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期间血糖管理关键要点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当病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时,血液透析成为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然而,糖尿病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常面临血糖剧烈波动的问题,低血糖、高血糖交替出现不仅会增加透析风险,还可能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进展。

掌握透析期间血糖管理的关键护理要点,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一、为何糖尿病患者更“脆弱”?

糖尿病患者在血液透析时的血糖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透析过程中,血液流经透析器时,葡萄糖会随透析液部分清除,同时胰岛素敏感性临时改变、饮食限制与透析时机冲突、透析中低血压引发的应激反应等,都会导致血糖像“过山车”一样起伏。

透析初期,由于透析液中葡萄糖浓度低于血液(常用透析液葡萄糖浓度为 1-2g/L),血液中的葡萄糖会通过弥散作用进入透析液,每小时约丢失5-10g葡萄糖,相当于消耗150-300千卡热量。若患者透析前未适当进食或胰岛素用量未调整,极易在透析2-3小时后出现低血糖,表现为头晕、心慌、出汗、手抖等症状。

而透析中后期,身体因血容量下降启动应激反应,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加上透析中可能出现的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又会导致血糖反跳性升高。这种 “先低后高” 的波动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和神经会造成双重损伤。

此外,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自主神经病变,低血糖感知能力下降,可能在毫无症状的情况下发生严重低血糖昏迷,这也是透析期间血糖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二、透析前:打好血糖管理的“基础战”

透析前的血糖调控是预防透析中波动的关键,需从饮食、用药、监测三方面做好准备。

(一)科学安排透析前饮食

透析前 1-2 小时可进食少量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 1 片全麦面包、半杯米粥或 1 个苹果,既能补充能量预防透析中低血糖,又不会导致血糖骤升。避免透析前 3 小时内进食高糖食物(如甜点、含糖饮料),也不宜空腹透析——空腹状态下,透析中低血糖发生率会增加 3 倍。

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透析前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需与胰岛素剂量匹配。例如,注射短效胰岛素者,可按“1 单位胰岛素对应 10-15 克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调整饮食,具体比例需根据个人胰岛素敏感性确定。

(二)精准调整降糖药物

透析前的降糖药物调整需遵循“个体化”原则。长效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减量,通常保留原剂量的 50%-70%,避免透析中持续降糖导致低血糖。短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需根据透析前血糖水平调整,若空腹血糖低于 7.0mmol/L,可暂停透析前的短效胰岛素注射。

口服降糖药中,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和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易引发低血糖,透析当天应减量或停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可能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透析前 24 小时需暂停使用;而 SGLT-2 抑制剂(如达格列净)可能导致血容量下降,加重透析中低血压,建议透析前 3 天停用。

(三)透析前的血糖监测与评估

透析前必须测量空腹血糖,理想范围应控制在 7.0-10.0mmol/L。若血糖低于 5.6mmol/L,需补充 15 克碳水化合物(如半杯果汁)并复测血糖,待升至安全范围再开始透析;若血糖高于 13.9mmol/L,需告知医护人员,评估是否需要临时使用胰岛素,避免高血糖状态下透析增加感染风险。

同时,需检查有无低血糖相关症状(如乏力、饥饿感),并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降糖方案和末次用药时间,为透析中的血糖管理提供参考。 三、透析中:动态监测,及时干预波动

透析过程中需全程关注血糖变化,建立 “监测 - 评估 - 干预” 的闭环管理模式,避免血糖 extremes。

(一)血糖监测的频率与标准

透析中应每1-2小时监测一次血糖,重点时段包括透析开始后 30 分钟、透析2小时、透析结束前30分钟。血糖维持在 6.1-11.1mmol/L 较为安全:低于 3.9mmol/L 时需立即干预;高于 13.9mmol/L 时需评估是否使用胰岛素;若出现血糖骤升骤降(1 小时内波动超过 3.3mmol/L),即使在正常范围也需警惕。

使用连续血糖监测仪(CGM)的患者,可实时观察血糖趋势,提前预警低血糖或高血糖,尤其适合低血糖感知能力差的患者。但需注意,透析中血液动力学变化可能影响 CGM 准确性,必要时需用血糖仪复核。

(二)透析中低血糖的应急处理

当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手抖、出冷汗)或血糖低于 3.9mmol/L 时,应立即暂停或减慢透析速度,给予含糖食物或药物:意识清醒者可口服 15 克葡萄糖(如 3 块方糖、半杯含糖饮料),15 分钟后复测血糖;若血糖仍低于 3.9mmol/L,重复补充一次;意识模糊者需静脉注射 50% 葡萄糖 20-40ml,待意识恢复后再改为口服补充。

处理低血糖时需避免快速大量补糖,以防血糖反跳过高。症状缓解后,需缩短血糖监测间隔至 30 分钟一次,直至血糖稳定。

(三)透析中高血糖的处理原则

若血糖持续高于 13.9mmol/L 且伴有口渴、多尿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短效胰岛素,剂量根据血糖水平计算(通常每升高 5.6mmol/L 使用 1-2 单位胰岛素),注射后 30 分钟复测血糖。

需注意,透析中使用胰岛素易引发低血糖,应从小剂量开始,避免与透析中使用的葡萄糖溶液(如纠正低血压时输注的含糖液)冲突。同时,高血糖患者需加强穿刺部位护理,避免感染。

(四)特殊情况的血糖管理

透析中出现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时,血糖可能因应激反应升高,此时不宜急于使用胰岛素,应先通过补液纠正低血压,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处理高血糖;若低血压同时伴有低血糖,则需在升压的同时补充葡萄糖,避免单一处理导致病情恶化。

对于透析中频繁发生血糖波动的患者,可与医生沟通调整透析液葡萄糖浓度(如从1g/L增至2g/L),减少葡萄糖丢失,降低低血糖风险。

四、透析后:延续管理,预防远期并发症

透析结束后并非血糖管理的终点,需做好后续监测和调整,避免透析后延迟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一)透析后的血糖监测与饮食

透析结束后 30 分钟内需监测一次血糖,24小时内再监测2-3次(包括晚餐前、睡前)。透析后血糖理想范围为 5.6-11.1mmol/L,若低于 5.6mmol/L,需在透析后 1 小时内进食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混合餐(如鸡蛋羹配杂粮粥),延缓葡萄糖吸收,预防夜间低血糖。

透析后的饮食应遵循 “高优质蛋白、适量碳水、低磷低钾” 原则:蛋白质摄入量为1.2-1.5g/kg 体重(如50kg患者每日摄入60-75g 蛋白质),优先选择鸡蛋、鱼肉、牛奶等;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 50%-60%,避免精制糖,可选用杂粮、杂豆等低升糖指数食物。

(二)透析后的用药调整与并发症监测

透析结束后,需根据血糖水平恢复常规降糖方案,但需注意:透析会清除部分胰岛素,透析后的胰岛素用量可能需比平时增加 10%-20%;口服药应在透析后 2 小时再服用,减少胃肠道不适。

同时,需观察有无高血糖相关并发症,如皮肤瘙痒、伤口愈合缓慢(提示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或低血糖后遗症(如头痛、乏力)。若透析后频繁出现夜间低血糖,需减少晚餐前或睡前的降糖药物剂量。

(三)透析间期的血糖管理要点

透析间期(通常为2-3天)需保持规律饮食和运动,避免血糖大幅波动。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固定(约200-300g),分5-6餐进食(3次主餐+2-3次加餐),尤其睡前加餐(如1杯牛奶+1片全麦面包)可有效预防夜间低血糖。

运动以轻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太极拳),每次 20-30 分钟,避免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或空腹时运动。运动前后需监测血糖,低于 5.6mmol/L 时不宜运动,运动中出现不适需立即停止。

(四)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管理策略

老年糖尿病透析患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等特殊人群,血糖管理需更精细化,兼顾安全性与可行性。

老年患者(年龄≥65 岁)可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透析前血糖 7.0-11.1mmol/L,透析中不低于 5.0mmol/L,避免严格控糖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用药优先选择低血糖风险低的药物(如基础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避免使用长效磺脲类药物。

糖尿病患者在血液透析期间的血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参与,从透析前的准备、透析中的动态干预到透析后的延续管理,每个环节都需精准把控。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