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的成因、症状与管理
海口市人民医院心脏血管外科血管外科组 林芳明2025-08-04 19:10:39
动脉瘤是一种潜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它并非肿瘤,却可能像气球破裂一样突然危及生命。在全球范围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死亡率高达 50% 以上,且约 10%-15% 的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就已死亡。
了解动脉瘤的成因、症状和管理方法,能帮助我们提高警惕,实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致命风险。
一、动脉瘤:血管里的“定时炸弹”
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局部薄弱或结构异常,在血流压力作用下逐渐扩张、膨出形成的囊状突起,就像自行车内胎磨损后鼓出的包。正常的动脉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富有弹性和韧性,能承受血流的持续冲击。当某种原因导致动脉壁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时,局部管壁会变薄、张力下降,长期受到血流压力后便会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 动脉瘤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动脉,其中颅内动脉瘤和主动脉瘤最为常见,也最危险。颅内动脉瘤多发生在大脑底部的 Willis 环附近,主动脉瘤则常见于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根据形态,动脉瘤可分为囊状动脉瘤(呈囊状突出)、梭形动脉瘤(动脉壁均匀扩张)和夹层动脉瘤(动脉壁内层撕裂,血液进入中层形成血肿)。
值得注意的是,动脉瘤的大小与破裂风险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直径越大的动脉瘤破裂风险越高,例如腹主动脉瘤直径超过 5.5 厘米时,年破裂风险可达 10%-20%;而颅内动脉瘤直径超过 7 毫米时,破裂风险显著增加。但小动脉瘤也可能因位置特殊或形态不规则而突然破裂,因此无论大小,都需要密切监测。
二、动脉瘤的成因:多因素导致的血管损伤
动脉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的结构缺陷,也有后天的损伤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叠加,逐渐削弱动脉壁的强度。
(一)先天因素:血管壁的“先天不足”
部分人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动脉壁的中膜发育不良,弹性纤维减少或排列异常,导致动脉壁天生薄弱。这类人群在年轻时就可能出现动脉瘤,且常伴有家族聚集性。例如,马凡综合征患者因结缔组织发育异常,主动脉壁中膜的弹性纤维断裂,容易发生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多在 20-40 岁。
此外,先天性动脉瓣畸形、先天性血管走行异常等,会导致局部血流方向改变,增加动脉壁的压力和磨损,也是动脉瘤的潜在诱因。
(二)后天因素:日积月累的血管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动脉瘤最常见的后天因素,约 70% 的主动脉瘤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血液中的脂质在动脉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破坏动脉壁的正常结构,使中膜弹性纤维断裂、平滑肌细胞减少,动脉壁逐渐失去弹性,在血流压力下慢慢扩张形成动脉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间接增加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高血压是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重要推手。长期高血压会持续冲击动脉壁,导致血管壁弹性纤维疲劳、断裂,尤其在动脉分叉处等血流冲击力较大的部位,更容易因长期高压而形成动脉瘤。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患主动脉瘤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 2-3 倍,且血压控制不佳会显著增加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
感染和炎症也可能引发动脉瘤。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感染动脉壁,破坏血管结构,形成 “感染性动脉瘤”。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菌可随血流侵袭动脉壁,导致局部薄弱膨出。此外,大动脉炎、白塞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引起动脉壁的慢性炎症,逐渐损伤血管壁,诱发动脉瘤。
其他后天因素还包括吸烟、创伤和医源性损伤。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降低动脉壁的韧性,增加动脉瘤的发生风险;严重的外伤(如车祸、坠落)可能直接撕裂动脉壁,形成创伤性动脉瘤;动脉穿刺、手术等医疗操作也可能意外损伤动脉壁,引发医源性动脉瘤。
三、动脉瘤的症状:隐匿性与急危性并存
动脉瘤在未破裂或未压迫周围组织时,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难被发现,因此被称为 “沉默的杀手”。当动脉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或突然破裂时,会出现相应的症状,且不同部位的动脉瘤表现各异。
(一)颅内动脉瘤:“爆裂”前的信号
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时,约 90% 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因动脉瘤压迫周围神经或脑组织而出现局部症状。
颅内动脉瘤破裂时,最典型的症状是“霹雳样头痛”,患者会突然感到头部像被重物击中或爆炸一样剧烈疼痛,堪称 “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脖子僵硬)、意识模糊等症状。约 1/3 的患者在破裂前会出现“先兆头痛”,这是由于动脉瘤少量渗血或压力增加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通常持续数天至数周,是重要的预警信号。
(二)主动脉瘤:胸腹部的“异常信号”
胸主动脉瘤早期通常无症状,当瘤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应症状。
腹主动脉瘤最常见的症状是腹部搏动性肿块,患者或家属可在肚脐周围或中上腹摸到一个随着心跳搏动的包块,质地较硬,按压时可能伴有轻微疼痛。当瘤体增大压迫肠道时,会出现腹胀、腹痛、食欲下降等症状;压迫输尿管时,可能引起尿路梗阻、肾积水。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发病突然,表现为胸背部撕裂样剧痛,疼痛可沿着动脉走向向下蔓延至腹部或下肢,同时伴有血压升高、大汗淋漓、呼吸困难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48 小时内死亡率可达 50%。
(三)其他部位动脉瘤:局部症状为主
内脏动脉瘤(如脾动脉瘤、肝动脉瘤、肾动脉瘤)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引起严重后果。脾动脉瘤较大时,可出现左上腹疼痛,破裂时会导致腹腔内大出血,表现为腹痛、血压下降、休克;肾动脉瘤可能引起腰痛、血尿,若压迫肾动脉还可能导致高血压。
周围动脉瘤(如股动脉瘤、腘动脉瘤)多表现为肢体局部的搏动性肿块,可伴有疼痛、麻木、肢体发凉等症状,若动脉瘤内形成血栓,还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出现间歇性跛行、皮肤苍白、溃疡甚至坏死。
四、动脉瘤管理
(一)破裂动脉瘤的紧急处理
动脉瘤破裂是危及生命的急症,需要争分夺秒进行抢救。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立即给予止血、降颅压(如甘露醇)、抗脑血管痉挛(如尼莫地平)等药物治疗,同时尽快完善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动脉瘤位置和形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手术,防止二次出血。
研究显示,主动脉瘤破裂后,每延迟 1 小时手术,死亡率就会增加约 1%,因此快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特殊人群的动脉瘤管理
不同人群的动脉瘤在风险评估和治疗选择上存在差异,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妊娠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可能会增加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尤其是颅内动脉瘤和主动脉瘤。对于孕前已知患有动脉瘤的女性,建议在治疗后再怀孕;若妊娠期发现动脉瘤,需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孕周制定方案:孕早期发现高风险动脉瘤,可考虑终止妊娠后治疗;孕中晚期发现动脉瘤,可在密切监测下继续妊娠,待胎儿成熟后,在剖宫产的同时进行动脉瘤治疗。
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动脉瘤的治疗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老年动脉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和患者的预期寿命:若动脉瘤破裂风险高(如腹主动脉瘤直径>5.5 厘米),即使年龄较大,也应积极治疗,可优先选择创伤小的介入治疗;若患者身体状况极差,预期寿命短,可采取保守治疗,重点控制血压和危险因素。
家族中有动脉瘤病史的人群,患动脉瘤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2-3 倍,建议这类人群在 40 岁后进行动脉瘤筛查: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者,可进行头颅 MRA 检查;有主动脉瘤家族史者,可进行胸腹主动脉 CTA 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动脉瘤是一种隐蔽性强、危险性高的血管疾病。多数动脉瘤在未破裂时没有明显症状,一旦破裂则可能致命,因此定期筛查和密切监测至关重要。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