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现代慢性病谱中,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常常结伴出现。

数据显示,约 70% 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而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高达 60% 以上。这种“难分难解”的关系,源于两者在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病理进程中的深度交织。

了解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降低整体健康风险至关重要。

一、互为因果: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共生关系”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并非单向影响,而是一种“双向奔赴” 的病理过程。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组织缺血、缺氧,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诱发或加重糖尿病。

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长期偏高时,葡萄糖会与血管壁的蛋白质发生 “糖基化反应”,形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这些物质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使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下,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同时,高血糖还会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一种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导致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对于 2 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抵抗是另一个关键的连接点。胰岛素抵抗不仅会导致血糖升高,还会引发血脂代谢紊乱(如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高血压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种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代谢紊乱综合征,被称为“代谢综合征”,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土壤”。

反过来,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会受到影响,加重胰岛素抵抗;心力衰竭引起的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也会干扰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代谢,导致血糖波动。这种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使得两者一旦并存,病情进展会明显加快。

二、共同土壤:共享的危险因素网络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所以“形影不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共享一系列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如同 “共同的土壤”,为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肥胖是最核心的共享危险因素之一。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会通过多种机制诱发胰岛素抵抗和血管损伤。腹部脂肪细胞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前者会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后者则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显示,腹型肥胖者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 3 倍,患冠心病的风险是 2 倍以上。

高血压也是连接两者的重要桥梁。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而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心脏后负荷。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 60%,而高血压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比例超过 40%。两者并存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会增加 3-4 倍。

不良生活方式是这些危险因素的“催化剂”。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模式,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直接升高血糖和血压;缺乏运动则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减弱血管的舒张功能;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粥样硬化进程,同时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这些生活习惯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年龄、家族史和遗传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作用。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血管弹性下降,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都会上升;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反之亦然。这种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两者的关联更加紧密。

三、防控策略:一体化管理的核心要点

鉴于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密切关联,采取“一体化管理”策略,同时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多重危险因素,是降低整体风险的关键。 (一)血糖控制:兼顾严格与安全

对于糖尿病患者,合理控制血糖是预防心血管并发症的基础,但血糖控制并非“越低越好”,需要在严格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一般来说,非老年、无严重并发症的 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控制在 7% 以下;而老年患者、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或预期寿命较短者,可适当放宽至 7%-8%,避免低血糖带来的心血管风险。

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物。大量研究证实,SGLT-2 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 GLP-1 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在有效降糖的同时,能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尤其适合合并心血管疾病或高危风险的糖尿病患者。

(二)全面管控其他危险因素

血压控制目标应更为严格。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若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 120/80mmHg 以下。降压药物首选 ACEI 或 ARB 类(如依那普利、缬沙坦),这些药物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尿蛋白,保护肾脏和心血管。

血脂管理的重点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尿病患者的 LDL-C 目标值应低于 2.6mmol/L,合并冠心病者应低于 1.8mmol/L。他汀类药物是首选,必要时可联合依折麦布或 PCSK9 抑制剂,实现更严格的血脂控制。

四、生活方式干预:贯穿全程的基础

饮食调整应遵循“低热量、低脂肪、低盐、高纤维”的原则。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和添加糖的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如鱼类、禽肉、豆制品)的比例。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下,烹饪时多用蒸、煮、炖等方式,少用油炸、红烧。

规律运动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心血管的有效手段。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同时每周进行 2-3 次抗阻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训练),增强肌肉力量。运动时需注意监测血糖,避免在血糖过高(>13.9mmol/L)或过低(<5.6mmol/L)时运动。

戒烟限酒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吸烟会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必须严格戒烟;饮酒应限量,最好不饮酒。

五、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疾病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每年应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评估有无心肌缺血;每 2-3 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应更早进行冠状动脉 CT 或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共享危险因素、相互促进病情进展,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认识到这种“共生关系”,采取一体化的防控策略,不仅要控制好血糖,还要全面管理血压、血脂、体重等多重危险因素,同时改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心血管筛查,才能有效降低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