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类药物副作用大?正确减药记住4点!

感觉自己好多了抗抑郁药是不是能自己减点量?吃久了安眠药怕上瘾隔一天再吃行不行?其实很多患者在服用精神类药物的过程当中最常纠结的就是“副作用”和“减药”。不少人因为害怕形成药物依赖或者肥胖,头晕等副作用自己把药量减了结果让病情加重反复。今天就来谈谈: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真的很大吗?应该如何正确减药呢?

一、副作用:没你想的那么“洪水猛兽”

抗抑郁药,抗焦虑药这些精神类药物只要提到很多人都会存在“吃了之后会变傻”“吃了之后就离不开了”“副作用比病还难过”的想法,其实不然,这些忧虑大多是因为误解。

精神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对大脑中的神经递质进行调节,简而言之,就是失衡的“神经天平”加砝码来保持平衡。在服用精神类药物的过程当中之所以会出现头晕恶心的副作用,往往是因为神经递质浓度出现了变化,这时只要1~2周身体适应了这种调节状态,症状便会缓解。

二、为啥不能擅自减药?这些后果要警惕

很多人都会进入一个觉得自己症状好了就可以减药的误区。其实精神类的疾病及治疗吃药都需要严格按照“疗程规律走”。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整个过程需要6~12个月,严重的患者时间需要更长。而未听医嘱减药就像提前收割庄稼,虽然省时省力,最后颗粒无收。

1.病情反弹:比第一次发作更难治

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需要保持长期稳定的大脑神经质平衡,突然减药会让身体出现敏感性变化,大脑神经质失衡后会出现更强烈的焦虑失眠症状。抑郁症患者一旦突然停药,不仅会出现头晕,心慌的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自杀的想法。

2.身体“戒断反应”:比副作用更难受

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身体内的药物浓度会保持稳定状态,一旦停止服用,身体就会出现手抖,出汗等戒断反应。许多人会将这些反应当成是“药物依赖”,其实这些反应都是由于身体暂不适应突然停药功能出现紊乱引起的,通过科学减药就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

3.掩盖真实病情: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不少患者认为只要没有症状了病就好了,其实不然,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对患者的大脑神经网络进行重塑。对于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可以保持情绪稳定,但是患者的大脑神经调节机制却没有恢复,在这个阶段下减药无异于给没盖好的房子拆防护架,随时都会出现坍塌的风险。

三、正确减药的4个关键:医生指导+循序渐进是核心

减药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安全过渡”。科学的减药需要医生评估、分阶段进行,记住这4点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1.减药时机:必须满足“双重条件”

不是感觉有所好转就能擅自减药的,减药标准必须符合以下2点要求:

病情稳定时间足够长了: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能在6个月内甚至更长时间都能保持情绪平稳、睡眠正常时,说明其症状已经大幅缓解可以适当减药。而焦虑症患者要在三个月内都没有存在惊恐的情况,可以较长时间对日常压力进行正常应对时才可选择减药。

功能恢复达标:“没症状”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也要观察自身是否回到了病前状态,确认是否可以实现正常社交,保持正常工作效率并恢复了对生活的兴趣。

减药标准达到与否不仅要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也需要医生进行量表评估才能确认,否则,就算自己感觉很好了,只要没达到上述条件都不可擅自减药。

2.观察:重点盯这3个“预警信号”

减药期间,身体会发出“不适应”的信号,一旦出现原症状复发、新症状出现、行为变化这三个“预警信号”时,这是身体在提醒“减太快了”。医生可能会建议恢复原剂量,稳定后再以更慢的速度尝试减药。

3.配合:用“非药物手段”搭把手

减药期间,不能只靠药物“孤军奋战”,需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巩固效果。可以选择定期做心理咨询,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固定睡眠时间、避免熬夜,睡眠紊乱会直接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同时进行每天3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能促进神经递质分泌,增强减药时的“稳定性”。有研究显示,减药期间配合心理干预的患者,复发率比单纯减药者降低40%。

四、最该避开的3个减药误区

1.“症状好了就可以立刻减药”

错!症状消失只是“表面胜利”,大脑神经环路的修复需要更长时间。就像骨折愈合后,还需要用石膏固定一段时间,否则容易再次断裂。

2.“用中药/保健品代替,就能快速减药”

很多人迷信“纯天然无副作用”,用安神类中药代替西药,结果导致病情波动。中药可作为辅助手段,但不能替代精神类药物的核心作用,两者的转换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减药就是为了停药,必须一步到位”

减药的目标是“用最低有效剂量维持病情稳定”,而非“彻底停药”。有些患者(如双相情感障碍)可能需要长期小剂量服药,这就像高血压患者需长期用降压药,目的是预防风险,而非“依赖药物”。

五、记住:减药不是“单打独斗”

精神类药物的减药过程,就像拆除“神经炸弹”的引线--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一步错可能满盘皆输。如果你正在纠结减药,记住:

永远不要自己做决定,先和主治医生充分沟通;把减药期间的身体反应详细记录下来(比如用手机备忘记录症状、时间),为医生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副作用其实不可怕,最怕的是进入误区反而使病情加重。只有谨遵医嘱,科学减药,才能让病好得更快,让生活早日恢复正常。

作者: ​海口市人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 神经内科 主管护士 朱威雪
责任编辑: 符慧华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