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儿童的过敏反应?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主管护师 招东平2025-08-04 16:12:39
儿童过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健康问题,我国3-12岁儿童过敏患病率约为12%,其中食物过敏和花粉过敏最为常见。
过敏反应轻则引发皮疹瘙痒,重则导致窒息休克,及时识别与科学处理能为孩子争取救治时间。
作为家长,掌握过敏反应的识别要点和应急措施,是守护孩子健康的必备技能。
一、食物过敏:潜藏在餐桌上的“隐形威胁”
儿童食物过敏多发生在4岁前,8种常见过敏原占比超过90%:牛奶、鸡蛋、花生、坚果、大豆、小麦、鱼类、甲壳类海鲜。这些看似普通的食材,可能让过敏体质的孩子瞬间陷入危险。
速发型过敏反应往往在进食后数分钟至2小时内发作,典型表现为:口唇周围发红发痒、舌头肿胀;皮肤出现荨麻疹,伴有明显瘙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更严重的会出现喉头水肿,表现为声音嘶哑、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甚至血压下降、意识模糊,这就是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
1岁的乐乐在首次尝试蛋黄泥后5分钟,突然满脸通红,嘴角出现荨麻疹,紧接着开始剧烈咳嗽,呼吸时发出“喉鸣音”。妈妈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医生到达时发现孩子已出现轻度喉头水肿,经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后症状逐渐缓解。事后过敏原检测证实,乐乐对鸡蛋蛋白严重过敏。
迟发型过敏反应易被忽视,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至数天出现,表现为湿疹加重、腹泻便血、生长发育迟缓。这类反应虽不致命,但长期反复可能影响孩子的营养吸收和免疫系统发育。
预防食物过敏的关键是科学添加辅食:4-6 个月开始添加时,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物,从少量(约 1 teaspoon)开始,连续观察 3 天,确认无异常后再增加量或引入新食物。有过敏家族史的儿童,添加鱼虾、坚果等易致敏食物前,建议先咨询儿科过敏专科医生。
二、花粉过敏:季节交替时的“呼吸挑战”
每年 3-5 月树木花粉、8-10 月杂草花粉肆虐期间,过敏体质的儿童容易出现“花粉症”。与食物过敏的急性发作不同,花粉过敏多表现为持续数周的慢性症状,常被误认为“感冒”而延误干预。
上呼吸道症状最为常见:清水样鼻涕不断、鼻塞严重,孩子常不自觉地揉鼻子(“过敏性敬礼”动作);眼睛发痒发红、流泪畏光,眼睑肿胀如 “熊猫眼”;频繁打喷嚏,有时一次能连续打十几个。这些症状晨起或外出后加重,回到室内会有所缓解,与感冒的发热、黄脓涕等表现有明显区别。
下呼吸道受累时,孩子会出现咳嗽、喘息,尤其在夜间或运动后加重,这可能是过敏性哮喘的信号。5 岁的朵朵每年春季都会 “感冒”,咳嗽持续一个多月不愈,医生听诊发现肺部有哮鸣音,过敏原检测显示对桦树花粉过敏,最终确诊为花粉诱发的过敏性哮喘。
花粉季的防护措施需贯穿全程:外出时给孩子佩戴密封性好的口罩和护目镜,减少花粉吸入和眼部接触;回家后立即更换外衣、洗脸漱口,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关闭门窗,使用空气净化器过滤花粉;避免在花粉浓度高的早晨 7-10 点外出活动。
三、过敏反应的分级处理:从家庭应急到医院救治
儿童过敏反应的处理需遵循 “分级应对” 原则,根据症状轻重采取不同措施,避免过度处理或延误治疗。
轻度反应(仅皮肤症状):表现为局部荨麻疹、轻微瘙痒,无呼吸或消化道症状。此时可口服儿童剂型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按照体重计算剂量;同时用冷毛巾湿敷皮疹处,避免孩子抓挠引发感染。密切观察 1-2 小时,若症状逐渐减轻则无需就医。
中度反应(出现黏膜或消化道症状):如口唇肿胀、频繁呕吐、轻微咳嗽。在服用抗组胺药的基础上,保持孩子安静休息,采取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避免进食进水,以防加重胃肠道反应。观察期间若出现症状加重(如呼吸加快),需立即前往医院。
重度反应(过敏性休克前兆):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意识模糊等任何一种症状,都需立即肌肉注射肾上腺素(1:1000 浓度,按 0.01mg/kg 计算剂量,最大不超过 0.3mg)。注射后让孩子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即使症状缓解,也必须到医院观察至少 4 小时,因为可能出现 “双相反应”(数小时后再次发作)。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肾上腺素是过敏性休克的唯一抢救药物,抗组胺药无法替代。过敏体质儿童的家长应随身携带儿童专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提前熟悉使用方法,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给药。
四、过敏管理的长期策略:从规避到脱敏
应对儿童过敏不能只停留在应急处理,建立长期管理方案才能减少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过敏原回避是基础:明确过敏原后,需采取严格的回避措施。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对花生过敏的孩子,不仅要避免食用花生及制品,还要注意食品标签上的“可能含有花生” 提示;花粉过敏儿童在高发季节需加强防护,必要时提前 1-2 周使用预防性药物。
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唯一可能改变过敏进程的方法,适用于5 岁以上、对尘螨或花粉过敏的儿童。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提取物的剂量,让身体逐渐适应过敏原,最终达到接触后不发作或症状减轻的效果。治疗周期通常为3-5年,需在专业医院进行,定期监测反应。
生活方式调整能辅助控制过敏: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每周用55℃以上热水清洗床上用品,减少尘螨滋生;鼓励孩子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过敏发作期需避免剧烈运动;均衡饮食,保证维生素D和必需脂肪酸的摄入,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家长还需为过敏儿童准备“过敏急救卡”,注明孩子的过敏原、过敏反应史、紧急联系人及常用药物,在幼儿园、学校或外出时交给老师或陪同人员。定期带孩子到儿童过敏专科随访,根据病情调整管理方案,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的过敏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儿童过敏反应虽来势汹汹,但只要掌握正确的识别方法、应急措施和长期管理策略,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家长的细心观察、提前预防和科学应对,是帮助孩子跨越过敏障碍、健康成长的关键。当怀疑孩子有过敏症状时,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让专业诊断和个性化方案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