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心血管患者的“隐形炸弹”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跌倒”是需要时刻警惕的风险。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跌倒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其中65岁以上患者因跌倒导致骨折、脑出血等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40%。与健康人群不同,心血管疾病引发的跌倒往往猝不及防——可能是房颤发作时的瞬间晕厥,也可能是体位变化时的血压骤降,甚至是心肌缺血时的突发眩晕。

了解这些潜藏在心跳与血压背后的跌倒风险,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守护健康的重要课题。

一、心律失常:心跳紊乱易引发“突然失重”

室速、房颤等常见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血管患者跌倒的“头号杀手”。

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室跳动频率可达150-250次/分钟,过快的节律使心脏无法有效舒张充盈,向脑部的供血量骤减50% 以上。患者常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无力倒地,这种 “阿 - 斯综合征”引发的跌倒极具危险性,可能在倒地瞬间造成颅脑损伤或骨折。

心房颤动患者的跌倒风险同样不容小觑。房颤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脑血管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为突然头晕、肢体无力、视物模糊,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这种“小中风”引发的跌倒在老年房颤患者中发生率高达28%。更隐蔽的是,长期房颤导致的慢性脑供血不足,会使患者平衡能力下降,日常行走时容易步态不稳。

预防心律失常相关跌倒,需从控制节律和预警症状两方面入手。患者应严格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日常活动中若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先兆症状,应立即停下脚步,扶靠固定物体或就地坐下,待症状缓解后再缓慢行动。有严重心律失常史的患者,建议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并告知家人和邻居具体存放位置。 二、心衰与高血压:血压波动中的“隐形陷阱”

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患者的跌倒,多与血压的“过山车式”波动相关。体位性低血压、利尿剂副作用等因素,如同在患者脚下铺设了“隐形陷阱”,稍不注意就可能失足跌倒。

体位性低血压是心衰和高血压患者的常见问题。当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在 3 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 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就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下肢无力等症状。这种现象在使用硝酸酯类药物、α 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中尤为常见,因为这些药物会松弛血管平滑肌,加重体位变化时的血压波动。

利尿剂引发的电解质紊乱是另一大隐患。呋塞米、布美他尼等利尿剂在排出多余水分的同时,也会导致钾、钠等电解质流失。低钾血症会引起肌肉无力、肢体麻木、腱反射减弱,使患者站立或行走时下肢支撑力不足;严重低钠则可能导致意识模糊、平衡障碍。临床数据显示,服用利尿剂的患者中,约 15% 会出现明显的低钾症状,其中 80% 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跌倒或险些跌倒。

应对这类跌倒风险,关键在于控制血压波动和维持电解质平衡。患者起身时应遵循“三步起身法”:先从卧位变为坐位,静坐 30 秒;再缓慢站起,在床边站立 30 秒;确认无头晕不适后再行走。

服用利尿剂期间,要定期监测电解质,多食用香蕉、橙子、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避免过度限盐。血压波动明显的患者,可在家中备有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测量卧位和立位血压,及时发现体位性低血压。

三、冠心病:心肌缺血背后的“眩晕危机”

冠心病患者的跌倒常与心肌缺血导致的供氧不足相关。无论是一过性心肌缺血还是心绞痛发作,都可能通过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或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引发头晕、乏力等跌倒前兆。

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时,冠状动脉血流量突然减少,心肌供氧不足会导致心输出量下降,脑部因缺血出现短暂眩晕。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劳累、情绪激动或寒冷刺激时,患者可能感觉眼前发黑、脚步虚浮,若此时正在行走或上下楼梯,极易失去平衡。与典型心绞痛的胸痛症状不同,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一过性缺血可能仅表现为头晕或乏力,容易被忽视。

心肌梗死发作时的剧烈疼痛和恐惧,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骤升骤降;同时,坏死心肌释放的代谢产物可能刺激迷走神经,引起恶心、呕吐、大汗淋漓,进一步加重体力不支。约 20% 的急性心梗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因上述原因跌倒,而跌倒造成的额外创伤(如骨折)会显著增加救治难度和死亡率。

预防冠心病相关跌倒,核心在于减少心肌缺血发作和识别预警信号。患者应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日常活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头晕、出冷汗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并含服硝酸甘油,待症状完全缓解后再缓慢移动。外出时尽量有人陪同,选择平坦路面行走,避免独自爬楼梯或在拥挤环境中穿行。有多次心绞痛发作史的患者,建议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疾病诊断、用药情况和紧急联系人,以便跌倒后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救助。

(四)全方位防跌倒策略:从环境到习惯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防跌倒措施,需要结合疾病特点进行全方位防护。除了针对具体疾病的预防,环境改造、运动训练和应急准备同样不可或缺。

居家环境改造要突出“无障碍”“安全性”。卧室应靠近卫生间,夜间走廊和卫生间需安装感应夜灯,亮度以能看清路面又不刺眼为宜;卫生间加装扶手和防滑垫,马桶旁安装紧急呼叫按钮;客厅和卧室的地面保持干燥整洁,移除地毯或固定防滑,电线收纳整齐避免绊倒;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的高度,避免登高取物。这些改造虽简单,却能使居家跌倒风险降低 60% 以上。

适度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强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心血管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坐位抬腿等。其中 “平衡训练” 尤为重要:单腿站立(每次 10-15 秒,交替进行)、足跟走或足尖走(每次 10 米),每天练习 2-3 组,能有效改善下肢肌力和平衡感。运动时需注意 “量力而行”,避免在空腹或饱餐后立即运动,运动中若出现不适立即停止。

应急准备是应对突发情况的最后防线。患者应穿着防滑鞋和合身衣物,避免穿拖鞋或过长裤子;家中备有轻便的助行器(如需要),使用时确保其稳固;制定日常活动时间表,避免在血压高峰期(如清晨)进行复杂活动;与家人约定每日联系时间,确保跌倒后能及时被发现。有条件的患者可佩戴智能手环,其内置的跌倒检测和一键呼救功能,能在紧急情况下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防跌倒,不仅是避免一次意外,更是守护疾病治疗的成果和生活质量。预防跌倒没有“小事”,每一个细节的关注,都是对健康的有力守护。

责任编辑: 梁楠

推荐阅读

海南南海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电话:(86)0898-66810806  传真:0898-66810545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nhwwljb@163.com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06002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琼B2-2008008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966123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108281
  • 广告经营许可证:460000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