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红色家书|王器民绝笔家书诠释理想与情怀

编者按:

当泛黄的信笺在海南省博物馆展柜中无声铺展,那些穿越战火、跨越时光的墨痕,便如沉寂的惊雷,骤然在观者心间炸响。每一道纸上的折痕,都是烽火岁月刻下的伤痕;每一笔沉静的墨迹,都蕴藏着革命者滚烫的赤诚与无法直面的别离。展览中的11封红色家书,它们不只是纸页,它们是革命者灵魂的切片,是历史深处永不熄灭的星火。

从8月5日起,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推出“尺翰映山河——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系列报道,我们将循着这11封红色家书的指引,打捞尘封却滚烫的细节,还原纸页背后那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共同走进那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感受那永不熄灭的信仰光芒。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8月5日消息(记者陈望 实习生王佳婧)在海南省博物馆“尺翰映山河——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展的展柜里,一封边缘焦黄卷曲的家书静卧在射灯下。这是1927年6月28日,琼崖革命先驱王器民(今海南琼海人)就义前,在狱中写给妻子的遗书,也是他向世人最后的道别。

王器民写给妻子高慧根的绝笔家书。 记者陈望 摄

少年壮志:从琼崖故土到南洋觉醒

1892年6月,王器民降生在会同县(今琼海市)塔洋镇美果村的一户农家,命运对他早早露出残酷底色——幼年双亲相继离世,幸得姨母抚育长大。在私塾与琼东县立高等小学的求学时光,让这个农家子窥见更广阔的世界。15岁小学毕业时,他萌发出创办一份日报,“以为开通琼崖的利器”的志向。彼时的琼崖闭塞落后,年轻的王器民却已意识到,思想启蒙是打破枷锁的钥匙。虽因响应者寥寥未能如愿,这份“以笔醒民”的初心,却在他心中埋下火种。

迫于生计,王器民随同乡远渡南洋,在马来亚(今属新加坡)谋生。异国的苦难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敏锐地洞察社会不公。他在华侨工人中创办夜校,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动员华侨青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运动,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接触到更先进的主义,为人生转向埋下伏笔。

革命烈士王器民。 省博物馆供图

归国燃灯:笔为刃,报为旗

在侨居南洋的数年当中,王器民的生活虽然比较安定,但总觉得自己的事业不在异国他乡,于是1916年毅然弃职回国,考上了上海水产专科学校,后又转读上海大学。在学校里,他勤学好问,追求真理,积极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并立下了改造社会的志向。

1920年代,国内革命浪潮翻涌,王器民与徐成章商量在海口创办报纸,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毅然决然投身琼崖革命洪流。经多方努力,《琼崖旬报》终于在1921年4月7日在海口出版。同时,他还组织“琼崖土剧改良社”,编写《大义灭亲》《恋爱自由》《蔡锷出京》等剧本,对琼崖人民的觉醒起了促进作用。

1924年,王器民被党组织派往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开展对华侨的工作。他创办工人夜校,宣传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动员华侨青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运动,直至1925年才回国。

1925年秋,王器民被中共广东区委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三师任政治部主任。1926年7月北伐开始后,第十三师留守广东,负责保卫后方,驻防江门及西江地区。王器民领导政治部加强政治工作,积极宣传并发动群众支援北伐。当北伐节节胜利时,广东右派以支持北伐为名限制工农活动、禁止罢工、强派捐税。王器民对此坚决斗争,有力支援了当地工农运动。

王器民故居外景。 记者陈望 翻拍

铁窗绝笔:以生命诠释信仰

1927年,广东国民党反动当局发动四一五事变,王器民被人出卖,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经历残酷的审讯与折磨,他自知凶多吉少,于6月28日提笔给妻子高慧根写下一封绝笔信。

他在信中写道:“我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牺牲,我的革命目的达到了。惟是对你很对不住,因为数年与你艰艰苦苦,我用全副精神为革命而努力,没有和你享过一日的安闲快乐的日子……慧根呀!我不忍说了,继我志呵!继我志呵!”

“革命分子如无肯牺牲,革命是没有成功的日子”“我和你做夫妻是生生世世的”“觉权设法教育他,引导他继续我的革命事业”。这封信全篇500余字,既有为革命献身的崇高理想,又表达了对妻儿的不舍,字字情真意切。

在封建思想较为顽固的旧社会,他还在信中鼓励妻子“找有良心、富于革命性的男性,和你共同生活”,体现了他难能可贵的胸怀。家书的尾句,他以“继我志呵!继我志呵!”的叠句给妻儿留下嘱托。他的志向,妻儿怎会不知?后来,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他的儿子王觉权成为一位大学老师,继承了父亲开启民智的遗志。

1927年7月,王器民被敌人杀害于江门市,年仅35岁。

今天,在海南省博物馆柔和的光线中,那封泛黄的信笺前,总有年轻的脚步驻足停留。纸页上“继我志呵!继我志呵!”的墨迹虽已暗淡,却仿佛仍在无声呐喊,穿透近百年时光的隔膜,抵达人心深处——字迹虽浅,但其中蕴含的血脉深情与信仰之光,却比任何碑石更深刻、更持久。

革命烈士王器民的绝笔家书,诠释了其一生对革命理想的坚守与对家人的深情。在临终之际,他用这封家书向世人展示了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家人的无尽牵挂。这封家书不仅是对烈士精神的传承,更是对革命情怀的深刻诠释。

【相关新闻】

“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展海南省博物馆开幕 展出11封珍贵红色家书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8月1日消息(记者 陈望 实习生 王佳婧)8月1日上午,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尺翰映山河——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展览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围绕11封革命先辈的家书展开,共展出文物展品140余件/套。

“尺翰映山河——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展在省博开幕。记者 陈望 摄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副厅长苏启雅在致辞中指出,举办此次展览,既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凝聚力量、砥砺前行。革命文化是海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琼崖纵队创下“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革命丰碑,红色娘子军展现巾帼风采,李向群用生命践行忠诚。他指出,红色家书承载着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激励新时代海南人民投身自贸港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观众走近英雄模范事迹,感受红色家书的精神力量,投身自贸港建设。

“尺翰映山河——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展在省博展出。记者 陈望 摄

“尺翰映山河——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展在省博展出。记者 陈望 摄

海南省博物馆馆长朱磊在致辞中表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海南解放75周年。展览围绕11封革命先辈的家书展开,展出了140余件/套。包含解放军琼崖纵队司令员冯白驹致琼崖国民党军政人员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司令部所作的《海南岛战役总结》等重要展品,均为首次来琼展出。她强调,海南省博物馆精心策划社教活动和“艺术微党课”,希望通过家书的小切口,让观众走近琼崖革命的峥嵘岁月,了解革命先烈们家国情怀。

此次展览精心设计的“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艺术微党课。记者 陈望 摄

参观过程中,展厅内精心设计的“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艺术微党课,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讲解员与志愿者化身“历史讲述者”,通过原创微型情景剧生动再现家书背后的革命历史。这些剧情与展览内容深度结合,巧妙地将“纸上历史”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眼前故事”,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红色教育体验,使革命先辈的情感与信念更加深入人心。

“尺翰映山河——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展在省博展出。记者 陈望 摄

“尺翰映山河——海南红色家书中的时代记忆”展在省博展出。记者 陈望 摄

据了解,本次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三封“生死书”,还原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至暗时刻。斑驳的信纸上,是革命者用生命书写的信仰宣言。【详细

责任编辑: 王平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