在微短剧3.0时代,创作者需以本土化叙事锚定文化根基,借技术革新突破创作瓶颈,实现内容跃升。就海南而言,一是重视培育“在地化”创作力量,强化海南符号创作元素的融入;二是通过大数据算力和AIGC技术赋能制作全链,如通过陵水数据中心算力支持,借助AIGC进行历史场景虚拟画面生成,以及通过AI自动生成多语言配音和字幕翻译,降低短剧出海成本,助力跨境传播。

微短剧不仅是文旅引流工具,更是海南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当一个个微短剧出圈破圈,超越地理限制,成为链接网民与海南的“心灵纽带”,这些3分钟视频的每一帧画面,都会传递独特的海南文化,真正实现“以短剧载道,向世界说海南”。

(作者系海口经济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吉训侦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